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文学家游少游探微

 水云村 2024-03-29 发布于江西

游少游,宋代南丰人,生卒年不详。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昌府志·卷三十八·人物传》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清同治十年(1871)《南丰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对其均有相同的记载:

游少游,字希卿,南丰人,隆兴元年第进士,又试中教官科。为赣州教授,摄永兴令。郡吏督赋,语侵少游,叱曰:“剥民之政,吾不忍为。”命予杖;守闻而贤之。逮吏去,宗室武断者,少游一绳以法,由是豪猾歛迹。台郡交荐,班[1]改知庐陵县。有势家与民争水利,至闘死,郡欲右势家,又有盗诬,执富民,县鞫实具狱,郡持不下,欲入富民罪,没其赀。少游并力争,曰:“吾宁弃官。欺天䧟人死,不忍为也。”竟得直。通判南安军,大水暴溢,守彷徨无策,少游蓑笠登城,帅十数艘救之,民得全活。擢知澧州,罢归,三奉祠,卒年七十九。官至朝散大夫,赐服金紫。有文集若干卷。(《州志》)

以上文字对游少游的生平作了一个简介。可以看出,他为官正直清廉,也颇具文采,“有文集若干卷”,可惜散佚。由于历史上记载的游少游资料比较散乱,有的还有缺失,因此,本文根据以上记载,试图对游少游的人生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

一、游少游世系源流

据光绪丁酉年(1897)重修《游氏族谱·世系总传》,南丰游氏江右始祖为大铎公,祖居吉州庐陵县。传至游茂洪为第七世,《游氏族谱>载: 

茂洪公,字简之,任南丰令,多惠政,居城内人和井。娶蔡氏恭人。合葬五十三(注:实为五十四,五十三都没有樟潭,族谱有误)都樟潭。

第十世杰公,游少游祖父,十一世志治公,为游少游父。游少游则是第十二世了。也就是说,游少游是游茂洪的六世孙。据同治《南丰县志·卷十八·名宦志》:

游茂洪,字简之,抚州崇仁人。少俶傥,有智略。开元中,以破敌功,权知南丰县。镇县旧治在文教里,茂洪徙于嘉禾驿,控御六乡,恩威并着。

根据以上两则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游茂洪于唐开元年(713—741)中来到南丰任知县,具体时间大约为开元720多年。居住在城内人和井,即现在望仙桥靠郭背园处。那个时候,游茂洪已经将县治所从甘竹(那时尚属于南丰)附近的西英堡(文教里)迁到了嘉禾驿(即现在老城南门城隍庙)。夫妻合葬在五十三都樟潭,也就是现在的白舍镇晗头村樟潭村小组。

《游氏族谱·邑宰公山图记碑》也有相关记载:

游公讳茂洪,字简之,崇仁人,唐开元中知南丰令。恩威并行,尝语人曰“古人以人心为城,今吾以人情为田。”于是截溪水为五陂,溉田四千余顷,有凿石渠导军山水溉县平曲滩、安仁等地为田,后因废田,请徙县治。今犹有所凿石渠存焉。卒赠散骑常侍,民祀之。自开元迄今数百年不废。虽汉召信臣弗过也。葬五十四都樟潭,并妻子凡三塚在山,祀名宦祠。旧责理正躬祭扫,禁樵木。今春秋上丁后一日有司致,每年领胙。

南丰县正堂张金榜[2]儒学正堂陈翰庭  南丰后学饶升、李先极、萧明举、汤鸣雷、刘大任、邓民举、赵师璟

大清顺治九年(1652)壬辰岁二月廿六清明日重修立石

至于游少游的祖父杰,据《游氏族谱》记载,后迁广昌三峰山杨梅坑双井(即今傅坊乡杨家村双井),夫妻也合葬于双井。其父志治则葬于广昌张坊嵊(即今千善盖竹村附近)。其本人再迁至南丰县三十都上石一个叫游坊(今南丰傅坊乡石咀村一带)的地方。

光绪丁酉重修《游氏宗谱·樟溪游氏家庙序》载:

江右始祖_页面_1.jpg铎公长子十七公历五世而生茂洪公字简之,任南丰令,多惠政,邑广难驯,疏请分南丰之半而建广昌。卒葬漳潭龟彬,至今茔墓巍然,邑人士咸修祀之。时宋景德年也,丰昌二志可考,厥孙少繇[3]公,字太虚,以进士而任澧州太守,殉难,勅葬于二十六都枫林闻家坪。至孟一公揽山川之秀,卜居于廿四都古连陂,而游氏之分丰邑又始于孟一公矣。

游少游去世后葬于“二十六都枫林闻家坪”(今南丰傅坊乡梅林村),其七世孙孟一也从上石游坊(今傅坊是咀一带)“卜居于廿四都古连陂”(后称樟溪,即今南丰太和镇丹阳游家堡至下畲一带)。“历世数十,其支裔绵延,由樟溪而散处各地者”[4]

二、游少游仕宦之路

据各种资料记载,游少游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后,开始了他的仕宦之路。他到过很多地方,而各地资料记载又有交叉或重复,因此本文主要根据同治十年《南丰县志》对他的履历介绍,来整理一下他的为官历程。

1、授赣州教授

微信图片_20230817090817.jpg首先,他“又试中教官科”[5]。也就是说,他中进士后,又考中了“教官科”。宋代教官任职,则要考试,称教官科或学官科。其所试内容为本经、诗赋,合格者授州教授,类似于今天的教师资格证。所以马上即被聘为赣州教授。

宋代中央一级,设有“太学”,属于官办的最高学府,在地方上有官办的“州学”。在太学和州学中,设置有教授一职。教授主要讲授儒家经典,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老师,而不是什么官职。

同治十二年(1873)《赣州府志·卷三十七·府教职表》[6]所载宋教授有10人:萧行可(大观间)、刘才邵(二年戊子)、李朴(绍兴间)、徐时动(绍兴间)、刘靖之(淳熙间)、蒋吕宣(庆元间)、毕允升(嘉定间)、黄思参(宝庆间)、杨钰(淳祐元年)、何时(宝祐间)。除了大观年间2人,南宋赣州教授记载了8人。

在目前所能找到的《赣州府志》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清順治十七年(1660)、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府志中,对时任赣州教授的人物及人数均有类似记载,其中明嘉靖十五年《赣州府志》中只记载了萧行可、徐时动、刘靖之、黄思参、杨班(淳熙年任)5人。但这些府志中没有游少游的名字,时代久远或任职时间过短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2、丞上高县

根据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三(二十·尤)关于游少游的记载:

