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以为的真朋友却不是,亲子互动新视角,父母社交智慧传授

 布丁妈妈私享会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最近朋友家的儿子乐乐情绪很低落,玩游戏也提不上精神。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乐乐在放寒假的时候,回了老家一趟,结识了几个不错的小伙伴。但假期结束,自然就要各归各位。乐乐就有些想不开,为什么不能在家上学,还要跑这么老远来。习惯了老家小伙伴的陪伴,乐乐自然感觉情绪不好。

与乐乐差不多的情况,凡凡也遇到了一种情况。过年的时候,小区很多人都回老家,但凡凡一家是本地人,所以一直在小区晃悠。这样就同样结识了在本地过年的峰峰他们几个。天天在一起玩的也不错。结果假期结束,小区里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峰峰就不跟凡凡一起玩了。但在凡凡看来,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为什么不能一起玩呢?并且他们那几个在一起还排斥凡凡。凡凡就想不明白,之前好好一起玩的,现在怎么就不能一起玩了?不都是好朋友吗?凡凡妈妈就告诉凡凡,并不是凡凡不讨人喜欢,而是他们组合的小队没有位置了。

如果从本质上来看这两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它们就是属于一类事情,就是孩子的社交问题。

关于孩子的社交,我们见过很多类型的,有些孩子可以滔滔不绝,跟谁都可以聊得开,属于社牛,有些孩子可能更喜欢安安静静的看会书,不太喜欢热闹,就属于社恐类型。其实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我们的孩子都要面临着走入社会,并与社会融合。

面对这种未来的一种必备技能,孩子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基本盘呢?

在《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一书中提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社交能力弱的孩子一开始就掉队了。这足以看出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更容易应对外界变化的世界。

这本《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主要讲的就是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方方面面的社交情况,比如让孩子越来越懂交际的六个原则,比如在不同情境中找到社交的密码;等等。孩子们在这样的引导下,社交力会很快的提升上来。

孩子要懂的6大社交原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玩的挺好,就想要一起参与,但自己又不敢过去,问原因,也说不出一二三,只是说自己害怕。但如果大人带过去玩起来,他也会玩起来,一点点融入进去,但下一次这种情况,他依然说害怕。

这其实就是孩子的社交出了问题,但如果说是障碍就有点严重,作为父母,我们及时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对他进行合理的引导,也可以迎刃而解。

在《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六个社交原则:

分主次:情绪第一,问题第二

辨价值:冲突是资产,不是负担

判归属:你的问题 vs 我的问题

理步骤:事前演练,当场示范,事后反思

做练习:好家长就是好演员

架桥梁: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银河”

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融入社交的事情,可以借用“理步骤”这个原则,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

父母知道孩子当前的害羞情况,就可以做一个在家的演练,带着孩子去感受,模拟一个真实的社交场景,放松孩子的身心,以及引导孩子去一步步的做起来。

当演练熟悉了,到一个真实的场景下,与宝宝一起进行实践,假如宝宝依然有畏难状态,父母可以作为宝宝的“代言人”,真实的表达想法,看一下对方的反应。

当然了,玩耍结束以后,可以跟宝宝对这件事再进行一下复盘思考,代入孩子的状态,去引领孩子说出真实的感受,这有助于下一次孩子的突破。

当然,这里也说明一下,家长们不要操之过急,很多孩子并不是一次就可以的,还需要多次的练习示范,他们感受到这种安全感,后期会很自然的融入。

分辨什么是真朋友

孩子们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谁谁谁是我的好朋友,谁谁谁不是我的好朋友。但可能过几天以后,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又换了,可能又换成另一个小朋友的名字了。家长很多时候对孩子交朋友持一种不干涉的态度。这点无可厚非,但也有一点就是,在交朋友这条路上,同样告知孩子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朋友。

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就是,几个孩子一起玩,突然一个孩子不给另一个孩子玩玩具,另一个孩子可能就会说,你不给我玩玩具,我就不跟你玩了,你就不是我的好朋友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很硬气,不做朋友就不做,要么就是把玩具递给对方。

但如果真正的分析起来,孩子们其实分不清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假朋友。作为人生路上必须要拥有的朋友,父母需要跟孩子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父母可以学习《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中提到的做法,与孩子探讨几个问题:

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朋友?对待朋友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朋友意见不一致,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遇到且容易混淆的,如果有父母的引导,他们会更容易走出误区,从而打开心扉,找到真正的好朋友。

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关于玩具的事情,就明显用的道德绑架或者威胁的方式,好朋友之间至少交谈不会这种方式,反而会温和商议,哪怕没有得到,也不会用这种话语伤害好朋友。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年龄和当前的情况,还是要吻合一点,有的时候,他们也仅仅只是话赶话,并不是行为上不端,毕竟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适合做朋友。

除了上面我提到的这些,孩子们之间出现冲突、被误会,包括善意的表达等等,都是我们当下的孩子掌握的技能。这些在《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这本书中都有体现,很适合去翻一翻。

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保证孩子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怎么样飞翔,怎么样在社群中成长。社交就是在社会中必不可收的一项技能,通过父母的引导,相信孩子们更能够迅速掌握并运用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