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写过的书画艺术家之十六:孙作范和他的“80后印象”

 meiqingji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我写过的书画艺术家之十六:孙作范和他的“80后印象”

梅庆吉

在一次画展上,一幅巨大的油画留住了许多人的脚步与目光。画面上画的是一幅时尚的女孩,瓜子形的脸上带着几分凝重,似有话要跟你说,可又觉得语言已经多余,一切尽在不言中,可谓“大言稀声”。女孩的淡淡的中国红肤色,如清晨东方现出的那一缕喷薄而出的曙光,散发着一股温馨与柔和,同时又有一种内在的青春活力在向外张扬。一双不对称的水灵灵的蓝色大眼睛,有些游移不定,且深邃而又神秘,眼神有些茫然且若有所思,在探索?在思考?在寻觅?折射出女孩那矛盾的内心世界。眼睛里含着清澈的泪水,欲流不流,但看不出悲伤、痛苦、失望和难过,而是清纯、多愁善感、娇惯、任性、脆弱与不成熟。嘴里叼着一颗鲜红的樱桃,没有下咽的意思,让人觉得她又有点儿顽皮。淡蓝色的背景,是浩淼无垠的大海,是深不可测的天空,是虚无飘渺的梦幻,托着女孩遨游在广袤的蓝天大海之间。蓝色背景上若隐若现的青花瓷碎片,又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打通了一条隧道,不管女孩多么现代多么另类,但终究抹不去她身上那种深深的“中国印”。

这就是孙作范的系列油画作品“80后印象”中的一幅。近几年来,经过他的倾力打造,一道“80后女孩”系列艺术长廊在画坛上崭露头角。

什么是“80后”?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总会有一些思与行之间的隔阂,上代人大都带有某种对下代人所作所为的不解,人们习惯于把这种现象叫作“代沟”。但是,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再用“代”来区别年龄之间的不同,已经显得滞后,所以,“80后”、“90后”等新名词便应运而生。一提起“80后”,人们便自然会想到,他们赶上了物资与文化都十分丰富的改革开放,大都是在父母及上辈老人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犹,且娇生惯养,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不能吃苦,没有责任心,因而最让人头疼,把他们说成是“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心的一代”,“自私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等。对他们的失望可想而知。

不过,通过奥运火炬的境外传递,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汶川地震,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奉献精神,这些,不断更正着人们对他们的误解,人们才开始换一种眼光来看他们。其实,在孙作范心目中,“80后”早已不是社会上流行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为他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与“80后”们朝夕相处,他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懂得他们的追求与理想。他认为,“80后”是没有条条框框的一代,是思维最活跃的一代,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是思索的一代。当然,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他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定位;以往的精神支柱正在土崩瓦解,他们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信仰;他们已经没有了毕业就有工作的优势,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打拼。他们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他们也会苦闷、彷徨、内心充满矛盾、无所适从。他们是特殊的一代,如何正确理解他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孙作范看着晃动在眼前的朝气蓬勃的一代,感受着他们无拘无束、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精神面貌,听着社会上对他们的误解,他的内心时时会产生一种冲动,我要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表现他们,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

确定了“画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画”的问题。

敢于否定自己的人,是有发展前途的人,孙作范就是这样。最初的“80后印象”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他首先想到的是黄色。因为中国的始祖是黄帝,中国有黄山、黄河、黄土地,中国历代都崇尚黄色,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是黄皮肤。所以,一开始,他就把女孩的肤色画成黄色。可画出来后,效果并不理想,女孩的黄皮肤与蓝色背景对比不够强烈,缺乏视觉的冲击力,加上小眼睛被人说成是像某某,他勇敢地把自己否定了,决定另起炉灶。正如明末清初被称为“金陵八家”之首的画家龚贤所说的:“偶写树一林,甚平无奇,奈何?此时便当搁笔,竭力揣摩一番,必思一出有头地丘壑,然后续成,不然,便废此纸可也。”孙作范开始尝试用当下的流行色中国红。