游少游建昌府《南丰县志》:少游,字希卿,气豪学博,三首乡荐,登隆兴进士第,又试中教官科。为赣州教授、筠州上高丞。

也就是说,游少游很快就去了上高县担任县丞了。

筠州有二个地方,第—个为今江西省高安市,古又称“筠州”“瀛川”,初唐四杰中的“杨炯”曾在此任县令;第二个为今四川省筠连县。筠州后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改为瑞州。瑞州为高安市古称。府治高安县(在今江西省高安市)。明初领高安、上高二县及新昌一州,宋沿袭明制。

同上资料记载:

《瑞阳志》:少游,建昌军人,登进士第,淳熙庚子以修职郎来为丞,性识敏悟,文籍一览,终身不忘;校文庐陵,前此考官甫撤棘,亟间道疾驰,少游独徜徉累日,且作咏梅十诗,谒益国周文忠公,大蒙称赏;有士子什百为群,以去取来问,少游随声应荅,略无凝滞,众皆语塞而退。士论韪之。

瑞阳即瑞州。从《瑞阳志》记载中可知,游少游任上高县丞的具体时间为“淳熙庚子”。淳熙元年(1174)为甲午年,那么“庚子”年即1180年。即游少游是淳熙七年(1180)年以修职郎的身份任上高县丞的。修职郎在宋朝为从八品寄禄官,即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的一种官职。就是说,游少游从一个从八品没有事做的寄禄官升为正八品的县丞。

明正德十年(1515)《瑞州府志·卷之七·名宦(州县)》载:

游少游,建昌人,进士,淳熙丞上高。性敏悟,文籍一览,终身不忘。校文庐陵,前此考官甫撤棘,亟间道疾驰,少游独徜徉累日,且作咏梅十诗谒周益公,大蒙称赏。士子以去取来问少游,随声应答,略无凝滞,众皆语塞而退。

同治九年(1870)《重修上高县志·卷七·名宦》亦载:

游少游,建昌人,淳熙间以进士任县丞,赋性敏悟,文籍一览终身不忘。尝衡文庐陵,前此试官事甫竣,必道疾驰,少游独徜徉累日,且作梅花诗十章谒周益公,大蒙称赏。士子出孙山外者,率以去取叩诘,应乃如响,众皆语塞而退。(《府志》)

这里记载了游少游在庐陵品评科举考试中考生文章的一件事。说以前的考官在考试结束后都急急忙忙从小路急驰而去,从不与考生见面交流。唯独游少游做考官时,考试结束后还要在此地徜徉多日,那些落榜者都会来询问游少游什么样的文章才会被选中,游少游对答如流,大家都无话可说。可以看出,游少游确实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之人,正所谓“艺高人胆大”。

而且他还作了梅花诗十章去谒见当时已经位居枢密使(管理军国要政)的周必大,并且得到周必大的称赏。大家知道,周必大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庐陵人,官至丞相。据《周必大年谱长编》,此时周必大已有54岁左右,大概周必大在游少游徜徉庐陵时正好在老家赋闲,游少游以一个县丞的身份,尚且还是个无名之辈,去谒见一个当时已经文名显赫的朝廷高官,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实力那确实不敢妄自行动的。

3、摄永兴令

明《永乐大典》载:

游少游,建昌府南丰县志,少游,字希卿。气豪学博,三首乡荐。登隆进士第。又试中教官科,为赣州教授,筠州上高丞,摄永兴令。[7]

继上高县丞之后,游少游接着“摄永兴令”(即代理永兴县令职务)。

永兴县为湖南郴州市的下辖县。在万历四年(1576)《郴州志》[8]和康熙五十八年(1719)《郴州总志》[9] 中查找到宋代19位曾任永兴知县的人员,没有见到摄永兴令游少游:

梁如兵、孙焯、钱衡、卢仲隽、汪刚中、赵崇尹、王桧、王逢年、曹熊、丁垓、陈庸、周寿甲、李觉民、袁应举、赵汝柄、徐经孙、丁燫、唐亮、曹洪

光绪十九年(1893)《郴州总志》[10] 所载的宋永兴县令则在前两志基础上增加了3人,且都附有任职年份, 没有见到游少游的名字:

梁如兵(淳熙四年任)、孙焯(绍熙元年任)、钱衡(嘉定四年任)、卢仲隽(七年任)、汪刚中(九年任)、赵崇尹(十一年任)、王桧(十五年任)、王逢年(宝祐二年任)、曹熊(宝祐三年任)、丁垓(四年任)、陈庸(开庆四年任)、周寿甲(景定三年任)、李觉民(咸淳三年任)、袁应举(六年任)、赵崇檽(八年任)、赵汝柄(以上俱咸淳时任)、徐经孙(端平时任)、刘应祥(端平时任)、丁燫(清江进士,绍定时任,有传)、唐亮(淳祐七年)、曹洪(耒阳进士,有传)、李仁俊(耒阳进士)

清乾隆十四年(1749)和清光绪九年(1883)《永兴县志》记载与光绪十九年《郴州总志》相同。都缺失了对游少游的记载。南宋历时152年(11271279),而且这些知县中没有北宋年间的,152年中不可能只有22任县丞。时代久远加上资料缺失,地方志漏载宋元的人和事是经常发生的。

以上记载最早是从南宋淳熙四年(1177)梁如兵开始,第二位就是绍熙元年(1190)孙焯。期间相距14年,按宋代官员任期,两任之间不可能相隔14年。按官员正常任职时间,14年之中至少有57任没有记载。而淳熙七年(1180)游少游正在上高担任县丞,这个时间与孙焯知庐陵的时间也相隔10年。据此推算,游少游知庐陵的时间要么在淳熙七年到绍熙元年(11801190)之间,要么是在淳熙四年梁如兵之前。

摄永兴令期间,游少游的一段事迹被记载了下来,表现出游少游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个性。

同治《南丰县志·卷二十三·人物》载:

摄永兴令,郡吏督赋,语侵少游,叱曰“剥民之政,吾不忍为”,命予杖,守闻而贤之。逮吏去,宗室武断者少游一绳以法,由是豪猾敛迹。

明《永乐大典》载:

摄永兴令,郡吏督赋,语侵公,公叱曰“剥民之政,吾不忍为。”命杖之。郡守贤公,逮吏去,又取宗室武断者绳之,由是豪猾歛手,永兴大治。[11]

这两段记载大致相同。讲的是郡太守的下属官吏来到永兴县督促税赋,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也根本不把地方官游少游方在眼里,对游少游在言语很是不客气。游少游觉得郡吏的行为太过分,便大声叱责他:“如此盘剥老百姓的赋税政策,我不忍心去执行。”说完,便命手下杖责郡吏。郡守听说了这件事,对游少游的才能德行大加赞赏。等郡吏离开永兴县后,游少游又将郡吏宗室中依附权势、为非作歹者一一绳之以法。极大地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于是,永兴的社会秩序得到很大的治理。

4、知庐陵县

台郡交荐,知庐陵县。[12]

