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皮穿支视角看鬼门十三针

 0知海拾贝0 2024-03-30 发布于上海

有一个西医医生迷上了一种在脸上针刺的方法经常给我安利这种针法。每次都从全息讲起,长篇大论。我感觉就是把一个简单的事情绕来绕去的说,反向对他安利说皮穿支是最符合黄帝内经原文的,后继的后世针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倒是认可黄帝内经,只是读不懂、也记不住,所以大多数我就只能听他讲了

有一次他说有时候针刺效果不好的时候,他就和病人一块念叨,大意是各路神仙,扎针的目的是治病,不是把你请走,所以,麻烦您老动一动。作为科班出身的西医,他认为民间说的那种“鬼上身”是真的,如果针刺迟迟找不到针感,他就和病人一块默默念叨,往往效果就有了。我当时就想,如其在脸上刺来刺去找针感,不如多找几个皮穿支。

今天的讨论群里有一个人发过来鬼门十三针的东西。我觉得可以说说看,从皮穿支的角度。鬼门十三针一种说法是是由天一教领袖张道陵( 张真 人) 创立的,因此,民间广为流传用于疯病、邪病、癫狂等症状,也就是现在西医里面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另一种说法是唐朝孙思邈创立的,并《千金要方》首次提出,只是与后来的明代的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的差异较大。其他还有扁鹊创立的等等。经过多年演变及增减,鬼门十三针已经不仅仅十三个穴,也有多种进针的手法。

我看了一些讲解,感觉讲的过于玄乎。当然,我没有中医师傅,没有亲自试验过鬼门针法,只是从百度搜索鬼门十三针,然后看了看他们的讲解。

首先,我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也不肯定鬼神存在。如果这个说法得罪鬼神,请务必莫要责怪,也不用现身来证明,我很胆小啊。只是我觉得这种“测不准”状态符合人与鬼神的相处之道,不远不近。我该信的时候一定信,不信的时候一定不信。不给鬼神添麻烦。

其次,鬼门十三针的理念是很好符合我的皮穿支针法理念。所以讨论一下鬼门十三针,顺便展示一下皮穿支针法的思路。

我觉得没必要把鬼门十三针搞得这么悬。把这一种针法变化一下,别取那些难堪隐私的部位,对抑郁症、焦虑症的效果会好很多。比如黑舌苔黑舌苔病人的五次针刺,这个女性就是一个老师,比较焦虑、压力大。针后效果很好。针的时候就是大量选择了任脉穴位。

鬼门十三针,从皮穿支角度来说第一个就是针刺的量大,明确提出十三个针。一般的针灸很少提到多针的。第二个是顺序,按照顺序进针,而且每一针都非常准确的描述,包括位置深度。这一个顺序,完全可以理解为血管链的活动顺序。第三个才是针对情志病。

很多人人把这一个搞反了,理解为“情志病必先用鬼门十三针”,实际上不是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针法,可以用在多个病种,只是没有必要这么麻烦的使用,即使用几个就可以了。(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1、鬼宫-人中

这一个部位,从西医角度看,最好不要针刺,因为此处叫做危险三角区。血管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而且与大脑静脉相连,一旦感染很麻烦。此处长青春痘,千万不能挤。同样,最好不要针。

图片

血管结构在文末。如果垂直进针,仅仅是一个部位。可以看做是任脉;如果横向穿针,刺激范围不仅仅是任脉,还包括两侧的胃经。

脑外科医生判断病人是否昏迷时候,也经常使用这一个部位,强力按压看看病人的身体反射情况。

此处神经血管结构与大脑关系必然十分密切,作用十分强大。只是非必要,不使用。一般非重病,不要使用此处。像牙疼、腰痛这种病,不用这一种针法。

2、鬼信少商

手太阴肺经井穴,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拇指背侧皮支图。

井穴都是很细小的血管。从现代科学的混沌理论来说,用那句名言,亚马逊雨林的一个蝴蝶煽动了翅膀,太平洋上出现了一次飓风。也就是说,井穴处在一个早期又核心的地带。井穴的改变,会引起整个经络的巨大的变化。而这一个变化,同时是“向上”的,而合穴的变化,通常是“向下”的,也就说在这一条经络很无力、虚症的时候,用井穴可能激发一下。

冠之以“鬼信”名,信的意思,《说文》:“信,诚也。”此穴位于阴阳经交接之处,经脉循行各有其时,故言阴阳经气在此穴交接定时,言而有信。

按照子午流注,肺经和大肠经的交接时间是在早上五点,正是阳气初起的时候,因此,针刺少商,可能比较好的调整白天的节律。

当然有人认为“肺主魄”,少商能够调整“魄”的运行。这种说法也对。从复杂网络的观点来看,重点在联通、相互影响,而不是某一个节点的具体作用。

3、鬼垒隐白,又名“鬼眼”

