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形智慧之六

 昵称67138044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模型解释及运用

接下来,就运用精神五行层次模型对一些常见的精神意识活动进行分析诠释。这一过程既是运用模型对各类精神活动的诠释,也是通过例子对模型本身的解释。

五行精神活动类象表: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常常又被称为有意识、显意识(以区别精神意识这个整体),是指大脑对自身精神活动的觉察,简言之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之则是无意识,比如睡觉打呼噜、说梦话等等。意识在常人眼中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在研究者们看来却是十分神奇:

首先,为什么会出现意识?意识并不是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精神活动,比如低等生命形式虽然无法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举止,但仍能够趋利避害,延续自身的存在。意识无法用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至今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都不具备意识,并且在人类诞生之前日子过得还更好。其次,意识的物质支撑是什么?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大脑的一些情绪或功能都能与物质器官建立起直接关联,比如多巴胺可以引发快感,海马体存放着记忆等等,但他们“翻遍”了整个大脑也没有找出任何一个创造意识的具体器官。又或者说意识是“分布式”地散落于整个大脑,那么为何人类大脑与其余动物大脑的生理构造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呢?

以五行来看,意识是火层“燃烧”所产生的。即火层“燃烧”照亮了黑暗的“意识房间”,“看到了”原本处于黑暗之中的诸多精神活动,于是便具有了意识。换句话说,处于“火光”照耀下的精神活动为意识、有意识,“火光”照射不到的、处于黑暗之中的精神活动则为无意识、下意识。意识产生于燃烧的火焰,具有火的空性,因此任何物质形式的组织器官与意识之间总是留有“空白地带”,就像是燃烧物与火焰之间的间隔,这也是无法将意识与神经组织建立起直接关联的原因。

意识或许只是生命的偶得,但它对生命带来的变化却是不可估量的,其最显著作用就是让精神活动的行为效率大幅提升。在意识状态下,“意识房间”中充满着光明,众多精神活动找到了路径和方向,如同在白昼中快速前行;反之在无意识状态下,“意识房间”处于黑暗之中,精神活动失去了目标和指引,只能在黑暗中瞎撞乱窜,只有在不断碰壁之后才能形成针对具象的、缺乏彼此关联的“反应渠道”。因此,意识活动的效率远高于无意识活动的效率。比如,我们有意识地去记忆,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不少知识点,但是无意识地肌肉记忆,则必须要在不断反复练习之后才能记住一些简单的动作,可见意识参与之后让记忆效率大幅提升。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霸主,将其他生命形式远远抛于身后,不是因为我们具有更强的体格,而是拥有更为高效的意识行为,体现为更高的智力水平。

正如万物皆有阴阳,即便我们“火力全开”集中精神,在“意识房间”中仍然有火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之处。也就是说,在我们生命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始终共存。日常生活中,意识及无意识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其一,绝大部分精神活动都是由意识及无意识交织而成。比如开车的时候,进入意识的通常是方向及路况信息,以及一些与驾驶车辆毫无关系的事情——还得给公司打一个电话、改天叫老罗去吃火锅、刚才一闪而过的美女身材还不错……而转动方向盘,脚踩油门、刹车等驾驶车辆的动作却在意识范围之外悄然进行着,而无需有意识去监督和督促。

其二,两种意识状态不断相互转化。比如在睡眠过程中,火层意识收敛,火光逐渐微弱,“意识房间”变得晦暗,这导致白天的很多意识行为都转变为无意识行为(比如动作、说话等);再比如优雅迷人的美女忽然与老鼠蟑螂之类的小动物“狭路相逢”,刹那间爆发出来的尖叫声甚至可以把刷在脸上的粉震下来二两,这是因为恐惧之水向外暴涨,瞬间浇灭了火层意识,让她的举止一下子就失去了意识的掌控,变成了无意识动作。

其三,潜意识是最重要的无意识。潜意识居于水层意识之中,可以理解为“潜入水底”的意识。由于水克火,火光难以射入水体,因而潜意识是一种无意识。同时,生命的源头是水,这让潜意识成为反映生命状态及需求的本体意识,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对其他精神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也是最重要的无意识活动。

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拥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创造出独立的自我,让我与他人迥乎不同,与世界截然分开。并且,只有“我”的出现才让这个世界的存在具备了意义,否则熙来攘往或荒无人烟又有什么区别呢?似乎“我”是一个小小的精灵,居住在大脑的某个地方,静静接收着来自眼耳口鼻舌等感知器官带来的信息,然后将它们加工整合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再对外反馈。可惜至今仍无法找到这个精灵的任何物质化线索,这令遍历了整颗大脑的科学研究十分受挫。