游少游在永兴的作为得到郡守的肯定,大家共同向朝廷举荐,于是,游少游来到庐陵县(即现在吉安市)任县令。

同治《庐陵县志·卷十八·令佐》载:

游少游,南丰人,进士,有传。乾道年间(1165—1173)任。

《庐陵县志·卷二十五·名宦》载:

游少游,字希卿,南丰人。隆兴进士,摄永兴令,迁知庐陵县,皆有善政。 (明《一统志》)

估计上文同治九年《上高县志》所载的“尝衡文庐陵”一事就是游少游知庐陵时所发生的,否则,游少游不可能平白无故跑到庐陵去评判考生的文章并谒见周必大。同治《庐陵县志》明确记载了游少游知庐陵的时间是乾道年间(1165—1173),如果是这样的话,游少游知庐陵的时间就在丞上高和摄永兴令之前了。也就是说,他任赣州教授之后的第一站就是庐陵。

在庐陵,地方志记载了游少游处理两件民间纠纷的态度。据同治《南丰县志》载:

有势家与民争水利,至斗死,郡欲右势家。又有盗诬执富民,县鞫实具狱。郡持不下,欲入富民罪,没其赀。少游并力争,曰:“吾宁弃官,欺天陷人,死不忍为也。”竟得直[13]

对于游少游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明《永乐大典》的文字略有不同:

公皆力争,曰:“吾宁弃官归。欺天陷人事,死不为也。”事遂得直。[14]

游少游刚到庐陵,就碰上了两件前任留下的案子。第一件是地方豪强欺压百姓。有势力的一家与平民百姓争水,发生了打架斗殴事件,以至出了人命,郡守想护佑有势力者。第二件是盗贼谓捏造罪名,对有钱人家进行诬陷。县衙已经经过审讯核实,将有钱人关进了大狱,等待判决。对这件事,郡守也犹豫不决,准备治有钱人的罪,并没收其资产。

对这两个案子,游少游一定经过了自己的调查研究,觉得郡守对这两个案子的判决倾向极不合理,极力想改变郡守的决定,估计遭到了郡守的反对,于是他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吾宁弃官归。欺天陷人事,死不为也!正是他的努力和坚持,事情最后才得到了公正的解决。

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游少游是一个秉公执法、正直刚毅、不畏权势的文人。

5、通判南安军

据有关资料介绍,南安军于淳化元年(990),以虔州(赣州)原辖南康、大庾、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庾(今大余县)。

同治七年《江西省南安府志·秩官·府秩官表》[15]开篇即叙:

时代辽远,史文简略,既无从确证,则宁为阙轶。且南壄[16]建自汉初,其古与赣等正,不待援以为重也。

也就是说,由于“时代辽远”,很多人物事件无法考证,只有空缺在那里。“宋府秩官表”设“知军”“通判”“司理录事参军”“教授”“学政学录”等五个职位。其中通判的记载从淳化(990—994)间开始,到靖康间(1126)结束,记录的是北宋南安通判,共48人。从南宋建炎间(1127—1130)到绍定间(1228—1229),记录南安通判共31人。期间庆元(1195——1201)、嘉泰(1201——1205)、开禧(1206—1208)、宝庆、绍定均无记载。游少游乾道年间知庐陵,淳熙庚子丞上高,之后“通判南安军”,可惜同治七年《南安府志》中,淳熙之后的宝庆、嘉泰、开禧没有通判的记载。而游少游在嘉泰末年(1204)就已离任。所以,游少游通判南安的时间大概率应在庆元到嘉泰的10年之内。

尽管《南安府志》中游少游通判南安军的记载空缺,但在其任上却留下了一段宦绩。同治十年《南丰县志·卷二十三·人物》载:

通判南安军,大水暴溢,守彷徨无策,少游蓑笠登城,帅十数艘救之,民得全活。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三略有不同:

通判南安军,大水暴溢,太守纨绔儿,彷徨无策,公即蓑笠登城,帅十数艘救之,民得全活。

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是集行政和监察为一体的官员,但后期基本失去了职能。在南安任上,游少游遇见一次涨大水,而且这次涨水不一般,是暴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水,出身于富家子弟的郡守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紧要关头,游少游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率领十多艘船只展开救援,老百姓得以全部存活。

从这件事上,我们又可看到,作为文人的游少游,在危急时刻,其果断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一点也不输于驰骋疆场的将军。这件事之后,游少游被“擢知澧州”——提拔为澧州太守。

6、擢知澧州

南宋(1127-1279)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南宋第一个政权为高宗赵构的建炎朝(1127—1162)

明万历《澧纪·卷一》载:

建炎三年(1129),金人趋洪抚、建昌、临江、吉州,追太后不及,遂陷袁、潭、荆南、澧州,乃自石首北渡而去。

《宋史·高宗纪三》载:

建炎四年(1130)二月戊戌(二十五日),金人入平江,纵兵焚掠。辛丑(二十八日),白虹贯日。钟相陷澧州,杀守臣黄宗(或作“黄琮”)。

以上表明,南宋建立后的第三年,澧州就被金兵攻陷。战乱年代的澧州,其知州的去留也是十分频繁的,有的官员甚至没去上任。因此,有些志书上对当时澧州知州的任职记载很不完整。如同治八年(1869)《直隶澧州志·卷十一·文职》“知州”一栏就只记载了16人,其中5人为北宋时期任,南宋期间知澧州的只有11人。

但根据《宋史》《宋会要辑稿》《永乐大典》《澧纪》《澧州志》等史书搜集整理,发现南宋时期在澧州任知州的至少有37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叫汪安行的17年后再知澧州(隆兴元年任、淳熙八年任,期间相隔17年)。这37人都有具体的任职(离职)时间。

《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建昌府南丰县志》:

少游,字希卿。……登隆兴进士第。擢知澧州。罢归,三奉祠,卒。

《会要·职官》[17]七五之三七:

嘉泰四年(1204)十一月十三日,知澧州游少游放罢。

从以上记载分析,游少游不是秩满离任,而是被“放罢”,即被罢官。一个优秀的官吏为什么会被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黜降官一二》有这这样一段文字:

嘉泰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军器监丞程准与祠禄,知澧州游少游放罢。以臣僚言准天资狂易,少游行素狂怪。

这段文字叙述了对两个人的处理。一个是军器监臣程准,他也是宋朝诗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估计年龄比游少游小一点。嘉泰四年在军器监丞任上放罢。对他的处理是“祠禄”,即做了一个管理道教观宫的官。这种官无职事,但借名食俸。放罢的理由是“天资狂易”,即精神失常,疏狂轻率、荒诞。几乎就是精神病患者了。另一个就是游少游,他连个“祠禄”都没有,直接“罢归”。理由则是“行素狂怪”。但《永乐大典》中却有“三奉祠”[18]的记载,说明游少游罢归后,三次被安排主管祭祀。当然,“三”或许也是个约数,表明多次奉祠。 “狂怪”亦作“狂恠”,意为狂放古怪,恣肆奇特。就是说游少游行为一向任性放荡放,异于常人,无所顾忌,骄横恣肆。这都是官方给他作出的品性鉴定,然而,对同一件事,立足点不同,结论很可能南辕北辙。

