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诗人毛泽东四大“谜团”

 凤凰山居士 2024-03-29 发布于江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8:40 海峡网-厦门日报

  一位外国友人曾这样评价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不仅“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著名词人柳亚子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和词赞叹道:“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大文豪郭沫若在《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中盛赞:“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开创者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之际,著名文学评论家、术学院军艺解放副院长朱向前的专题讲座《毛泽东诗词解读》开讲了。这个“说不尽的话题”让听众深深地陷入了对一代伟人的无限追思和缅怀之中,专家对毛泽东诗词的精辟解读也引发了厦门人对毛泽东诗词的更大兴趣。

  【 解密1 】

  

  毛泽东为何成为诗词“泰山北斗”?

  朱向前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诗词长河中,毛泽东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诗词大家。”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诗词的“泰山北斗”呢?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他读书近80载,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对古典诗词尤其钟爱,不仅在伏案卧床时,就是在戎马倥偬间,他也不辍吟哦或默诵;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之余,更是几乎沉浸在诗词的艺术氛围之中。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使他在诗词创作上形成了很大的文化优势。

  而除此原因之外,朱向前认为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不仅出身于农民家庭,更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领导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朱向前表示,正因为毛泽东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他在诗词创作上拥有了广度,从而赢得了历史;正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在诗词创作上拥有了深度,从而赢得了未来。

  【 解密2 】

  

  毛泽东生前为何未出版诗词全集?

  1957年元月,毛泽东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18首诗词之后,毛泽东诗词就一直是中国出版界的热点。据介绍,毛泽东诗词的版本很多,重要的有上世纪50年代的18首本、19首本,60年代的37首本,70年代的39首本、42首本,80年代的50首本,90年代的67首本等。经毛泽东诗词研究学者和专家的多方寻求考证,现在被归在毛泽东名下的诗作已有69首。朱向前表示:“在毛主席生前,他的诗词全集未能出版,恐怕是这位伟人的一大憾事。”

  毛主席在世时已经出版过多种版本的诗词集,但却始终没能出成完整的诗词全集,最重要的原因是毛主席对诗词创作的态度非常严谨,总是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朱向前介绍说,毛泽东改诗词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回忆说,在最顺手、最方便能拿到书的地方,总是放着诗词工具书和毛主席的诗词手稿,说明毛主席对于推敲诗词的遣词用句是极为用心的。

  据介绍,几乎每一首毛泽东诗词都有因反复推敲而改动的字眼,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中的“层林”在毛主席的手稿中曾是“层峦”;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贺新郎》,毛主席在50年后又拿出来修改,由于修改力度太大,这首词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一首词在50年后大改,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惟有毛泽东。”

  【 解密3 】

  

  “千古词人共折腰”从何而来?

  1936年2月,红军渡河东征,部队挺进到清涧县袁家沟,遇上一场大雪。毛泽东目睹北国雪景,心潮澎湃,在袁家沟的窑洞里写成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这首词写成以后,一直没有发表,1945年10月,毛泽东托人将这首词交给柳亚子,自视甚高的柳亚子“推为千古绝唱”,并以原韵和作一阕,词中以“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盛赞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大气魄和伟人气度。

  1945年11月,这首词刊登之后,国统区顿时掀起轩然大波。这首大气磅礴、文采风流的词给予蒋介石反动派对共产主义的“妖魔化”以迎头痛击,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到国统区的大批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批御用文人写了数十首词作,“要把毛的气势压下去”,但是没有一篇词作可以胜过毛泽东的如椽大笔。

  《沁园春·雪》堪称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朱向前介绍说,豪放大气的毛泽东诗词最常用的词包括“千、万、天、海、山、红旗”等,这些词都是“意思很大”的词,在毛泽东的笔下,这些字眼频频出现,营造出宏大的气势和开阔的意境,豪放的气概就是历数中国历代著名诗词大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比肩。

  最神的是,毛泽东用28首波澜壮阔、瑰丽浪漫的诗词记录了从1921年至1949年这28年间,中国共产党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历程。毛泽东25岁参加革命,那年他写下了《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毛泽东又以豪迈的心情写下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参加革命到革命胜利,毛泽东正好写了28首诗词。

  【 解密4 】

  

  为何说毛泽东“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朱向前表示,研究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研究他的“文品”,从毛泽东诗词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豪放大气以及舍我其谁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1910年,17岁的少年毛泽东就写下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那种湖南人说的“霸蛮”之气已经一览无疑。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谁能想到拥有如此胸襟和气概的这位词人,在当时还只是一介布衣书生!

  毛泽东自称“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其实是非常真实而确切的表述。朱向前介绍说,毛泽东也写过一些缠绵的诗词。比如写于1920年的《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的第一首词作就以缠绵的笔触写就,是献给爱人杨开慧的。

  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毛泽东的“婉约”又隐约显露。“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此句中的“桂花酒”一般都解释为“用桂花酿制的酒”。但是,朱向前表示,经过研究,他对“桂花酒”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桂花”指的正是贺子珍,贺子珍小名“桂花”,毛泽东在信中曾用“桂花”称呼贺子珍,由此可见,这首《蝶恋花》其实包括着毛泽东对贺子珍的思念之情。 本报记者 海鹰

  

解密诗人毛泽东四大“谜团”(图)

  毛泽东独树一帜的书法与其诗词相得益彰,这是他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墨迹。

  (来源:厦门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