自我意识是一种显意识,它通常具有以下明确的感受:一是主体感。“我”为主体、外界为客体,主客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却始终无法跨过的鸿沟;二是独立感。“我”能明确感受到自己独立于外界,与众不同,哪怕承载着“我”的躯壳与他人并无多少差异,在人群中丝毫不显眼;三是整体感。“我”的思想、肢体、言行皆在为“我”服务,它们并非只是零件般的简单拼凑,而是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些感受皆是源自于火层意识的“燃烧”——当火焰在“意识房间”中燃起的那一刻,明丽火焰与黑暗背景产生巨大反差,便意味着主客分离,主体感随之诞生,并产生出独一无二的独立感;火焰的光芒将原本散落在黑暗中的意识流整合成一幅有机的、完整的图案,其间区别类似于盲人摸象与正常人观象,从零散感转变为整体感。

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自我意识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这就是主体感受。即自我意识为主,其余意识皆为客,“我”能够感受到其他显意识的活动,而其他显意识却无法以主观视角来观察“我”的一举一动。既然自我意识与其他显意识都是火光照耀的产物,那么为何会有主客之别呢?假设自我意识就是火焰本身,它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意识房间”,“看见”了诸多意识,让其产生出存在感。但是火光再亮也照不到它自己,“我”应当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那么为何“我”又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因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自我意识并非火焰本身,而是火焰的光芒在“意识房间”的“墙面”上反射汇聚而成的一个虚像。不过与日常照镜子不同,“镜子前”的火焰不是“我”,只有“镜子中”火焰的虚像才是“我”。因此“我”能够被火层意识的光芒照亮,成为一种显意识。

自我意识的这种“镜像”结构导致它具有一种“套娃”特征,即层层嵌套,并能够不断回缩。比如,先想一个杯子,接着想“我在想一个杯子”,然后再想“我在想'我在想一个杯子’”……这就好比身处一间满是镜子的房间,自身影像在镜子间不断反射后形成的多重镜像。同样,梦境的产生也有火层意识的参与,因此在少数时候会发生多重梦境,梦中再套一个梦。只是由于睡梦中的火光晦暗,能形成的镜像数量极为有限,因而无法无限嵌套下去。电影《盗梦空间》就是对这一精神现象的艺术化描绘和夸张。总的来看,“镜花水月”的自我意识如同海市蜃楼般似幻似真——从远处大体观看是真实存在的,但走近驻足观察似乎又变得虚幻不清了。自我意识的存在状态与两方面情况密切相关:

一是火层意识的燃烧状态。纵向来看,在婴儿时期,身体“水气”重,木层意识的精巧构架尚未搭建起来,火层意识还难以燃起,更无法形成火光的镜像,因此呱呱坠地的婴儿并不具备自我意识。要到十个月前后,婴儿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火层意识才缓缓燃起,自我意识的镜像才开始逐渐显现。但初生之火摇曳不定,所以在整个婴儿时期的自我意识都很薄弱,成年后难以回忆起这个时期的自我经历;到青年时期,虽然“木气”旺盛,但参差杂乱,同时“水气”也很旺盛,时不时都要下一场“大雨”,导致火焰忽大忽小不够稳定,因此青年人对自我的认知往往不准确,容易“不知天高地厚”,或者自暴自弃;直到中年之后,火层燃烧渐趋稳定,对自我的认知才能真正明确化和稳定化,正如古人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横向对比,一个普通人的火层意识正常燃烧,火光如烛火,自我意识的范围狭窄,仅仅覆盖住身边事物,“这台电脑是我的”;一个公司老板得到了权力之火的加持,火层意识熊熊燃烧,火光如璀璨的灯火,自我意识的范围随之变宽,至少覆盖了整家公司,“这家公司是我的”;而一个帝国的君王之火则极为猛烈,火光如灿烂的阳光,照耀了整个帝国,“整个国家都是我的”。