尽管在澧州任上我们没有发现游少游的宦绩,但从前面几件事中,他作为官员也好,作为文人也罢,我们看不出他行素狂怪”的地方。难道他对所遇事情的处理有什么不妥当吗?其中有怪异或失常的地方吗?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他对那些事件的处理确实有点“异于常人,无所顾忌”。

如“校文庐陵”时,人家前考官一等考完即赶紧离开,而他却要“徜徉累日”又是“谒益国周文忠公”,又是回答落榜者的各种问题。这部是有点“狂妄”吗?这不很容易得罪其他考官吗? 再如在永兴,郡守的下属官员来到他的一亩三分地上督查税务,他一点也不给面子,竟然给予杖责对待,俗话说,打狗还要看面子,你游少游算老几?不仅如此,待人家离开后,连人家的宗亲都一并给治了。由此可见,游少游完全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说他“狂怪”看来还算贴切。还有,他在庐陵时,郡守都明确表示要护佑地方有势力者,都想支持游少游前任的判决(谁知道这个前任有什么背景?),而游少游却一点也不通人事,竟然以死抗争。最后郡守虽然被迫按游少游的意思作了妥协,但留下的后患是什么可想而知。后来尽管在南安军不顾个人安危救援百姓而被提拔为澧州太守,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估计在澧州任上又旧病复发,以至于触怒了权贵,只好给他一个行素狂怪”,送其回家,连个守道观的机会都没有。

纵观游少游的官宦历程,由于他脾气耿直,不存私心,又不谙世事,其作为尽管对百姓有利,但得罪同僚,得罪上司,得罪地方豪强势力,甚至得罪整个官宦集团,岂有不被放罢之理?

从游少游1163年中进士,有了为官的资格开始,到1204年被罢,历41年。

史料只记载了游少游的离任的时间,可游少游是什么时候就任澧州的呢?从记载中可以知道,他的前任是苏森。苏森是苏辙的四世孙,据《澧纪·卷五》载:

苏森,丁巳(庆元三年,1197)任。葵州(宋代无葵州,应为“眉州”)人,子由四世孙,郎中翊子,迁循州。

《全宋文》卷六七〇七载:

苏森,字仲严,晚年号孏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辙四世孙。庆元四年(1198)知道州,又知岳州(应为澧州,因时澧为岳所辖,而误为岳州)。开禧中(据所撰《栾城集跋》,为开禧三年,1207)知筠州。嘉定九年(1216)主管武夷山冲祐观。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四载:

庆元四年(1198)十一月十一日,知道州苏森并放罢。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判断,《澧纪》中的“丁巳任”应该有误,因苏森庆元三、四年还在道州任上。那么,苏森知澧州应在庆元末至嘉泰年间(12011204)。

我们再看他的后任曹彦约。

《澧纪·卷五》载:

曹彦约,甲子(嘉泰四年,1204)任,未赴。

《澧纪》记嘉泰四年(1204)曹彦约任澧州未赴任可能不确。因前任游少游乃于嘉泰四年(1204)十一月十三日放罢。

《全宋文·卷六》六五三,有曹彦约《新知澧州朝辞上殿劄子》,但曹最后并未赴任。魏了翁《鹤山集》卷八十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曹公墓志铭》载:

开禧元年(1205),以前诏差知澧州。未及上,明年(1206),薛公叔似以湖北宣谕升宣抚京湖西北,辟公主管机宜文字。

这个比较可信,曹彦约于1205年“诏差知澧州”,但最后没去上任,为什么呢?

同治《直隶澧州志·卷十·政绩》[19]载:

曹彦约,字兰甫,都昌人,知汉阳军,从朱熹学。孝宗时,知澧州,汉阳缺守,檄摄军事,以功进秩三等。

曹彦约先是知汉阳军,孝宗时知澧州。孝宗是1163—1189在位,如果是这样,那就比苏森都更早了,显然不合理。应该是宁宗期间(1195—1224)知澧州,那时汉阳军情紧急,他被传檄代理汉阳军事,并因此立功晋级,这样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去澧州赴任了。

鉴于当时战乱,澧州知州更换频繁,游少游在澧州任上最多为嘉泰二年到四年(1202—1204),甚至是嘉泰三年到四年(1203—1204)。

三、游少游存诗赏析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三(二十·尤)对游少游文才的评价是:

少游,字希卿,气豪学博,三首乡荐。

明正德十年《瑞州府志》对他的评价是:

性敏悟,文籍一览,终身不忘。

豪爽大气,学识渊博,生性聪明,记忆超群。这些就是史料对游少游品性才学的评价。从游少游为官几十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经验来看,他是不适合做官的,他实质上就是一个文人,这从他遗留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写了不少东西,“有文集若干卷”。可惜的是大多佚失了,只留下七首诗被《全宋诗》收录。

《全宋诗》对游少游作了介绍:

游少游,字希卿,南丰(今属江西)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又中教官科,授赣州教授,调上高县丞。历知永兴、庐陵县,通判南安军,知澧州。卒年七十九。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南丰县志》。今录诗七首。

游少游七首存诗分别为分别为《题石仙洞》《宝云院》《禅寂院三绝·其一》《禅寂院三·其二》《禅寂院三·其三》《惠济院》《香山院》。除了第1首《题石仙洞》见载同治《南丰县志·卷四十五·艺文·诗》,其余6首均载嘉庆《上高县志·卷十五·艺文·诗》。下面我们对这6首诗作一番赏析,也可以顺便窥探一下游少游的心路历程。

题石仙洞 

石岩嵚巇跨龙虎,有客岩前避风雨。篆文委蛇蟠玉书,流铃掷火烦守护。

冷翁蜕骨黄金容,千年古木何嵌空。无人唤起玉霄梦,闲却碧桃丹杏风。

令威白鹤去不归,麻姑丹砂疑是非。长松滴翠挹北斗,流水泛花迷旧溪。

注:

①石仙洞,位于南丰市山镇梓和村观必上,也称石仙岩,其下有一道观,叫石仙观。

流铃:道家摇动他的三清铃。铃,指道士作法事中的重要法器,往往由科仪上的高功法师使用。流:即摇动。其叮呤叮呤的声音,意为“振动法铃,神鬼咸钦”。掷火:法师用法剑挑起燃烧的符篆扔出去,具有降魔除妖的作用。

③玉霄:指天庭。④碧桃丹杏:指王母娘娘宴会上的仙桃等水果。

⑤令威白鹤:令威即丁令威,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有令威化鹤一说出自旧题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用来喻指世事的变迁。

