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若歇 2024-03-29 发布于黑龙江
影视地平线
影视地平线
2020-03-11 22:57

大概是从《入殓师》这部电影开始,我便被日本文艺片所深深吸引。那种穿越人海后的宁静祥和,总是能够站在生与死的中间,细细品味着人生的过程。也许,电影里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化底蕴,在拥有一种对于生命虔诚态度的同时,潜意识中又不断促使着人们,直面着生活中所有的孤独和落寞。

顺着《入殓师》,我接触到了《铁道员》,相似的电影风格,却拥有着对于生命不同的解读,前者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后者是对于生命的追求。

虽然,《铁道员》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不止一次了,可却迟迟不能吐露心声,总觉得,电影里传递出的那份精神的追求和信念的坚守,大概是我这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贵品格。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铁道员》上映于1999年,是高仓健主演的电影,由浅田次郎获得日本直木奖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在电影里,创作者们保留了小说中温暖的情感后,将原本只是文字简单描写的场景,利用光影效果完美呈现的同时,营造出了一个阻挡俗事干扰的世外桃源。

白雪皑皑的幌舞车站,迎来送往的列车随着煤矿产业的没落而日渐衰败,最终迎接它的是被彻底的废弃。于是,世外桃源被人们刻意遗忘,只有乙松固执的充当着这里最后的“留守儿童”。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寓意着一个旧时代的离去,而被迫裹挟在其中的铁道员,却迟迟保留着对于这份职业最初的温热情感与淳朴品质。

我想,他们并不是保守,而是不舍,因为,那份被情感包裹着的时代精神,总是需要被传承与发扬的,可惜,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总在遗忘,也总在丢弃。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乙松是固执的,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徘徊,让他选择了对于职业的忠诚;乙松是孤独的,从列车员到小站站长,列车的终点,永远都只有他在挥动指令的小红旗;乙松是不舍的,他舍不得铁道员的身份,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份职业,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忠于使命的责任。

高仓健饰演的铁道员乙松,在电影里说的话几乎是很少的,而电影里的画面,又几乎是固定机位下的静止呈现,这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一般,在贯穿始终的白雪覆盖中,处处点到为止,却处处意犹未尽。

电影从整体看,像是创作者对那个时代和时代中的人致敬,但我觉得,更像是表达一种不屈服于现实生活的自我救赎,以及坚定自我精神的无形传递。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1

《铁道员》这部电影的节奏有些舒缓,甚至很多时候会出现无声静止的画面,而那种旧照片质感的画面里,到处充斥着暧昧的暖黄色。虽然,电影在整体上营造着一种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可我还是隐约能够感受到,电影带给观众情绪上的某种压抑,这大概和主人公乙松的情感和人生经历有关。

作为铁道员的乙松是子承父业的,从原先的火车司机到转行成站台接站员,他一点一点地见证着小站的兴衰起伏,此时,小站就是他生命里的第二个家。

妻子生产时,他因为工作无法陪伴;女儿生病时,他还是因为工作无法陪伴;直到妻子去世,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电影便在这种现在与过去的时间线中来回穿梭,给观众慢慢展示着乙松完整的人生过程。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起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对突然出现的小女孩,还有就是不断乱入的回忆线感到莫名其妙。可是,顺着小站废弃前的时间线,慢慢理清楚整个故事内容脉络时,才会发现,原来,寄托情感的家人出现,都是乙松个人的一种幻想罢了。妻子是幻想,女儿也是幻想,而这种幻想的出现,大概源自他内心因为愧疚而引发的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基本上是属于乙松的独角戏,而大部分的场景设置中 ,也总是可以看到乙松孤独的身影。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乙松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倒不如说是他对于即将逝去时代的留恋,以及铁道员精神无法传承的失落。

好友仙次和乙松一样,都面临着小站废弃后的失业风险,于是,仙次早早的就在度假村找了一份职业,还计划拉着乙松一起。可是,乙松却拒绝了,因为,长期以来的责任与使命,让这份事业成为了乙松的一种信仰,而过去的时代中对于自我精神的坚守,让他很自觉地抵制着各种诱惑。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乙松的父亲,妻子和女儿都埋葬在了这里,而他又一直在这里工作,所以,小站不仅仅是情感的寄存处,也是精神的寄托处。

因为煤炭资源枯竭后的小镇衰落,造成了大量人口的外流,这种时代带给人们的阵痛,总是伴随着生活的迷茫与精神的困顿。于是,更多的人都在逃离,逃离到更为繁华的地方去,可是,逃离的肉体终究把奋斗与坚守的精神留在了这里。

我想,乙松就像是一个即将过去的那个时代的猛士,固执的用自我长期以来保持的坚定信仰,试图挽留和传递着最后的精神。可惜,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这份坚持,更没有人愿意倾听他的心声。大概,只有三个年龄段女儿灵魂的出现和陪伴,才算是找到了久违的温暖。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2

《铁道员》这部电影,在叙事上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而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魔幻化处理,让女儿的灵魂与乙松的灵魂完成了零距离的交流。

此刻,观众不会有那种特别想哭的冲动,却会产生一种比较压抑的情绪,因为,乙松面对无人理解的窘境时,大概,只有幻想出来的女儿,才会真正走近他,尝试着了解他。

小学生时期女儿的生疏,初中时期女儿的亲近,高中时期女儿的理解,在乙松的幻想中,一步步的与不同年龄段的女儿,在情感和灵魂上达成共识,同时,也让女儿走进自己的心里,理解着自己的坚守,明白着自己的使命,这何尝不是乙松在失去所有亲人之后的另一种自我救赎呢?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他痛苦吗?肯定痛苦,那么,他后悔吗?我想,当最后一次见到幻想中的女儿,带着他的铁道员帽子,朝着他敬礼时,我想,乙松脸上的幸福表情与眼中的泪水,并不是因为悔恨而产生的愧疚,而是更加清楚的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那个时代必须坚守的精神

小站终究废弃,人们终究搬离,可是,曾经集体奋斗开采煤矿的时代精神,却不应当被丢弃,而应当被传承。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电影里的爱情或是友情并不是真正的主题,而借由爱情和友情延伸出的对于那个时代精神的思考,才是电影的核心。

很多人不理解乙松的这种略带偏激的做法,我想,我们没有必要站在当下的角度进行过分指责,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将自己置身到那个时代,没有学会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那个北海道的小镇,昔日人来人往的繁华早已逝去,包括为了建设国家而散发的拼搏热情。可逝去并不代表不存在,乙松从父亲手中拿到铁道员的接力棒,他早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融入到了那个时代的群体当中,体会和留住集体奋斗的热情和为国努力的决心。

北海道的雪,高仓健的人,还有那个被废弃的小站!

从一无所有到繁荣昌盛,这不正是那个时代开拓奋进精神的代表吗?怎么可能因为小镇的没落,而让曾经的精神随意丢弃呢?

乙松最终倒在了自己奋斗一辈子的站台上,白雪覆盖,唯有那面引路的红旗格外显眼。我想,他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做到了直到最后一刻的自我精神坚守,至于那个时代的精神是否能够延续到这个时代,我宁愿相信,精神被传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