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道国

 zqbxi 2024-03-29 发布于江西

道国,为中国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河南确山县北10 公里处的道城。后亡于楚国,是周天子在汉水流域所分封的十余个诸侯国之一。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的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起来,依附于强齐,但是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则乘机北扩,控制了淮汝间地区。后来,楚国曾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

道国最终为楚国所兼并,后来道国的国民子孙就以原国号为姓氏,称道氏。

故地在今河南确山县北10 公里处的道城。后亡于楚国,是周天子在汉水流域所分封的十余个诸侯国之一。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其在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

道国位于今河南汝南县南部一带,一说在今河南省确山县。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

道国故城遗址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古城村,京广铁路东侧,距驻马店市南3公里。西周建道国于此。春秋末,道为楚灭城沦为楚邑。毁废时间无考。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置阳安县治于此,属汝南郡。北朝东魏置阳安郡于此,郡、县同治,至北齐俱废。

遗址分外城、内城两部分。其中,宫城遗址为梯形平顶台,高出周围地面3米多,顶部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10米,出土有汉砖、汉瓦、陶器碎片。1983年7月,被确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道国与汉县阳安

在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古城村西北,有一片高出周围的台地,这里就是春秋时期道国的都城,也是汉代阳安县的县治。由于年代久远,如今这片曾经煊赫一时的土地,除了地势略高,已经与周围的旷野没有什么不同。

春秋时期的道国管理着包括现在汝南县西部、确山县北部和驿城区所属大部分土地。作为周朝封国,道国封于何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宋朝郑樵《通志·氏族志》记载,道国为姬姓侯国,虽然也是周朝国姓侯国,但道国事实上并不风光。当初被封于古城,一方面是为了牵制附近异姓诸侯,充当周王室的情报站;另一方面是为了“屏藩周室”,作为防御南方楚国的战略缓冲。小国大责任,显然让小小的道国力不从心。为了存在,道国只能通过与附近侯国政治联姻或强国结盟的方式苟延残喘。《左传·僖公五年》说,公元前655年“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因为都是弦国的联姻国家,楚国灭了弦国,道国这些淮水小国便集体加入了对抗强楚的齐国联盟。背靠强齐,虽然一度避免了楚国的滋扰,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没有了齐国保护的道国不久便被楚国迁到楚国境内。公元前529年“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虽然平王即位后 “而皆复之”,道国得以迁回原地复国,但已成为楚国的附庸,最终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被楚昭王所灭。因为不忘故国,姬姓道国的子孙便改为道姓,位于古城的道国就此成为了姬姓道氏子孙的牵挂,古老的道城化作了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

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纷乱战火,公元前223年,道国的国土随着楚国的灭亡又成为了秦始皇大秦帝国的土地。秦朝时这里属于颍川郡,汉朝在此设汝南郡属阳安县,并三度成为阳安侯国。

西汉成帝绥和二年,即公元前7年5月,道国这片土地上迎来了第一位阳安侯——汉哀帝的舅舅丁明。在外甥在位期间,这位丁侯爷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随着外甥皇帝的去世,在平帝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后首个纪年公元1年,丁明被秉政的王莽以莫须有罪名杀害,身死爵废,阳安恢复为县。

春秋时期道国土地上迎来第二位阳安侯是在公元41年(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他就是光武帝废皇后郭圣通的弟弟郭况。虽然同样是皇亲国戚,郭况与丁明的际遇却大不相同。郭况被封阳安侯时,他的姐姐郭皇后已经被废,外甥刘强的皇太子地位也岌岌可危,但皇室对郭况恩宠却没有减弱。所以后人猜测,这可能是刘秀对郭圣通被废的补偿——既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再给你皇后的恩宠,便要用百倍的补偿给你的亲人和孩子。就在郭皇后被废的当年,身无寸功的“郭况徙封大国,为阳安侯”。《后汉书》说,此后“帝数幸其第……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拾遗录》说:“洛阳多钱郭氏室,夜月昼星富难匹。”