麻姑丹砂:有一天,麻姑下凡与王方平来到蔡经家,麻姑会过蔡家的女眷,忽然间叫住了蔡经的弟媳。她几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来,然后,把这些米洒在地面,结果,这些米竟变成了一粒粒丹砂。王方平看到这情形,也把他从天庭带来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后,邀请蔡家同饮。蔡经看到麻姑鸟爪一样的手指头,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那爪来抓背搔痒,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远洞察了他的心思,大声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胆!”说完后,就把蔡经捆绑起来鞭打。

挹北斗:出自《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孔颖达疏:“言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维此天上,其北则有斗星,不可以挹(奭斗)其酒浆。”成语“挹斗扬箕”出自此。指徒有虚名。即北斗星叫斗,但不能用来舀酒。

此诗的大意是:

石岩险峻,像龙虎横跨在地上。来此游玩的客人来到岩前躲避风雨。弯弯曲曲的篆字像雕刻在蟠龙玉璧上的花纹,这些东西能保存得这么好,全赖仙人经常在这里守护。

这个仙人就是传说中的冷真人。有一天,冷真人得道成仙,但他的肉身却面若黄金,坐化在门前的千年古樟树宽阔的数身里。他已经去了天庭,没有人去惊动他。闲暇时能像冷真人那样逍遥自在就好了。

丁令威化作白鹤一去不复返(喻指世事变迁),麻姑仙子撒米成丹砂,却引来一些是非,她这样做究竟好还是不好?北斗虽大,却不能用于盛装人生的岁月(喻指徒有虚名)。溪水泛动着水花欢快地向前流淌,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喻指岁月的流逝)。

诗分三段。第一段写实,由此引发出第二段冷真人得道成仙的传说。第三段是由景及情,发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叹:世事变迁,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一切都将化作虚幻。做事只要无愧我心,无需在乎别人的评品。

诗言志。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在游览家乡石仙岩后所表达的真情实感。看不出写诗的具体时间,但从诗中表现在内容和思想上看,应该是游少游为官一段时间以后,回到家乡,来到石仙观,有感而发。从中不难感受到游少游在官宦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闷。

宝云院

石径缘云艰复艰,不知萧寺驻林间。馀香满袖花惊眼,空翠沾襟雨暝山。

早晚报衙蜂扰扰,友朋相和鸟关关。我来亦被浮名缚,那得高僧一样闲。

注:

①宝云院:在今江西上高县南。《明一统志》卷57瑞州府: 宝云山 “在上高县南二十五里。嵌岩岌, 霭翠珑璁, 中有僧庐曰宝云院”。

②萧寺: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此诗的大意是:

石砌的小路伸向云中,往上走越来越艰难。不知道寺院还有多远,暂且在树林中歇息一会。一路上各种花朵让人惊奇,衣服沾满了花的香气。山上青色潮湿的雾像下雨的一样,把衣衫都浸湿了。

每天早晚都要吏升堂治事时,官衙告众的鸣鼓声像蜜蜂聚集于蜂王周围,嗡嗡嗡令人烦躁,朋友之间诗歌相和像鸟儿相互问答一样,这才是让人愉快的事。我一向被仕途的虚名所束缚,哪天能像高僧一样不问俗事,清闲自在。

这应该是游少游在丞上高时写的。第一段写景。一路上虽然花团锦簇,风光无限,但行路却越来越艰难(寓情于景)。第二段抒情。几乎是与《题石仙洞》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琐事的烦恼、向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却不能毅然挣脱虚名束缚的矛盾心理。

禅寂院三首 其一

簿书丛里匆匆过,小白长红总自芳。独到远村浑不恶,绿阴深处野花香。

注:

①簿书: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官署中的文书簿册。

②小白长红:各种各样的花。

③不恶:不错。没有妨碍;可以。

此诗的大意是:

急急忙忙把官署里的文书簿册浏览一下,心中惦记着外面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花朵。府衙里的事怎么做也是做不完的,不如忙里偷闲,独自到远处的村庄去,在绿荫是深处享受一下野花的清香。

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与《宝云院》是一致的。两首诗写作的时间肯定不一样,而所表达的情感如此相同,只能说明,游少游从内心对官宦生活产生了厌恶,只是没有陶渊明辞官的勇气,因而十分苦闷。

禅寂院三首 其二

黄云翻尽水平田,时有农耕破晓烟。热气渐深牛易喘,不须辛苦更加鞭。

注:

①黄云:成熟的稻子。②晓烟:早晨的青烟,日出后就会不见了。

这首诗的大意是:

农夫经常在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时就开始了耕田,成熟的稻子被割完以后,田地又翻耕成平整的稻田,以便继续播种下一季稻子。太阳渐渐升高,热气越来越大,耕田的牛也累的气喘吁吁。请不要再用鞭子催赶着牛了,它已经很辛苦了。

这首诗平铺直叙,浅显易懂,完全没有用典。是作者对农民生活的深入观察,表达了对百姓艰苦生活的同情。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的话,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内心感受:我已经很累了。

禅寂院三首 其三

柳丝风飏马蹄轻,又作长亭十里行。争似老僧无一事,白云攲枕听莺声。

注:

①似:怎似。②攲枕:斜靠着枕头。

  这首诗的大意是:

春风吹拂着杨柳,马蹄轻踏,来一次春天的远足,怎么才能像老僧那样没有凡事的困扰,斜靠着枕头,躺在白云下,享受着悦耳的鸟叫声。

这首诗的意境与《其一》很相似。一是“在绿荫是深处享受一下野花的清香”,一是“躺在白云下,享受着悦耳的鸟叫声”。都是希望过上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田南寺(惠济院)

我本无心似白云,应缘未见宰官身。何时铁笛千山首,吹起梅花一点春。

注: ①田南寺:旧作惠济寺,日本国立公文書館内阁文库藏本清康煕十二年(1673)《上高县志》卷六《文苑·诗》中记载了该诗,名为“惠济院”。②宰官身:典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为众生说法?……’佛告无尽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诗中的意思是用“宰官身”代替观音。

③鉄笛:指铁制的笛管,相传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非凡。

④千山,这可是辽东第一山,主峰仙人台,又名观音峰,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原本像一片白云,随风飘荡,无欲无求,大概是没有得到观音菩萨的超度吧。什么时候能听到隐者或高士在千山的最高峰吹起那嘹亮的铁笛,笛声中,千树万树梅花竞相开放,生机盎然的春天也就不远了(比喻人生的机遇)。

这首诗很有意思。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这应该是游少游中进士后不久所写。那时刚中进士,年少得志,尽管生性无欲无求,但也想谋个什么职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香山院

谁将万斛旃檀子,撒向千春古道场。万壑晓风吹不断,至今犹自满山香。

注:

①斛:器名。方形,口小,底大。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②旃(zhān)檀,又名檀香、白檀,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树种,收藏价值极高。檀香木香味醇和,历久弥香,素有“香料之王”之美誉。

③道场: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亦指道教宫观中一种为善男信女祈福消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

这首诗的大意是:

是什么人把无数的檀香籽撒在这千年古道场呢?这些檀香籽长成的檀香树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虽经千山万壑的清风不断地吹啊吹啊,不知道吹了多少年,至今漫山遍野依然是香气袭人。

是诗人游少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他存世的七首诗中,这是唯一一首纯写景的诗。估计也是他的早期作品,像《田南寺》一样,从诗中看不出他有什么忧愁和抱怨,更没有经历宦海漂流之后的苦恼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以上七首诗都是游览寺庙之后写的。

为什么古代文人郊游大都喜欢往寺庙里走呢?大概是因为寺庙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来到寺庙,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另外,寺庙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清静的环境和宁静的氛围,让人们能够暂时抛开外界的烦恼和压力,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平静。我们不难发现,游少游的前五首诗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希望能拜托官场繁琐事务的纠缠,过上一种与朋友诗酒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游少游尝尽官场滋味之后多次发出的感叹和向往。从中也可以窥探出游少游的内心,他确实不适合做官,与做官相比,他更喜欢做一个闲散的文人,正因为如此,他的狂放不羁,他的耿直桀骜,他的不畏权贵,以及他既想追求清幽恬淡、自由随性的生活又没有勇气挣脱官场琐事束缚的矛盾心理,最终导致“放罢”的的结局。这是游少游的宿命,也是古今此类文人官员的一般归宿。

四、游少游的身后事

我们先来推测一下游少游的生卒时间。

如前文所述,游少游1163年中进士, 1204年被罢,期间历41年,享年79岁。据此,我们可以大概推测一下他的生卒时间。游少游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记忆力又强,如志书记载“气豪学博,三首乡荐”所以他中进士时应该为20来岁,况且宋代很多人20几岁就考中了进士。那么游少游大概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左右,他被罢时的年龄大概就是61岁左右,去世时间大约在嘉定十五年(1222)前后。

游少游去世后,朝廷对他有所勅封,借以表彰其对国家的贡献。但后人对这些敕封有些误解,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同治《南丰县志·人物》载:

……擢知澧州,罢归,三奉祠,卒,年七十九。官至朝散大夫,赐服金紫,有文集若干卷(《州志》)

嘉庆辛未(1811)版江西南丰《游氏宗谱·坟图》记载,游少游墓的碑文为“勅封中宪大夫游少繇公墓”。

我们知道,游少游的“知澧州”,即为澧州知州。

同治八年(1869)《直隶澧州志·建置沿革》载:

宋太祖初改为澧阳军州,领县四,隶荆湖北路(军治兵,州治民)。

《宋史·地理四》

澧州,上,澧阳郡,军事。建炎四年,寓治陶家市山砦,随复旧。……

也就是说,宋代的澧州是一个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其级别为州。其行政最高长官为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意为暂时管理,简称知州,具有管理州务的责任。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到了明清两代,知州才被命名为官职,成为各州的行政长官。

澧州知州的官阶是五品,朝散大夫是个从五品的散官,没有任何实权。而地方志和游氏家谱中均有“官至朝散大夫”的记载,好像是“朝散大夫”比游少游之前所任官职更高一级,其实不然。正是因为这个品级,游少游才有资格在被罢官之后享受祠禄官的待遇。

广昌县有个地名叫“游知府”,据1985《广昌县地名志》载:

游知府,在金排山东南半山腰,住5户,19人。距千善圩东南3.5公里。先由一个做过知府的游氏在此建村,称游知府。饶氏由元滕上迁入,已12代,沿称原名。

这里讲的“一个做过知府的游氏”即指游少游,称游少游为知府其实是明清代以后人们习惯上的叫法,为什么会有这样叫法呢?根据澧州沿革,澧州即为现在的澧县,宋代澧州治澧阳,隶属荆湖北路。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阳。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隶岳常道(上荆南道改为岳常道,驻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

从澧州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朱元璋曾将澧州改为府,清雍正七年曾将澧州升为直隶州(与府同级),所以后人常常把游少游叫作知府,而知府又称太守,因此游氏家族也会将游少游记为澧州太守。在明崇祯四年(1631)十二月重修的游少游墓的墓碑上也称其为太守——“宋勅隆兴进士第澧州太守游少游先生墓”。在嘉庆辛未(1811)南丰《游氏宗谱·坟图》上,游少游墓葬碑文却是“勅封中宪大夫游少繇公墓”。估计游少游死后,朝廷还勅封其为中宪大夫,宋代中宪大夫为散官正四品。

其实,游少游生前即被“赐服金紫”。赐金紫是唐宋两代赏赐官员穿紫服佩金鱼袋的制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唐宋时期的官员常服是按所服衣色来分别品级。他既然被允许穿紫服佩金鱼袋,即至少享受了三品官员的待遇。

总之,游少游生前最高任职应该是正五品澧州知州,南安军通判也只是从五品,知府是正四品官,“游知府”是明清以后人们对他的习惯性称呼。被“赐服金紫”的时间估计是在“奉祠”期间,享受三品官员待遇。死后被勅封为正四品中宪大夫。

游少游的死因也是一件有点蹊跷的事。

按一般志书的记载,《南丰县志》《建昌府志》等均记为“三奉祠,卒,年七十九。”

光绪丁酉年(1897)重修江西南丰《游氏宗谱》十二世游少游这一条下则记为“享年七十有九,殉难。”《游氏宗谱·樟溪广平郡游氏清明合同约簿记》却记为“我始祖少繇公,生于宋朝年间,隆兴进士,选任澧州太守,有功而卒。”

对于游少游的死因有三种说法:正常死亡、殉难、有功而卒。中国自古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所以70岁则为人生的“古稀之年”,可见,古代活到70岁的人很少,而游少游“享年七十有九”,属高寿中高寿之人,说他是正常死亡绝没问题。但其家族对他的死却持有异议,这令人费解。但由于年代久远,各种史料中难觅其晚年生活情状,就是其宗谱也是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只用“殉难”或“有功而卒”一笔带过。所以我们今天只能依据当时的情况推测一下。

殉难和有功而卒在意义和情境上有所不同。

殉难是指为了国家或人民的利益,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对国家或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是一种极端的自我奉献。殉难者通常被视为民族英雄,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被广泛传颂和纪念。

有功而卒则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段时间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最终不幸去世。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意外,如疾病或事故。有功而卒者通常被视为对社会或行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同样被尊重和纪念。

