分享

诗路花雨|张国鹄读齐蕊霞《为母亲洗脚》引发的审美思考

 小楼听雨诗刊 2024-03-29 发布于浙江

2024“踏春问仙”诗会邀您参与

中文版

言微旨远 语浅情深

——— 读《为母亲洗脚》引发的审美思考

文|张国鹄

孝顺父母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十七处咏叹过母爱。例如《小雅 · 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朱传》:“言父母恩之大,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红楼梦》第58回写道:“一日叫娘,终生是母。”毛泽东同志1959年以67岁高龄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陵墓前凭吊,且喟然长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形象而深情地演绎“昊天罔极”的深沉意蕴。又,人们称自己出生的国度为“祖国”,诗人则昵称祖国为“母亲”。可见汉民族语境中,“母亲”是个非常神圣的字眼。可不,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即称“母法”,对于一个民族繁衍生息密切相关的河流就叫“母亲河”……其实这些都不过是枝叶罢了,而其根源则应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母系氏族公社”。在这种“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社会里,母亲就像一株百年的参天大树:炎炎烈日下为子孙遮阴,滂沱大雨中为后代蔽雨。远古神话“女娲炼石补天“,我想当是这种情况的艺术反映。正因为如此,故而我国古代诗词中歌颂母爱的篇章竟似”繁星丽天“,而其中特别精诚微妙,感人肺腑者,自来公认的有这么两篇: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关于这两个作品的鉴赏与研究,“前人之述备矣”,毋庸笔者置喙。那就只好从自己钟爱的作品中遴选一首当代诗歌与读者诸君共赏,以期从中吸吮母爱醉人的芬芳。

为母亲洗脚 

齐蕊霞

捧起双足濯去尘,膝前顿感愧于心。

滔滔母爱长江水,我奉娘亲只一盆。

这首七绝所选题材,虽是日常生活琐事 (洗脚), 但“小中见大,平中显奇”,深情地唱出了一首咏叹母爱的庄严颂歌。

上联起句,简洁而细腻。儿女毕恭毕敬跪在地上为母亲双足濯去尘垢,多么孝顺的儿女呀!续句“膝前顿感愧于心”,从原本平和愉悦的语流中迸出一个“愧”字,诗的情绪为之陡转:由“悠然惬意”一变而为“惶愧不安”。这就自然而然涌出下联的沉痛感悟:“滔滔母爱长江水,我奉亲娘只一盆。”这是多么大的反差!诗人运用“映衬”修辞强有力地凸显母爱的浩瀚与博大,其为人子者,实难报答于万一也。其命意、神韵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异曲而同工,是诗中之警策,它将永久活在受众的心田。

欣赏诗歌最容易引发审美联想,即在欣赏中往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不,当我正忘情地吟诵“滔滔母爱长江水”,便不期而然联想到晚晴诗人沈云《家母》中的隽句:“麻绳捻碎三更月,衣板搓弯十里河。”诗人用“夸饰”修辞和“陌生化”手法,抒写家母戴月披星,劬劳家务,从而显示母爱耀眼的光华和暖人的热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英文版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也十分活跃。此时“长江水”与“十里河”在我的想象中倏地神奇交汇一起,成了汪洋大海:“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不是与“昊天罔极”(天大无边)形异而神合,殊途而同归吗? 是的,母爱是人世间一种最博大、最圣洁、最崇高的情愫。我们应当把它发扬光大,进而无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朋友们,与他们并肩携手,同仇敌忾,对阻碍世界和平的那股逆流作殊死的斗争,为早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愿景而奋斗不息。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1673 – 1769)说:“七言绝句,贵言微旨远,语浅情深,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有余音者也。”(《唐诗别裁集》) 七绝《为母亲洗脚》完全符合这一美学规范。全诗虚实相生,浑化无迹,是很接地气,很有温度,更有深度的优秀之作,值得广大读者认真品赏。

 编辑/章雪芳  审核/沈利斌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387):2024年第13期
每周试玉(381)|嘉宾【廖国华 卢冷夫 汪奇圣 刘鲁宁 苏俊】
周文彰等联名推荐|《小楼听雨(2016-2020)》开售了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2023年(10-12)月目录
小楼听雨 任重道远
【视频版】齐蕊霞:为母亲洗脚 | 译典(第1000期)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2024甲辰海内外诗友大拜年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投稿视为授权本平台刊发,出版等权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