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苦”与“人上人”

 沏杯茶2023 2024-03-29 发布于山西

第299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此说流传久矣,很有道理。道理在于它的因果关系对普罗大众来说,足够简单,易于理解。只不过,如果能够就此仔细分析一番,它的道理又很容易让我们这样的平凡之人失望,原因在于它有意省略了对两个概念的界定和具体分析。
比如,什么是“苦”?什么叫做“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意味着“苦”来了,你就要直面它,接住它,“吃掉”它。且这“苦”不是一般的苦,“苦中苦”,程度加深,非寻常之苦。甚至还隐藏了一个内容,就是这“苦”你还得主动去“吃”。
至于这句话里的“苦”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没有人告诉我们。是不是就是说“只要是我以为的苦”就是这里面说的“苦”呢?于是,我等凡夫俗子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之中大约总会觉得“苦海无边”。
一旦吃上苦,便总有个声音在耳边回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成为“人上人”这点苦又算什么?类似于这样的“心理建设”会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所谓“动力”就此源源不断地产生。直到……要么成为所谓的“人上人”,要么失败,被打回原形。
可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又有谁会主动“吃苦”呢?别说我们到底会怎么定义“苦”,但凡沾上一点“苦”的意味,我们就会远远避开,实在避无可避,又会自动生成“心理按摩”模式,而“成为人上人”就再次成为直面“苦”的勇气动力。
就拿许多人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高三生活”来说,它算不算“苦”呢?如果就拿这个问题来问大家,得到的答案也不会是一致的,一定有的人认为高三就是苦的,甚至苦不堪言,也一定有人恰恰相反,他很有可能会用“充实”来回答,既然是充实的,又何言苦呢?还有不在少数者,对此没什么感觉,他们的感觉是高三与高二、高一并无二致。
这些人最终能否成为“人上人”,并不取决于他们对高三生活的看法是否为“苦”。也就是说,“吃不吃苦”与能否成为“人上人”之间,只有相关性,而没有因果性。
进一步说,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近几年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励志句子已经根本无法打动现在的孩子了。有一种说法是,西方的年轻人认为国家前途堪忧,但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而中国的年轻人则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这或许就是要不要成为“人上人”对现在的孩子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认为自己前途光明,至少表明心理健康,相信奋斗有意义、有价值,是和自己比;认为自己前途迷茫,可能对社会的理解负面的东西太早、太多,不相信奋斗能换来美好的未来,能不能成为“人上人”成了奋斗的目标,这是和别人比。
和自己比容易幸福,和别人比容易抑郁。既然如此,成为“人上人”还那么重要吗?
如果我们真的追求“自由”,那么,不和别人比的“自由”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吧!
既然如此,吃苦的意义就应该不同以往,不为和人比,不为成为“人上人”。首先,承认“苦”的存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无论是宗教意义上的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其次,承认吃苦对人生成长的正面意义和价值;最后,承认有些苦是绕不开躲不掉的。
在此基础上,主动吃苦和被动吃苦就有了选择的可能。主动性更强,“苦”的性质就会发生转变,反之亦然。
再一个,对“苦”的理解常常取决于人的悟性,悟性强者,从“苦”中提炼和收获的会更多,反之亦然。
《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的生活充满了苦;《红楼梦》,宝玉、黛玉的生活亦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