足太阴脾经井穴。垄,堡鱼也,《说文》:“垒,军壁也。”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中医认为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也有人认为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在我看来,少商和隐白,从胚胎发育角度是对称的。一个在手,一个在脚,同样位于手指的指尖的内侧。也就是说,这是在一个复杂网络的两个对称的极点,所以,刺激完少商再刺激隐白就是加强对系统扰动。

当然有人把这一种观点用“全息”的说法来讲解。这也是有道理的。

4、鬼心太渊(大陵)

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动脉搏动处。为手太阴肺经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记为十三鬼穴之第四针,但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用的是大陵。

那么问题在于,为什么大陵可以替代太渊。其实这两个点很近,如果沿着掌横纹皮下横向刺,两个点都可以刺激到。这也是皮穿支视角的一个方法,不在意进针点,而是把进针路线和针尖点看清楚,分析针对行进路径上所有组织的影响

太渊与大陵,都是在手腕弯曲的地方,活动度大。进针后,针是坚硬的,而皮下组织是软的,因此,相当于皮下的软组织相当于弓弦,而针相当于弓,手腕的轻微活动,即有如弓弦的反复拉动。这是一种强刺激。这一个解剖特点,与后世学者开发出腕踝针针法很有关系。

太渊处有桡神经的皮支,大陵下方就是正中神经,因此二处的强刺激,也是一种“神经刺激术”。

太渊在显微外科领域,近年来用的非常多,读者可以用“掌横纹皮瓣”来搜索,这一个皮瓣使用的皮穿支就是太渊穴。可能古人认为这一个皮穿支一旦切断,因为靠近桡动脉非常近,出血会非常多,如同深渊之水涌出一样,所以起名太渊。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大,高大、崇高之意。陵,丘陵。穴在掌后高骨形成如丘陵之下方也,故名“大陵”。古代帝王葬处曰陵,死亡为寝息,即长眠安息也。刺此穴可使人寐。其实整个心包经都有促进睡眠作用,倒也不一定非找准穴位。

为什么用“鬼心”来称呼哪?其要点在输穴和原穴上。从输穴角度看,此处的血管回流是开始走向深静脉了,在掌横纹以远,手部血管都是浅表的静脉。掌横纹已近,深静脉就变得格外粗大。也就是说,从浅开始向深“输注”了。

对显微外科医生来说,腕横纹已近,必须要吻合动脉伴行的深静脉,否则就断肢再植无法成活。因此,腧穴往近端走的穴位基本上就是“络穴”,即深浅静脉的交汇穴之处。

从原穴角度看,此处属于与内脏联系最为密切之处。因此,杨继洲将太渊改为大陵,可能就是认为“鬼心”应该属于“心经、心包经”。

我个人意见还是太渊。因为少商刺完之后,血管扩张,在血管链下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太渊,这两个穴位(皮穿支)扩张之后,肺经的血管链条基本上就通畅了。关于血管链可以看看中都,膝关,曲泉的解读一图显示。

5、鬼路申脉

“阳跷脉”的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从解剖看,此处有来自外踝前动脉的分支,即来自丘墟的分支,同时有来自跟外侧动脉的上分支,二者交汇。而静脉回流,大部分走向肥肠神经伴行的小隐静脉;下方是腓骨长短肌腱,肌腱的活动,对皮穿支影响较大。

因此,申这个字的含义就比较多。一个是通“伸”,舒展、活动

图片

脚的意思。《针灸甲乙经》谓:“申脉为阳跷所生,按跷字之义,即跷健也。申脉之意,即上下开展,无所不申也。”

另一个通呻,呻吟;肾在志为呻,张隐庵曰:“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也。肾经气郁而呻,同时关节活动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从身体后侧入络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故申脉能主治癫痫。

“鬼路”之名,可能指申脉穴位在足部关节下,其下为行走之路。

在我看来,之所以把申脉作为第五针,是因为前四针(水沟、少商、隐白、太渊)都在阴经上,这时候应该取阳经来做一个气血循环或平衡。从皮穿支视角来看,从血管的对称性和对应性结合来看,肯定不能再取阳经的井穴以及督脉,取阳经的合穴也不合适。取五腧穴中输穴和经穴是合适的,从经络选择看,取太阳经来激发也是合适的。这两点结合就是申脉穴,当然,选择金门、昆仑、丘墟也可以。这一个法则,我第一次针刺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具体内容以后再讲。

从皮穿支角度来看,就是因为阴部井穴被激发后,气血盛,阴部的经脉不一定能够打开,所以让阴部皮肤的气血从阳经的大路上走,故名鬼路。

6、鬼枕风府

位置:当后发际正中之上入一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四陷中。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指其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

