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意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3-29 发布于上海

作者:赖声川

创意从生活中来

什么是创意?我们是否能变得有创意?创意能教吗?

我做创意工作已经40年了,40年不断地创作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教书,我曾在台北艺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学校教了25年书。

记得我在台北新成立的一所艺术学院任教时,没有教材,怎么办?于是,我就尽量翻译外国剧本。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想,我们能不能自己编剧、自己创作? 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业:下次上课的时候,请你们用任何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你认为重要的事。所谓任何方式,就是可以表演、说故事、唱一首歌、写一首诗,也可以画一幅画。

过了两天,上课时,他们一个个上来表演,让我非常感动。到学期末,我们把他们表演的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很生活化的戏,从片段式的呈现到有结构式的演出,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这个戏虽然只演了两场,但是社会反响非常大。我记得有一个片段叫《离婚》。其中有个细节是孩子要在父母离婚文件上盖一个章。排练时,这个孩子的章怎么也盖不下去,像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托住了他的手。直到快演出前的一次排练,“啪”的一下,他把章盖下去了。这一刻,他过了自己人生的这一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戏剧是有力量的,创意从生活中来。

创意不是简单的“A+B”

我在教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才华的、没有才华的都有,我可以教他们如何做导演、如何做编剧、如何做演员,可是怎么教他们有创意呢?

回想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没有教过我,我也是一步一步慢慢接近创意这个东西的。任何一个行业,你必须做完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能出师。我的一万个小时练习大概是在40岁完成的,这一万个小时带给我的是自信,就像裁缝练习了一万个小时后,不用再看线,就对尺寸有精准的把握。

什么是创意?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特丽莎·阿马拜尔说,创意是能成功运作的新点子,创意是能创造新颖(原创、令人惊喜的)及适合题目(考虑目标所带来的限制之后)的作品的能力。

我们可以理解创意的过程就是“工作与解决方式”,或是“题目与答案”,或是“灵感与执行”。更好的说法是“A+B”,我们只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结,然后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比如,手机+相机,变成了一台可以照相的手机;话剧+相声,于是有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悲剧+喜剧,有了《暗恋桃花源》;古宅+戏剧,如《游园·流芳》,观众一路跟着“导游”走,在园子里看戏;乌镇+戏剧,有了乌镇戏剧节。“A+B”也可以“+C+D”,创意是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

“A+B”好像很容易,那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很不怎么样的“A+B”呢?如何做出可以运作成功的“A+B”?我觉得创意的动机很重要,要对人有益,“合于题目”,且是值得做的题目。

如何训练创意

那么,创意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关键问题是:创意来自内还是外?灵感是什么?

以话剧《如梦之梦》的创作为例。有一天,当看到一幅画时,我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人说这个故事。”这成了《如梦之梦》的开场词。涌现到纸上的,其实是在我头脑中积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许多人物与事件。

在灵感发生的一刹那,大脑起到了一个类似电脑软件的作用。它会抽出脑中其他地方存放的不同档案,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档案库里有什么,灵感才可能产生什么。所以,要成为档案库里有丰富内容的人,我们就需要多看多学多思考。

如何训练创意?需要在艺术中学方法,在生活中学智慧。创意由两方面组成,即方法和智慧。单单掌握方法,只能成为在技巧方面娴熟的人,无法画出真正生动的作品、讲出真正动人的故事。只有当你拥有了智慧,才能够深谙作品的蕴意,也才会在有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出自己的创意。

可是,智慧无处可以拜师学习,因为智慧需要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也因此,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不同的。怎么学智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去掉事物固有的标签。有一天在路上,孩子指着天空说:“那是一条狗。”妈妈却打了他一下,说:“那是云。”创意就这样被抹杀了。

所以,创意也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本文为戏剧家赖声川在“扬州讲坛”上的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