二是“反射光”的状态。自我意识需要获得足够的“反射光”才能汇聚成像,否则就会暗淡不清。然而“意识房间”以“木质材料”为主,反光性不强,这让个体想尽办法来增强“反射光”,以增加自我存在的真实感。比如,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体必须通过与同类交流互动,并获得他人对自己观点态度的肯定,才能收集到更多的“反射光”以维持镜中的影像。有证据表明,如果将一个人单独隔离,他的自我意识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模糊,如“鬼火”般恍惚不定;再比如,女性躯体的“水含量”更高,自身“柴草”更为潮湿,这使得火光相对晦暗,自我影像不够清晰,因此更依赖于照镜子、自拍等外部反射行为来增强“反射光”,并且不遗余力地通过化妆、摆拍、修图等各种手段提升“反射光”的有序度,来获得更强的自我认知感。“我怎么这么漂亮啊!摸摸哒”、“天啊,一不小心就被自己迷倒了!”;同样的道理,经常照镜子的婴儿获得自我意识,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时间要早于不照镜子的婴儿。虽说“意识木屋”总体上的反光性不太好,但也有反光性能优良的“材料”,这就是金层意识,它具有如同镜面一般优良的反射效果。因此当个体的金层意识活跃时,其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增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热恋中的人会感受到自我意识在不断延伸,可以融入进对方心灵之中,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所思所想,与对方心心相印。

自由意志

所谓自由意志,简单解释就是指个体主观上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意识能力。乍一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譬如晚上回家吃麻婆豆腐、明天穿那件红色的衣服、星期天去踢足球等等,难道这些不都是个体自己选择决定的结果吗?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很多貌似主观自主的选择,实际上都是在身体生物信号的干预下进行的,或者说在意识状态下做出的某个判断,实际上早已在潜意识中“决定”好了,然后再“通知”意识罢了。早已有科学实验证明,对于一些简单的选择(比如选左或是选右),可以通过对脑电波的监测,提前几秒就知道选择结果,而此时当事人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会选择什么。因此,一些科学家大胆预言,我们的所有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只是构建在肉体上的一种虚幻,在本质上它们并不是自由的,而是被物质彻底掌控的。这也意味着,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未来科技可以实现对个体精神意识的全面掌控,甚至能够指挥个体在自身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特定行为,简单说就是科技手段的“鬼上身”。

而以五行来看,物质手段永远也无法实现对精神意识的完全掌控,生命的意志终究是自由的。精神意志能够获得自由的关键原因在于木层意识。具体来看,五行木有一项非常独特的“本领”,就是具有趋利避害的自适应性,比如一块大石压在小草上,小草绝不会“愚公移山”般地穿石而出,而是会循着石缝弯曲生长。木的这种“不守规则”、“难以约束”的自适应性让生长过程不可重复,哪怕对同样的种子进行完全一致的培育,所长成的植株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也意味着,完全相同的生理刺激或许可以让水层意识产生同样层次和幅度的水波,但绝对无法让木层意识具有完全一致的形态。因此,个体即便接收到完全相同的生理刺激,木层意识的变化及形态也不会全然相同,进而火层意识燃起的火焰也不尽相同,导致最终的意识判断有所差异。

或许有人会说,只要不断加强控制精度,迟早会将草木的生长过程完全掌控,让木层意识的每一条“根脉”、每一片“树叶”都按照预先设置来变化,就如同是3D打印出来的一样。但这仅仅是“理想控制论”,实际上永远也无法实现。因为宇宙已经在极细微的弱力之中埋下了具有自适应性的种子(此点将在《力的螺旋》章中详述),这让宏观世界充斥着规则永远无法完全掌控、逻辑永远无法完美预测的不确定性。正是基于此,生命的意志是自由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的历程也非宿命的。

记忆

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一种基础的精神活动。记忆对生命而言尤为重要,只有拥有了记忆,个体才能积累体验,获得认知上的提升,尽可能地延续自身存在。记忆由两个过程组成,其中记为存储信息,忆为提取信息,相较而言,记较忆更为复杂(忆实际上就是循着记的线索搜寻信息),在此着重论记。

记忆在生命进化的早期便已形成,要远早于火层意识的产生,因而整个记忆过程都可以脱离火层意识完成,只不过如果火层意识参与其中,则记忆效率会大幅提升(这也是有意识行为的效率远高于无意识行为的一个体现)。以五行来看,能够存储信息、产生记忆的意识层有金木两层。木层意识存储信息的时间相对较短,容易遗忘;而金层记忆存储信息的时间相对较长,一旦记住就不易遗忘。由于木层意识居于外层,因此可将木层记忆视为“浅层记忆”,而金层意识居于内层,可将金层记忆视为“深层记忆”。

先来看木层记忆。让木层意识记住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在木层的“树干枝叶上刻录符号”,二是改变木层的“形貌体态”,来模仿事物的形态特征。以日常阅读为例,在我们读取信息时,大脑会首先调用事先存储在金层意识中的文字信息(包括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信息),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记忆路线。具体来看:

第一种情况,对信息内容不感兴趣。这时金层意识“打不起精神”,会直接将文字信息传递给木层意识,就像是将这些文字刻画在“树干枝叶”之上。在这一过程中,金层的文字信息必须穿越火层才能抵达木层,但金畏火克,只能悄悄通过,就像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尽量不引起火层“哨兵”的关注。因此这一过程基本上是无意识的过程,记忆效率低,看完很快就忘记了。类似的死记硬背走的也是同样“路线”,虽然反复去背诵知识点,但很多内容转身就遗忘了。

第二种情况,我们对信息内容感兴趣。这时金层意识变得活跃,会向内生水激发起水层意识的运动。水层意识会迅速模仿出相关信息的“体貌特征”,然后将自身灌注到木躯之中,让木层的“草木”具有与自己相似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水层穿越火层时,水克火,必然会引发“火焰”的摇曳晃动,让火层意识关注到“草木的姿态”。因此这一过程是有意识的过程,记忆效率大幅提升。有诸多记忆训练方法,比如理解记忆、联系记忆、动作记忆等,其实都是“舍近求远”,激发起水层运动,将抽象信息转化为象形符号,进而让火层意识参进来,最终实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由于草木能够不断生长变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存储在木层意识中的信息会慢慢遗忘、渐渐变形、混淆篡改,导致记忆与真实之间或许就如“女大十八变”般差异巨大;其二,虽然木层记忆容易“变形”,但木的延续性可以让个体感受到一种连续感和统一感。比如虽然记不清前几天、上个月、往些年自己都干了些什么事,但能够确知自己经历过这些时间,始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个体。这种感受对于常人来说或许不算得什么,但一个失忆症患者,在他们的木层记忆受损之后,便失去了这种真实的连续感,就如同坠入破碎的虚空之中,进而会表现出巨大的恐慌。

再来看金层记忆。同样,金层意识存储信息也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最内水层的不断冲刷侵蚀,另一条则是依靠最外土层的反复“压模”。

第一条路径是“天生自然”,简洁容易,记忆结果通常表现为习惯。水层意识“永动不息”,如同海浪一般不断地拍岸而回,久而久之就会在临近的金层意识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这些痕迹就是个体自然养成的行为习惯,比如走路姿势、说话风格、作息习惯等,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且在个体都未察觉的下意识中就会表现出来。

第二条路径则是“后天努力”,复杂困难,记忆结果通常表现为技艺。其存储过程是:个体通过身体力行改变木层意识的形态,形成与客体对象高度一致的短期记忆(即木层记忆的第二种情况),然后再运用意志力强迫最外的土层意识向内挤压。土层在穿越木层时,木层的形态会在土层上形成对应的“印章”,然后土层再将这一“印章”盖在金层之上。由于土层是最外层意识,对远隔的金层作用力甚微,因此必须反复“盖压”,不断生金,才能在金层上留下“木质印模”的痕迹。所以,技艺提升更多不是靠学习,而是靠训练,反复不断的训练。相较于木层信息,存储在金层上的信息更为牢固可靠,并且在需要时“不过脑”就可以迅速调取。比如,一位高明的画家在作画时,意识中思考的是画的意境,而牢固存储在金层意识中的绘画技法似乎是“全自动”地随意而动。但一个刚开始绘画的人,会经常想如何运笔、怎么用色,这是因为此时绘画技艺大部分尚存储在木层意识,还没有完整“印制”到金层意识之中。

读到此处,或许有人会有疑问,现实中石碑往往也是信息的载体,为何大脑中存储信息的就只有金木意识,难道土层意识就不能存储信息吗?其实如此类象记忆过程是仿效于生命的遗传过程。我们都知道,生命的遗传信息是存储在DNA及RNA之中,二者是生命种群的“记忆系统”。DNA具有坚固性与稳定性,好比是金层记忆;RNA含有氧元素(氧为“木气”),在人体内的种类及数量均多于DNA,能记录的信息量更大,但同时也更易变化,就好比木层意识。要将RNA的信息存储到DNA之中,必须通过逆转录酶进行反复转录(逆转录酶是一种蛋白质,为五行土,好比土层意识),转录过程与技艺训练过程极为相似。造物主如此复杂设计其实是煞费苦心,因为只有这样生命才能实现在稳定中不断进化,又在进化中保持相对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