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讨厌“鸡汤”文》

 斐言乱语 2024-03-29 发布于湖北

为什么我们讨厌“鸡汤”文

   标题中的“鸡汤,所指实际上是心灵鸡汤。我初次接触的鸡汤文章,是台湾作家刘墉的文章,那个时候,大家对于“鸡汤好像也没有那么讨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抵制“鸡汤。是“鸡汤”错了吗,我看未必,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有必要写一篇文章阐释下。

   记得以前,心灵鸡汤类的文章非常的受欢迎,而且此类的书籍还很畅销,此类的文章变得令人讨厌,是移动互换网普及后,自媒体兴盛后的现象。纸媒衰弱后,自媒体变得发达,使得我们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地能够接触到各类的鸡汤文,但这其实并不是鸡汤文不被欢迎的原因。曾几何时,原来能够净化并抚平我们的鸡汤类文章突然变成了“正确的废话”,原因何在?

   在过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们评判是非的能力有限,突然出现的鸡汤类文章显得清新脱俗,并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现在信息发达了,各类鸡汤类文章铺天盖地,就变得令人生厌了。实际上鸡汤类的文章并没有错,而是读鸡汤类文章的人错了。以前鸡汤类的文章能够帮助我们辨别是非,但在当下是非的判断变得容易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如何将事情做的正确,也就是我们要从“知”到“行”的过程,鸡汤文章已经无能为力了。在信息变得唾手可得的当代,我们要知道何为正确,更要知道如何能做到正确,就需要更高级的认知,仅仅靠读几篇鸡汤类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现实中,我们很多人最怕的事情就是被洗脑,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认知是对的,但我们很难去接受我们认知的东西是错误的。人只愿意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要让一个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知道了是非,或者说何为正确,然后去弄懂为什么会正确,相比知道,难度系数有加大了不少,因此很多人更不愿意去投入精力而为之。

   记得十年前我开始对文字感兴趣,是从朋友的朋友群发的公众号文章开始的,在当时此类的文章的确帮助我建立了一定程度正确的认知,我也关注了不少的公众号文章,但慢慢的我发现,此类的文章越来越没有营养。后来,我又迷上了几位公知的公众号,特别是他们年度演讲,甚至有冲动花钱买门票去千里之外的现场,但更多的时候是去读几万字的演讲实录。读完此类的文章,基本上也没有太多的收获,只回发现自己很无知,也变得异常焦虑,慢慢的此类文章也不读了,进而专门去读各类各种各样的书籍。

   相对于一本专著,一段鸡汤文字,或者一篇鸡汤文章,最多只能告诉你何为正确,但永远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正确。人是非常喜欢走捷径的,读文字我们一般都想急于知道答案,或者快速的得到答案,但做到仅仅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取答案,你才能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下当下,我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需要探索答案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改变自己固有的错误的思维模式,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很多鸡汤类的文章并没有错误,无非都是教人向上向善,教人何为正确,但是如果仅仅只停留于此,此类的文章永远解决不了你的难题。太多的怀有空想的人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却无力去改变,或者最终被动的安于现状,实际上是你探索一个问题太过浅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懂了很多的道理,却无法改变自己人生现状的原因。还有一些人,根本无法去判断是非,却跟风的抵制鸡汤,就更不可取了。

   曾经有一位作家讲过,世界上有99%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无知。实际上除了极少数“成佛”的人,或者说觉悟的人能够做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剩余的人都是无知的,只是无知的领域和程度不同而已。

   最后总结下,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这些道理比较浅显而已,如果你想从“知道”达到“做到”,那么你就不能只去读鸡汤类的文章,还要挑战更有难度的文章,甚至去啃一本本书。任何的事情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如果你还做不到是非不分,从开始读鸡汤类的文章开始就是正确的选择,如果盲目从众,痛恨鸡汤类的文章只会对你有害无益。假如你已经进入了探索更高认知,或者提升思维模式的阶段,证明你已经不再需要鸡汤类的文章,你也不要轻视此类文章,毕竟它还是有它的适用人群。鸡汤文本身没有错,错的并不是写鸡汤文的作者,而是不该去读此类文章的人,还有永远盲目有偏执的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一类人。

2024年3月30日于武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