在我看来,这一个地方下边就是寰枢椎。是人头颅转动最大的位置。因此有很多小肌肉,肌间隙复杂。如果此处因为冷而出现肌肉筋膜渗出或者血管痉挛,马上会引起肌肉的疼痛以及头痛,甚至舌头的运动。所以杨上善曰:“风府,受风要处也。”

同时寰枢椎也是颈椎与颅骨连接关键部位,中医把这种关键又有较大内容的部位,通常叫做“府”。在此处针刺,是对大脑影响最大的部位,因此中医叫做“直中元神”。

图片

《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因此,在鬼门的排列中,就称为鬼枕。

在皮穿支针法看来,申脉刺激之后,血管链扩张到头部,需要再一次加强刺激。可以选择风池、天柱这两个皮穿支,也可以用一个更复杂、功用更多的穴位风府来替代。有一种风府的刺法就是由“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湾”。这种方法比垂直进入风府穴安全很多,而且作用机制更多

7、鬼床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阻嚼时咬肌隆起的凹陷处。足阳明胃经穴。从血管链角度看,头部的膀胱经在脸部的胃经,都是外周来的皮动脉。胃经穴位与面动脉分支关系密切,而阳明经与深层次的颞动脉的关系密切。

如果把三阴三阳视为三个层次,那么太阳转阳明就是从浅表层血管网转换为深层的血管网。

从肌肉角度看,颊车位于面部肌肉,上方是下颌关节,通过改善血运和筋膜僵直程度,从而改善关节的紧闭状态,在一些癫痫牙关紧闭、颞下颌关节紊乱、面部抽动的病人,是有道理的。

8、鬼市承浆

承浆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穴。

中医认为此处为控制口涎之处。《黄庭内景经》以口中津液为玉液、體泉、玉楽、玉津。乃由舌下渗透而出,汇于天池,经舌尖向上涨送。由上颗腔翻转向后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廉泉处,受舌咽挤迫而下咽,本穴内通舌下,正应口内天池。

从经脉循行的角度看,从人中开始激发的气血循环,到承浆就完成了一个周期。因此,如同扁鹊所说“止五六穴即可知矣”。即全身的经脉阴阳调整完成。

我个人感觉,如果刺完人中再刺承浆,适合发热、面部皮疹等疾病,这种刺穴的次序目的是将气穴带走,引导到其他方向。而鬼门十三针这种刺法,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体的整个气血的大循环。

为了加强这一种大循环,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加入一定的心理技术,比如念念咒语,或者祈祷一下地点。这种西方叫做心理暗示、中医叫做祝由的方法,能够通过精神作用来控制血管的活动。

9、鬼窟劳宫

再往下的选穴,就换一组选穴思路;已经不再强调十二经的气血循环了,而是在更大人体视角结合藏象等角度来选择了。。

首先就是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劳宫穴。以前笔者分析过解剖特点,即世上缺少发现美的眼镜-劳宫穴

这一个劳宫穴,如同上文所说,是一个两侧血管的中点,尺桡动脉的血流在此迎面相撞,理论上此处穴位处的血流速度为零最为合适。

冠之以“鬼窟”名,窟,洞穴也。窟,字从穴,从屈,屈亦声。“屈”意为“身体卷缩折叠”。“穴”指地洞。“穴”与“屈”联合起来表示“在里面只能卷曲着身子呆着的洞穴”。也就说,在手握拳姿势时,此处血液基本上不流动,有利于两侧血流的平衡。

这里面普及一个概念叫做流通性血管和阻力性血管。动脉血管是血液在其中快速流通的,保持管道的畅通,维持一定血液压力,血管通常不关闭。而阻力性动脉,把高血压的血管内的血液压力降低到微循环压力。通常是为营养灌注微循环为主,需要扩张的时候要能够扩张,需要关闭的时候要关闭到无血液流过去。阻力血管,这一个概念并不清晰,以上是我自己阐述的。可能与其他人的理解不太一样。

所以,针刺劳宫穴,就是调整人体的血流状态。我一般不针刺这一个部位,因为比较疼痛。但是发现病人特别心烦意乱并且脉象变化非常大的时候,就用这一个穴位,病人心情很快好转,脉象变化就小了。

10、鬼堂上星(神庭)

上星又名“明堂”、“神堂”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一寸;神庭往下一寸。都为督脉穴。

任督二脉的穴位,都是某一种所聚之处。上星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又名神堂、明堂。神庭又名“天庭”。