这种颜色一落到蓝色背景上,就立马跳了出来,让人眼前一亮。意外的效果让他十分欣喜,成功的希望在远远地向他招手。他开始考虑为女孩配个装饰。人们常用的装饰是蝴蝶、蜜蜂和蜻蜓,孙作范不想走前人的路,他选择了苍蝇。这个令人讨厌的东西,经过他的生花妙笔,化腐朽为神奇,为画面锦上添花。这个带苍蝇的“80后”女孩,市场行情开始走好。但孙作范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尽人意,他又开进行改造。缺少的是什么呢?经反复思考,他找到了原因,那就是“中国元素”,为此,他想到中国的国粹青花瓷,因为外国人翻译的“中国”就是瓷器,瓷器足可以成为中国的代表。因此,他去掉了苍蝇,在背景上点缀上了青花瓷碎片,把原来接近圆形的女孩的脸形拉长,使之符合东方人欣赏的瓜子脸,并在眼睛里添上了泪水。敢于肯定自己的人,是信心的表现。孙作范通过对自己两次否定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使内在的艺术追求与外在的客体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他说,他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会改变这种风格。因为在这种绘画里,融进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对社会的认识,对“80后”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审美理想。因此,内涵是厚重的,表现是深刻的,既尽善矣,又尽美也。所以,他的作品一问世,就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看了孙作范为创作“80后”所付出的努力,他的作品能在画坛上瞬间走红,就不奇怪了。近几年来,他的“80后印象”不断出现在各种画展上。2007年参加了俄罗斯独立艺术大展,同年参加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和灰空间艺术联展,2008年参加中国红798喜神艺术空间油画联展,韩国首尔当代艺术展,英国波尔普斯大学艺术节,黑龙江第三届国际艺术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宋庄艺术节,等等。他的作品,纷纷被国内外收藏爱好者所收藏。尤其是那些屡遭诟病的“80后”,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他们纷纷来到孙作范的作品前留影,以作纪念。

屈指算来,孙作范的“80后”创作,前后也就两年多一点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这决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多少年来艺术积累的结果,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暴发。

孙作范走上绘画道路,也许是天意。1964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一家人的生计就靠母亲的每月30元工资。孙作范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母亲要用这30元,来抚养三个孩子,其窘境可想而知。在孙作范的印象里,母亲好像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他兄妹三人也从来没有整套换过衣服,一年到头,或换件上衣,或换条裤子,至于袜子、衬衣之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当时他家住的平房,因保温不好,四面透风,到了冬天,屋里墙上总涂着一层霜,自来水管年年都被冻死,整个冬天,都要到别人家打水。过年的时候,妈妈就从生活费中挤出一元钱,买点糖,每人分个七八块。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小小的作范却喜欢上了绘画,尤其是漫画。看到报上的漫画就剪下来,贴在小本子上,久而久之,竟贴了一大本子。至今谈起那个漫画本,他仍满怀留恋。起初,他只是随意涂鸦,看到什么画什么,有时竟把一本小人书给画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绘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虽然家里贫穷,但母亲是一个通达事理的人,时常拿出1020元让他进绘画业余班。要知道,那笔钱对他家来说,不啻“天文数字”。

孙作范不是凭兴趣写写画画而已,他“野心勃勃”。看着报上发表的漫画,他也要试,因此他十分注意观察生活。一天,他到一家工厂,看到墙上挂着的防火工具,铁锹没了把,水桶没了梁,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这触发了他灵感,画了一幅《防火工具》的漫画。那时候,他不知道画可以画得大些,登报时再缩小,他就按照报上漫画的大小,量成尺寸,画了一张漫画,送到报社。报社编辑只是很简单地说了句:“放这吧。”没想到这幅漫画竟然在报上发表了,还得了三元钱稿费,这让他大喜过望,逢人便拿出来给人家看。这极大地刺激了他的绘画热情。那一年他19岁。

1986年高考,他的分数本可以上东北师大,但那时他的消息闭塞到了“只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地步,他心目中的最高艺术殿堂就是哈尔滨大学,所以他当然“如愿以偿”。不管怎样,哈尔滨大学还是为他敞开了一道通往艺术道路的大门,系统的学习,让他如虎添翼,他童年时期的漫画家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他的漫画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上,也成了新闻媒体跟踪的对象。他的漫画创作题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环保、人物、世情无不涉猎,尤其是他的环保漫画,在幽默之中发人深思,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多次在画展中获奖,也曾举办过个展。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黑土地上漫画界的出类拔萃之辈,如今,黑龙江省漫画家协会的会长身份,足以证明他的地位。他又把漫画延伸到国画领域,利用这种手法,画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变形、夸张、幽默,极富艺术表现力。油画也是他的所爱。他还记得早在1986年,他为一次画展画了一幅油画《狮身人面像》,画展后,他拿着画往回走,一位路过的工大老师跟了他好一段路,请求把画卖给他,最终以50元成交。后来他还画过工人题材的油画。

有人说,艺术就是雕塑家手中的泥巴,把多种材料打乱重组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孙作范就是这样,他经过多种艺术准备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表现自己艺术方向的介质。在他的“80后女孩”身上,我们可以读出漫画味道,国画色彩,同时,他还一反传统的油画表现手法,画面上不再是油彩的堆积,而是一个平面,更加突出了视觉效果。正是因为这样的重组之后,才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独创,成为一种唯一,也就具有了不可重复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