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万皇之皇 2024-03-30 发布于广东

另标题:粤港澳投资见闻录(6)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在茫茫无际的互联网,找到一个人有多容易?

一个微信,一杯咖啡,就可以将两位平素交流不多、彼此天涯相望的人,建立个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空交集”。

但能否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粗略数了一数,这一次粤港澳之行,15天时间,我差不多见了25位新朋故友,多数是“一对一”,也有几次是小规模的“群聊”。

如果再加上随机叫的网约车司机,拼车出行的同路人,酒店、超市里搭讪过的人,有过交集的不下100人。

熟悉、陌生、隔阂、共情……身在国内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活力最盛的大亚湾,经历沉疴顿愈和经济放缓,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也都呈现出更多维度的多元与撕裂。

这一篇文章,不谈“搞钱”,只想和大家聊聊“精神世界”。

1、社牛OR社恐,每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

在深圳的最后大半天,我的行程安排得特别满。

上午9点半,我要先去福田拜访一家公募基金;上午11点,要打车南山区见一位科技金融的朋友;午餐时间,原计划和资管圈、律师圈的网友恰饭;甚至,我还想在临走前,见一位多年未见的好朋友。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前两场的拜访,简单高效,但后两场的时间“冲突”了。艰难取舍下,我决定先见下相识多年的故友。

“我现在社交做减法,住处与公司,两点一线,不夸张的说,每周只有四个小时能照见太阳,也就来回去公司打车的路上……”朋友说。

在和他见面的一个多小时,他并没有表现出“社恐”的一面,反而给我讲了很多故事,有他的,也有我的,还有这个圈子里的。

只是,年过不惑的他,在经历了跌宕的人生起伏后,越来越倾向于简单的社交,“很多局都推了”,每周除了工作,就是做投资。

如果要说社交,他每周唯一固定一个“局”,就是每周末下午,和两位相识多年的投资圈朋友,喝杯咖啡,交流下对市场的观点,仅此而已。

深圳,1700万人口,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生活节奏最快的城市。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地铁里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从并不宽敞的住处到拥挤的地铁,再到办公楼里的格子间,社交场合里,他们嘴角勉强挤出的微笑背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也都有各自的信息茧房。

另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也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来深圳之前,我们约了数次,最终都因他家事繁多而搁浅。

在社交平台,他对着镜头,口若悬河,看似无所不能的“社牛”,但在现实世界,他又是一位“社恐”,在待业这一年多时间里,他的社交也从喧闹回归简朴,因为他很讨厌那种“动不动就喝酒、敬酒的局”。

其实,是他想多了。

过去大半年,我见了差不多200位,大家基本上都是喝杯咖啡,最多简单吃口饭,喝酒的情况只有两次,也从来不攀酒,最多“微醺”一下,释放下情绪价值,交换下信息差。

2、沟通的无力感,源自共情的缺失

在深圳的某天晚上,我和两位前同事吃完饭后,意兴阑珊,看了场宁浩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红毯先生》。

这部电影原本在春节档上映,因为题材的小众和叙事的朦胧,票房被商业大片严重挤压,于是选择3月15日重映。重映后,观众依旧不买账,但我却对这类题材有很多好奇。

这是一部讲述“沟通无效”的故事。刘德华本色出现的电影明星刘伟池,因为种种误会,而与公众隔阂,他越是澄清和辩解,双方之前的隔阂就越大,最终他学会了自我和解。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比如,刘伟池在一场戏中有虐马嫌疑,被公众推上道德漩涡,被舆论绑架的他只好表态:我愿意捐献200万。媒体解读为,宁可花钱,也拒绝道歉。发布会上,怒不可遏的经纪人又出拳打人……

难怪,这部电影没人看,宁浩也好,刘德华也罢,你把走红毯的公众人物的小情怀、小情绪,放在大屏幕上寻理解、寻安慰,本身就有点矫揉造作了。

试想一下,一群吃不饱肚子的人,能理解大鱼大肉吃到吐的富人感受吗?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的是代际带来的财富失衡(70后几乎赶上了所有的红利),有的是运气带来的,跟对了一个好老板,进了一个大公司。

这些不同阶段的物理差异,或许能给两位不同身份的带来沟通障碍,但精神内核和共情能力,才是双方沟通顺畅与否的关键。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回到北京后的第三天,我参加了一个金融圈的线下聚会,参加聚会的,来自券商、私募、上市公司,以及财经媒体,地域跨度从东北到江南,年龄跨度也接近15岁。

一开始,做东的上市券商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咱们今天来的目的就两个字:“搞钱”,看看大家都有哪些信息差,一起赚点钱。

到了晚上,大家一边吃饭,一边慢慢放下戒备,打开心扉,聊起了职场、家乡和大北京,以及人到中年,各自对生死、财富的理解,才让这场原本生疏的陌生人线下聚会,有了精神层面的升华。

3、困顿与豁达,多元价值体系的“结界”

傍晚时分,我坐在香港铜锣湾附近的一个半山凉亭,想象着,假如下一次再来,我一定要打卡下香港的山:太平山、狮子山,以及麦理浩径。

拥有100多公里绝美风景的麦理浩径,号称“中国华南百慕大之称”,19年前,因香港探长丁利华的神秘失踪,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结界”,玄学界和户外界的专属名词。

大意是,有的人在茂密的原始丛林里出现“幻觉”,从现实世界消失的无影无踪,进入了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类似案例,还有十年前的马航事件,以及2008年的北京地理老师任铁生失踪案。

在丁利探长失踪后,香港警方出动数百人地毯式搜寻,最终仍旧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从香港回来后,我一直对“结界”这两个字心生好奇,在我们熟悉的金融社交场,在我们数千人的微信朋友圈,也照样存在很多社交的“结界”吗?

有的人,我们认识了十多年,却因为世事的荒诞,而渐渐形同陌路。

有的人,我们只因一次偶然的际遇,几篇走心的文章,而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在深圳的四五天,我很感激一位年长我几岁的老兄,他和我同在基金圈,但直到去年夏天,我们才有缘在上海初见,随后几个月,我们又同在一个投资晨会群,每天交流对市场的观点。

这一次,我从广州转战深圳,他为我接风洗尘,并给我讲述了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的历史渊源,还介绍了几位投资圈的朋友给我认识,给了我粤港澳之行太多的人文色彩和信息增量。

深圳1756万人,都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

作为一位在资本市场浸泡多年的投资人,他与基金行业结缘二十来年,对投资有独特认知,一直致力于深研“知性投资说”。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也是一位心怀仁慈的公益践行人。生活与投资之余,他会将自己的投资心得记录在“投基者说”号里。

在粤港澳行走的半个月,我的家乡河北,有两件大新闻刷屏——一个是燕郊爆zha案,一个是河北邯郸的少年sha人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和割裂的社会,在AI人工智能席卷、人人焦躁不安的时代,我们也都有各自的生活节奏和处世之道,或外向,或内敛,或激情、或抑郁,或自洽,或纠结……

在这个万物霜天竟自由的道场,就像是走不尽头的原始丛林,也像是深不可测的海洋世界,每个个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黑与白,只要无碍社会,内心从容就好。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