大致上来说,头部用针,上星、神庭、百会之处总要选择一个,而且三个部位都是各种交汇,有一定的好处,特别容易出现胀感。需要从筋膜、骨、血管等多角度分析。

图片

如图,头颅正中两侧血管的交汇处可见血管成团状密集,间断性分布。三个黑圈依次为百合、上星、神庭穴位。

但是笔者并没有资料来鉴别神庭和上星穴位之间的差异。希望以后的技术发展能够有更多的信息提示。

11、鬼藏会阴

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紅门连线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为任脉穴。

从胚胎发育角度看,头部与会阴是一上一下对应的;从复杂网络看,此处与百会也是两个极。整个鬼门十三针,都是以网络的“极”点来取穴,没有腹部和背腧穴位。

皮穿支针法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局部激发气血,加远端疏通气血。从情志病来看,病灶大约都在脑部,因此脑部穴位为局部穴,远端穴就是会阴部位的穴位加上四肢某端穴位。

此处并无皮穿支,不仅仅是左右两侧的交汇之处,也是直肠生殖的隔膜之处。“藏,匿也。”,本穴位于阴位,藏于平素难见之处,乃诸阴之会,极阴存储之地,故名“鬼藏”。

此处极为隐私,我从来没有用过。如果不是大病重病,完全可以用其他任督二脉的穴位来替代。

12、鬼臣曲池

曲,弯曲。池,水之停聚处。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在弯曲时,肱动脉及伴行静脉会完全,因此,前臂回流的血液会有一定的变化,表现为肘关节外上动脉的运动改变。如果伸直时候,此处的血管被拉直、伸肌群拉伸压迫,此处血流较少。

从君臣佐使的角度看,上星和会阴为君,而此处属于远端调整气血的穴位,就是臣。现在已经是第12个针,所以,血液当回收,即为合穴之意,五腧穴都已经有了。

13鬼封海泉

位于口腔内,正坐张口,舌卷向后方,当舌下系带中点处。此处深刺,影响舌头的肌肉及舌动脉。海泉依旧可以看做任脉。从藏象学说来看,心开窍于舌,取舌下中缝之海泉穴,也是一种思路。

刺法上《千金要方》描述为“刺贯出舌上…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针灸大成》描述“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种刺法相当于地仓也被刺激到。

图片

而且我也不明白,如果刺满十三针,鬼宫人中、鬼市承浆、鬼封海泉,都采用横刺方法,确实对一个区域的血管刺激强度大。也就是嘴唇上中下三个横向长针,我不画图了,大家脑补一下场面,这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所以,我觉得,强刺激手法真的用不完十三针。可能为了补泄或者其他方面的平衡就选择了间使、行间、阳陵泉。

只是这一个部位,笔者出来没有针过。在笔者看来,鬼封与其取海泉,不如直接刺心或者膻中。据一个亲自体验刺心的针灸大师说,心脏被针刺后,人的感觉非常舒服,好似吸毒。当时我还不长眼的问了大师一句:你吸过毒品?大师白了我一眼说:没有吸过,但是确实非常舒服。

《灵枢经胀论》云:“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膻中穴内景正应心包外腔,从刺部位深刺,可有刺心之效果。

从鬼门十三针以上穴位选择及逻辑来看,并不强调“心”系的腧穴。反而以任脉督脉穴位为主。如果大陵、膻中不取,十三针中仅有劳宫属心包经,所以后世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取大陵+膻中+间使+后溪等心系腧穴来强调心的作用。同时选择胆经的阳陵泉和肝经的行间来加强木的生发和肝胆的疏泄、决断。这也是有道理的。

也就可以推论,在早期针灸人看来,情志病,并不等同于“心”病。心主神明,意思是心主宰神的“明”这一部分。而鬼门十三针是“神”本身乱了,结构乱了,基础乱了。“明”对应“昏”,是在基础正常情况下的节律混乱。而鬼门十三针对应的是“癫”,可能是基础不正常,或者存在严重运转不畅,必须用强刺激来恢复节律。

比如在抢救心跳停止或者节律紊乱时,有一个方法就是重拳锤击心脏,以帮助心脏恢复节律;如果锤击恢复不了,就使用更强大的电击。

鬼门十三针取穴特点还有一个就是重视调整全身气血。如同笔者在实践皮穿支针法所得出的经验推断,调整全身气血的方法一个是刺的部位要多,另一个是要有次序,针刺后给身体一定的反应时间之后再刺第二针。还有一点,从血管结构看,井穴、输穴、合穴都选择了,即各种血管空间构型都刺激一下

“癫”证属于一种重症,仅仅针刺强度不够,应该加以药物和艾灸。只是我没有这一方面的推演能力。

这一种对鬼门十三针的分析也不知道对不对,更主要的展示一下皮穿支针刺时候的思考角度,即从血管结构+血管活动节律角度推演该如何取穴

这样一种思路在任何一个疾病都可以使用,无论十三针、还是十八针,很容易罗列出来。

欢迎大家加入讨论群进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