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琼穗杭纪行之十:中和镇的两座古城门

 meiqingji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琼穗杭纪行之十:中和镇的两座古城门

梅庆吉

我们还在古街的时候,加英来电话,说镇政府安排他吃了早饭,让我们随便找个地方吃早饭,不用等他了。看完古街,赵学球要领我们去看古城门。路过一家饭店,张丽、老陈我们三人一人要了一碗面条。想给赵学球也要一碗,他说吃过了。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就一直等着我们。我坐的身后,有个竹筒水烟袋,一个人吃完饭,抽了口水烟就走了。我才发现,这个水烟袋是公用的,赵学球也拿起来抽了一口。我也拿起来,做了个样子,让别人给我照张像。饭后,在一个烟摊,我想给赵学球买两盒烟,他执意要一盒。

赵学球在抽水烟

摆个POS

我们吃饭的前面不远处有一条水沟,水很脏。赵学球说,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

这里有一条向左转的路,走过去不远,就出了城,左手方向有一溜土台,赵学球说那就是古城墙。前行不远处立着一块片子,上面写着武定门(北门)字样,顺着它指的方向看去,可看到一个拱形的门,门的两边城墙还比较完好。来到这里,就等于看到儋州过去的古城了。

儋这个字,古通担(擔),一声、四声皆通。读四声时,也指一种小口大腹的陶器。现在,除海南的儋州还在使用这个字之外,几乎看不到这个字的其他用处了。

儋州古称儋耳,儋,一作聸。《说文解字》耳部说:“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聸耳之国。”杨孚《异物志》也说:“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山海经·海内南经》作“离耳”,郭璞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载:“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汉语大词典》“儋耳”条解释说:“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装饰。” 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不知他根据的是什么。若将“耳”字省去,“儋”又作何解释?当然,如果说海南岛历史上曾有过一种大耳垂肩的部族,也无考察。

秦朝时期,海南由象郡代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任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将南越王的叛乱平定,元封元年(前l10),汉武帝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从此海南才正式划归中国版图。当时路博德所置儋耳郡,在今儋州市三都镇旧州坡,南朝梁大同年间岭南将领、中国第一位巾帼英雄冼夫人,率兵海南,平息叛乱,发现原郡址靠近海边,多有水患,又常遭海盗洗劫,决定将郡治迁到高坡,即现在的中和镇。从此,中和便成为儋州甚至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武德五年(622),开始把郡升格为州,称儋州,拓基筑城。明洪武六年(1373),在儋州筑有四个城门,东门叫德化、南门叫柔远、西门叫镇海、北门叫武定。门上各筑敌楼,外筑月城,用石砌城墙,沿城墙外建护城河。

岁月的手已经把古城墙拆得七零八落,现在只剩下北门和西门。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北门。现在这个门,仍然是进出城的交通要道,不断有行人、车、牲畜等从这里出出进进。我从一侧爬到了门上,可看到散落着许多城墙建筑用的部件。城门洞是断开的,断开的地方也许是个瓮城。城门外的道边有一个石龟,应该支什么柱子的,因龟的盖子上有个方形的孔。从门洞走进来,迎面可看到一个守门的兽。“武定门”三个字写在城里一侧,“门”字写成了简体,不由让人怀疑写这三个字的时间。

关帝庙

从城外进到城里来,可看到门边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关帝庙,上面写着“义贯乾坤”四个字,两旁还有一幅对联:“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我扒着门往里看,赵学球说:“可以进去看。”他一下子就把门打开了。里面靠墙的水泥台上供奉着一尊像,那就应该是关帝了。香炉里还有没燃尽的香,前面小桌上还并排放着三个酒杯。

看完北门,赵学球又领着我们去西门。我们沿着不宽的街路往前走,不时看到人家门前堆的石头里,有一些磨、臼、槽之类的东西,这要放在别处,恐怕都是文物了。

走了不远就到了西门,这个门叫镇海门,但门上已经没有字了。门边也有一个小庙,大概是土地庙。这个门要比武定门破旧得多,有些砖块摇摇欲坠,在用木棍支着。门分成两段,中间部分应该就是瓮城。有些建筑部件散落在地上。有些砖上,还可看到一些花纹图案。从这个门走出去,就到了郊外,护城河还依稀可见。

西门镇海门

据了解,早在2006年,儋州故城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保护措施,这仅有的两座城门,也让人十分担忧。

土地庙

这种果子有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