总的来说,殉难者是以生命为代价为国家或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有功而卒者则是在某个领域或某段时间内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最终因意外去世。两者在意义和情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据推测,游少游大约死于嘉定和绍定年间,那时南宋尚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他不可能死于金兵或蒙古人之手,所以不能说是殉难。其家族中有人怀疑他可能与庆元党禁参与人员游仲鸿有关,因同姓游氏,导致牵连。但这属于政治事件,不应认为是殉难。鉴于他在任职期间也确实在任上有所作为,说有功而卒还勉强说得过去。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游少游应该是正常死亡。况且有功而卒也应该算作正常死亡。

至于游少游的丧葬有关事宜,这里也有必要作一些说明。

光绪丁酉年版(1897)南丰《游氏族谱》载:游少游

享年七十有九,殉难,圣恩勅葬本邑二十六都枫林闻家坪,瓜形,巽山乾向(座正东南、朝正西北)兼已亥。

《樟溪广平郡游氏清明合同约簿记》载:

我始祖少繇公,生于宋朝年间,隆兴进士,选任州太守,有功而卒。旨勅葬于二十六都土名梅林,小地名闻家坪,立大石碑、石象、石狮。

同治《南丰县志》载:

二十六都即新城耆,旧名井源耆,县南七十里至捲岭,与建宁界爲村十有二编里,一淡字共二号曰傅坊、曰梅林、曰杨梅巷、曰叶源、曰前村、曰超䧺、曰里格、曰连源、曰陈坊、曰捲岭、曰官砖、曰圳背。

从以上可知,游少游死后确实葬在今傅坊乡梅林村,而且是“勅葬”,即皇帝直接下命令安葬于梅林。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其祖父母葬广昌三峰山杨梅坑双井,父志治葬广昌县张坊嵊,其母葬广昌半山,这几个地方俱属广昌千善乡,与傅坊梅林相距十多公里。为什么皇帝不将游少游勅葬在其父母边上呢?

古代大臣死后被勅葬的地方通常不在死者的家乡,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皇帝的命令和皇家礼仪:根据一些历史记载,皇帝通常会为大臣安排特定的葬地,这可能是因为皇帝想要保证大臣的安宁和荣誉,或者是为了表彰大臣的忠诚和功绩。

2、避免麻烦和纷争:将大臣的遗体运回其家乡安葬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和纷争。例如,如果大臣的家庭成员不同意或存在纠纷,可能会给葬礼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

3、政治因素和加强控制:在某些历史时期,皇帝可能会将大臣安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以示对该大臣的信任和控制。这样做可以避免大臣在地方上建立独立势力,从而确保朝廷的政治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

4、皇帝对大臣的勅葬也可以被视为对大臣的一种安慰,因为这种葬礼规格较高,表达了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在古代中国,皇帝通常会掌握着大臣的生杀大权,因此能够获得皇帝的敕葬也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此外,皇帝对大臣的敕葬也可以展现出皇帝的宽容和慈悲,有助于缓解大臣家人和亲友的悲痛和不满情绪。

从以上4点来看,游少游被勅葬在二十六都梅林应该基于第1和第4个原因。另外,勅葬是一种古代大臣死后举行的礼仪,与是否冤枉了大臣无关。根据历史记载和文献,古代中国对冤杀的大臣并不会进行勅葬。虽然皇帝对大臣的敕葬是一种荣誉和尊重的象征。在历史上,如果大臣被冤杀或因政治斗争等原因被迫害致死,他们的家人和后代往往无法获得敕葬的待遇。如果皇帝对大臣有冤枉的情况,那么需要进行其他的法律程序或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与勅葬无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游少游死于政治事件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所以,广昌饶氏中关于游少游被误杀(即死于庆元党禁)后,皇帝御赐金头,下葬时安排了十处疑冢,以至于导致之后游少游墓先后多次被盗的传说也是站不住脚的。游少游墓在经历多次盗墓后的修复,更多是为了宗族举行祭祀仪式及激励游氏后人传承游少游刚正不阿的精神。

关于游少游墓葬情况可查阅到的最早记载来自刘埙的一篇文章《建请改葬乡贤游澧州状》:

窃惟,尊礼先贤,国家之令典;建明议事,学校之公言。伏见南丰志,该载先贤数,内有“故澧州太守游大夫,讳少游,文学政事,为时名臣”;亡殁之后,已行埋葬,经今百年。昨因至元己丑、庚寅间兵寇扰攘,将本官坟墓发掘,破棺取物;众皆见其金紫,俨然颜貌如生,衣服俱被剥去,尸体弃于道傍,子孙凋零,无人收瘗。邻近怜其裸露,就将浮土略为掩藏,不复再行正葬。今则又历年深,雨水寖淫,牛畜践踏。此去日久,必复暴露矣!生前既是品官,身后岂宜如此?本处亦有善人,肯为出力迁葬,却为未曾闻官,由此未能轻动。本官原葬新城耆,接连玉泉地面。有玉泉耆儒人黄贡元,名犹方,读书知礼,乐为义事,谓宜委之。此人倡率乡里,仁人义士及游门宗亲协力维持,制造棺衾,将本官遗骸装敛入棺,加以钉线灰漆,如法封闭,结砌坟穴,用石盖压,务令完牢,仍于墓前镌石,明书“澧州太守游公之墓”,致祭安奉,以表先贤,则泽及朽骨,风厉薄俗,诚州郡之美事也。[20]

刘埙(1240~1319)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江西南丰人,南丰著名文人隐士刘镗之侄,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

这是一篇叙述重修游少游墓的状文,文中包含以下信息:

1.游少有是被地方志载入的先贤名臣,这也与其在各地任职时的作为相一致。并且“原葬新城耆”,即开始就安葬在梅林,后来也没迁葬过。

2.在游少游安葬一百来年后,于元至元己丑(1289)、庚寅(1290)两年多次被乱兵和贼寇盗掘。“衣服俱被剥去,尸体弃于道傍。”

3.据当时在场看到的的人描述,尽管百多年过去了,游少游的尸体还保存得相当完整,说明当年安葬游少游的规格应该很高,使用了很好的防潮防腐技术。

4.百年之后,游少游后人不旺,也或代际相距过远,其后人对这个曾经的烈祖或太祖比较淡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里只是游少游的安葬之地而不是其居住地,他是居住在游坊(今南丰傅坊乡石咀村一带),距梅林有20多里路,坟墓被盗掘很难知晓,以至于无人收殓其骸骨并将其掩埋。只是当地乡民看其可怜,“就将浮土略为掩藏”。

5.后来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距梅林比较近的二十七都(玉泉耆)有一个叫黄贡元的儒士,他比较喜欢做好事、善事。这个黄贡元估计是住在现双井一带,因双井是黄井公故里,黄井公是南丰大多数黄姓的先祖,也是全国很多地方黄姓乃至海外很多黄姓的先祖。在黄贡元的倡议和率领下,在乡里“仁人义士及游门宗亲”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游少游的遗骸得以重新“装殓入棺”,乡民们给游少游重新“结砌坟穴”,并重新竖碑,碑石上刻有“澧州太守游公之墓”字样。