被封阳安县的第三位侯爷,是东汉开国重臣邓禹的曾孙邓珍。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邓珍被封阳安,食邑三千五百户。

两汉时期,道国土地上的阳安没有封侯的时候是一个汝南郡的普通小县,但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分汝南二县(指朗陵、阳安),以通为阳安都尉”。都尉本名郡尉,是辅佐郡守掌全郡军事的官员,汉景帝时改称都尉。两汉时代,有的郡不置太守而单置都尉,都尉是事实上的第一长官,以李通为都尉的阳安就是单置都尉的郡级行政区划。而之所以这样设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李通在阳安“录户调”,即征集赋税、粮食、布帛。这也说明当时的阳安在汝南诸县中,经济应该相当发达。虽然“录户调”这事儿最终被朗陵长赵俨以“善为国者藏之于民”而劝止,但在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阶段,阳安郡在曹操管辖的豫州各郡大都反叛的情况下,仍然随曹却稳固了曹操的后方。战后不久,李通升任汝南太守,阳安都尉重新并入汝南为县。

史书记载,刘备曾短暂做过豫州牧,汝南有刘备点将台等刘备活动过的遗迹,因此后人根据《三国演义》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情节,认为关羽挥刀斩蔡阳的故事就发生在阳安。明朝时就在古城道国遗址上建起了三义庙,祭祀刘关张。然而正如确山知县张登第在《重修三义庙碑记》中所说:“委巷之言,虽无稽校,然赤壁荆襄俱崇庙貌,况朗陵当燕楚之冲而昭烈为豫州牧。圣帝羁足于许,或亦跃马提刀当日驰驱之地与?”人们俱崇英雄,事之有无倒变得并不重要了。

阳安县从汉初刘邦设置到北齐被废,前后存在700多年,加上道国的历史,这里也是一座千年古城。而道国的史迹仅见于《左传》的点滴记载,阳安县吏的故事也仅见于三国魏国人周斐编撰的《汝南先贤传》的一段文字:“阳安令赵规与朗陵太守黄萌争水,规割指诅曰:'随血所流入阳安界。’萌忿,杀规。小吏王朔复刺杀萌,朗陵官属又杀朔。民於京山上为朔作祠坛,每水旱辄往祈祷。”朗陵不是郡,不可能有太守;京山在湖北,也不可能有那么远的地方在其上建祠。虽然因为原书散佚,这段文字在后世引用中多有错讹,但它还是能让我们看到,在道国、在阳安的历史上不乏有护佑子民,不惜流血的好官循吏,透过历史的尘埃,在他们身上依然散发着造福一方的担当和坚持正义的光芒。

道国故城

一块黑黑的石碑上,标明着"道国故城"。仔细察看玉米地的土埂上,块块灰白等不同颜色的瓦当陶片随处清晰可见。显然,这些属生活器皿的碎片不是当代甚至也不是近代的遗存,它们归于周朝、汉朝或唐朝?这已无从考证了。

它们附于泥土上,枯草遮掩,但由于在田间地头,一块块地显现出来。在秋风的吹拂下,秋阳的照耀下,一个个远古后人的来来往往下,与二十一世纪的星月共度着时光。

周朝天子在汉水流域分封姬姓十个诸侯国。河南驻马店古城办事处就是道国所在地。地域小的道国,在春秋争战中,只能依附强大之国,而四分五裂、随时面临被合围攻破的强霸大国在当时自身难保也是常事。最后,如藤茎攀附于大国的小诸侯国只能任人宰割。道国,终被楚国攻灭。

附近的蔡国、息国、陈国和汝南无不一一分别归于楚国。而楚怀王后,盛兴一时的楚国,由于弑君易主内乱、轻征好战、欲望高涨,终滑向淹灭之中。

杜甫   《别李义》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  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  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  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  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  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  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  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