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变法策源地——广州万木草堂

 访古游记 2024-03-30 发布于广东
万木草堂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原为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的邱(丘)氏家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住处。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设学堂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运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2019年,万木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木草堂

国保碑
清嘉庆九年(1804)增城举人邱觉黉倡议,经广东十府十州八十邱姓宗亲决议,由增城县、阳山县、乳源县、平远县、博罗县、河源县、大埔县、镇平县、从化县、花县等十二邱(丘)氏族人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集资创办邱氏书室,用作邱氏族人赴省城应试的居所。因广府邱氏多为河南邱氏分支,故以河南堂为堂号。
康有为故居
中法战争后 ,面对民族的深刻危机,康有为萌发了学习西方之长,实行维新变革,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革的思想。清光绪十四年(1888)冬,康有为以布衣之身毅然进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不但没有任何结果,反而遭人讥讽。清光绪十六年(1890)春,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在祖屋“云衢书屋”开始讲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由于他以布衣上书的名气很大,致使当时正在学海堂书院读书的陈千秋、梁启超等人纷纷前来请益,并为他的学识所折服,愿为弟子。随着众多青年慕名而来,清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应陈、梁之请,便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室,正式开办学舍,创建万木草堂。

康有为和梁启超塑像
康有为取培植万木、培养栋梁之材的含义,将书室命名为“万木草堂”,并定下了“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的办学宗旨。次年,学堂因弟子渐增迁至卫边街邝氏祠堂。光绪十九年(1893),又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9月,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被清政府查封。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现仅存邱氏书室。

俯瞰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头门

万木草堂坐西朝东,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5.8米,深三进连后楼共35.3米。占地面积663平方米。头门面阔三间15.8米,门额上刻有“邱氏书室”四字,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

中堂

中堂内课室复原
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檐柱,木金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中堂原为万木草堂的课室,康有为在此为众弟子传道授课,宣传维新思想。中堂的木屏门上悬挂有康有为手书“万木草堂”匾。木匾下方挂有孔子画像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对联,是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的体现,即通过借用古代的经典或圣贤的理论来推行政治或制度改革。中堂与头门间建有两廊。
万木草堂匾
中堂前天井廊庑

后堂名为崇经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带两廊。后堂明间开敞,次间用砖墙隔出两个二层房间。次间前设有通向二层的木质楼梯。

后堂

后堂次间楼梯

后堂前视

中堂南侧设有一跨院,院中有水井一口,硬山顶房屋一间。跨院可通往万木草堂的最后一进建筑——后楼。后楼高两层,硬山顶,砖木结构。
南侧跨院
跨院中房屋

后楼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