这就告诉我们,游少游的墓在多次被盗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估计在元大德初,即1301年前后被当地乡民重修了一次。

文本框: 明朝崇祯四年十二月吉旦  十五世孙□仝重修
            禄卿    达      罕
字希卿 胜公 珍卿  文     宗 举
            喜卿    升      贵
宋勅隆庆进士第知澧州太守游少游先生墓

男  允文 益文 孙 有成 曾孙 省 仲 昭 尔三侥祖禾春明立
   
文中没有提到坟前的石像生。据嘉庆辛未版(1811)《南丰游氏族谱坟图》记载,坟前有石像生两对,即制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望柱一根,拴马桩一个。还有寓意吉祥、荫庇后代的石制驮经回头白马,与宋礼制相符。估计那时神道两边的石像生已经被毁或被盗,当时能为游少游修好墓就很不容易了,再要求他们重建神道及石像生就勉为其难了。

这样又过了300多年,期间游少游的墓是否还被盗掘过没有记载可查,到了明崇祯四年(1631),其十五世孙□仝将游少游墓再次进行了重修。这次修墓好像按规制恢复了神道和石像生,这个可以从光绪丁酉年南丰《游氏族谱》中的《樟溪广平郡游氏清明合同约簿记》中可以推测:

IMG_282我始祖少繇公生于宋朝年間,隆興進士,選任州太守,有功而卒,旨勅葬於二十六都土名梅林,小地名聞家坪,立大石碑、石象、石獅。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家谱上不会记载。另该谱坟图中也描绘墓前的神道极其两边的石像生。坟图也是如实描绘的,这么严肃的事不会无中生有。只是墓碑上的文字令人费解,使人怀疑这是不是300多年前的那块墓碑。因为不仅字刻得很粗糙,而且碑上的名字很多在《游氏族谱》中根本就没有。

游少游有三子一女,子为:成思、仲三(早卒)、日省(早卒)。成思有三子:允文、胜文、益文。

允文有二子:福、祥。胜文三子:禄(早卒)、真、礼。益文一子:祺。

游少游的十五世孙“□仝”在南丰的游氏族谱》中是查不到的,因为从十二世游少游开始,到二十世,他这一支就没有记录了。难怪刘勋会说游少游“子孙凋零,无人收瘗”。迁居他乡的游氏后人前几年来南丰寻祖时也发现,游少游这一支在后来断代了。碑上的“胜公”、“禄卿 ”“珍卿 ”“喜卿”、“文达”“文升”、“宗罕”“宗举”“宗贵”也不知为何人。更为奇怪的是,立碑人竟然刻的是游少游的孙,但却少了第二个孙“胜文”,且在允文、益文之上还刻了个“男”字,显然是将他们作为“孝男”的身份。“孝男”,即居丧IMG_279的儿子。 泛指居丧的儿孙。所以也可以将他们理解为游少游的孙,如果游少游的儿子先于游少游而逝,由其孙辈立碑也为不可。但孙子允文、益文之后却又有“孙”和“曾孙”,这就是把允文、益文当成儿子了。而这些孙子辈在南丰游氏族谱》也查不到。所以,游少游的十五世孙当年所立的墓碑很可能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后又破损或遗失,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形制和刻字都比较粗糙、名字辈分又比较混乱的墓碑估计是游氏不知哪一辈的后人(或当年的看墓人)补竖的。

据现在梅林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说,“文革”前,游少游的墓整体上还是完好的,神道及其两边的石像生也是比较完整的。“文革”期间,生产队要建仓库,需要大量的红石,而游少游的墓有现成的好石块,且这座墓原本就是属于“四旧”,拆了这座墓,既破了“四旧”,又省钱省工,一举两得。因此生产队就把这座墓拆了,得到了建仓库的足够的红石。当时还挖出来大量的瓷片,据说用了一辆当年江西生产的“井冈山”牌卡车去拉,瓷片装了满满的一车斗还有多。

      2021年8月21日,浙江建德游氏代表团、江西上饶汪领背游氏代表团、江西南丰祖地理事会代表齐聚南丰县太和镇丹阳村游家堡,联合举行祭祀活动,并驱车至傅坊乡梅林村,到游少游IMG_280墓地现场察看并祭祀。现场存余石像生现场共三尊,两尊完整,一尊羊头已毁。那块形制比较粗糙的墓碑尚在村中。同年10月,被县博物馆运走作为馆藏。但是,游少游墓地及相关附属物还不能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因为根据《文物保护法》,一座古墓要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一般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历史价值;2、建筑价值;3、科学价值;4、原真性和完整性;5、地方特色和代表性。

IMG_281墓地及相关附属物还不能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因为根据《文物保护法》,一座古墓要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一般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历史价值;2、建筑价值;3、科学价值;4、原真性和完整性;5、地方特色和代表性。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个人,能够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一个名字,而且是作为名宦良臣,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形象名垂于青史,那就相当了不起了。至于那一堆荒冢,就让它淹没在萋萋荒草之中吧。作为游氏少有的后人,有一个这样的先祖,也是很值得自豪的。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如果能像饶氏后人为其祖饶元亮在南丰白舍波罗修建大墓一样,在目前游少游墓原址上,将其祖墓加以修葺,尽量恢复原制,以彰祖德,以昭来兹,以尊祖敬宗,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1] 疑为衍字,同治十年《南丰县志》无此字。

[2] 张金榜,号从周,汝州人,顺治五年(1648)知南丰县。

[3] 家谱中误写成同音字

[4]《游氏宗谱·游氏族谱序》。

[5]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昌府志·卷三十八·人物传》。

[6] 清同治12年,78卷。清.魏瀛修,魯琪光、鍾音鴻纂。

[7]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三(二十·尤)。

[8] 万历四年(1576)《郴州志》卷三·县知县·永兴。

[9] 康熙五十八年(1719)《郴州总志》卷八·秩官·五县知县·永兴县·附录历代秩官。

[10] 光绪十九年(1893)《郴州总志》卷之二十五·职官上·县令。

[11]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三(二十·尤)。

[12] 同治《南丰县志·卷二十三·人物》。

[13] 同治《南丰县志·卷二十三·人物》。

[14]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三(二十·尤)。

[15] 清黄鸣珂修,石景棻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16]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分五军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九江郡,赣南有行政建制县始于此。

[17] 《宋会要辑稿》。

[18] 宋时,宫观官为五品以上官员,常置官俸,唯五品以下不任事。因主管祭祀,故称奉祠。宋初,宰相、执政、翰林学士等常请祠禄官,或称请祠、丐祠。

[19] 同治八年(1869)《直隶澧州志》(清)何玉棻、魏式曾纂。

[20]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刘壎《水云村泯稿》卷十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