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瞬息灵祠抵汇通:访郭守敬纪念馆

 寒林萤火 2024-03-29 发布于北京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汇通祠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什刹海西海北岸,祠内展示了通惠河各历史时期变化,河道上的曾经修建的各类建筑。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汇通祠,并立御制诗碑。郭守敬曾长期在此主持全国水系的水利建设设计,乾隆年间重修,改名汇通祠。1976年修建地铁时,汇通祠被拆除。 

现存有清代重修汇通祠的珍贵实物,即汇通祠乾隆御制诗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汇通祠时立的一座石碑,该诗碑是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

碑身通高2.43米,方座夔龙首,碑阳为行书体乾隆御制《汇通祠诗》,碑阴为行书体乾隆御制《积水潭即景诗》三首,碑身西侧有乾隆五十一年(1784)御制诗,乾隆二十六年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

元代初期,郭守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都水监,负责治理水利工程。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

郭守敬在元大都的水利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包括:引玉泉水济漕运;重开金代已废弃的金口河,引浑河(今永定河)水入运河;开金水河专用水道;开坝河漕运:引白浮诸泉开通通惠河,实现南北大运河贯通。郭守敬治水活动所形成的白浮泉瓮山河、长河、坝河、通惠河与瓮山泊、积水潭等湖泊,形成了大都城“两入、两出两蓄”的特有的水系格局。 

通惠河开凿于 1292年春,第二年秋天这条全长82公里的运河河道就完工通航,成为元大都的物资生命线,通惠河开通后,积水潭作为大运河南北运的终点,成了大都城内最为繁忙的码头,一时间“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经抵辇下”。

而通惠河的名字,也来自积水潭当初的繁荣场面,史载“忽必烈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盛况空前遂定名通惠河“,一时间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使得其东北岸边的斜街和钟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除了商贾云集外,西海的水色湖光也汇聚了四方游人。 

位于金中都城东北郊的积水潭, 是元大都城选址的决定性条件, 没有积水潭就没有元大都。积水潭和太液池所形成的平民水面和皇家水面与被萧墙隔离的“前朝、后市”相互呼应的格局,更强化了大都城的分区特色,解决了元大都的漕运问题,使江南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保障了京城的物资供应,为元大都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对大运河河道“裁弯取直”,通过开凿大运河山东段大大缩短了南北航道距离;对北京一带河道进行修整并开凿通惠河,实现了大运河在当时全线通航。 

郭守敬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

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这些仪器的精度和实用性,在当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成果都比欧洲早300年。他还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利玛窦曾这样评价郭守敬:其(郭守敬的天文仪器)规模和设计的精美远远超过曾在欧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这类东西。这些仪器虽经受了二百五十年雨雪等天气变化的考验,却丝毫无损于它原有的光荣。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地位崇高。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LAMOST 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