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山东青州万年桥,始建于宋定型于明,其前身居然是虹桥的原型

 闲云行影 2024-03-31 发布于山东

在青州古城北边的南阳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这就是建于明代的万年桥。

万年桥,因位于古南阳城北门外的南阳河上,所以南阳桥,现在俗称北大桥。据说石桥始建宋代,后来被毁了,现桥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所建距今有近450年,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现在桥依然是两岸往来的重要桥梁,不过近几年出于保护的考虑,已经禁止机动车通行了。

桥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录:“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年间(1032-1033)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巨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坏,率常损官舟,害人命,乃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汾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在历史上也是屡毁屡建。现在我们看万年桥是一座石桥,但是它的前身是一座木构虹桥。据说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以这青州南阳河上的虹桥为蓝本的。

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夏竦知青州时为解决水患和交通问题,听取了一位“废卒”关押在监牢的残废士兵的建议,将梁柱式木桥改为结构独特的无柱单拱木桥,为防水患,就又在河两岸垒巨石以加固,并且用数十根巨大的木头相穿插连贯起来,架为飞桥,状如彩虹,所以称为“虹桥”。这成为了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

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撰修桥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丹刻石立碑。这座堪称双绝的碑碣,为南阳桥增色。元代开国功臣郝经在《青州山行》诗中吟有“饮马南阳桥,摩挲米芾记”的诗句。但是到了明代原桥梁和石碑都被洪水所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新建石桥。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明永乐十二年,郑纲重修,弘治七年秋,水泛滥,碑桥全毁。万历二十二年,知府卫一凤,知县刘养浩增修,改名万年桥。”

也就是说到了明弘治七年(1494),桥毁于山洪。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青州知府卫一凤、益都知县刘养浩重修时易以石构,将桥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石崖天设”、“铁柱钉连”,改称“万年桥”。但是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洪暴发,石桥被冲毁三孔。山洪冲毁万年桥景象,清康熙朝进士安致远写道:“山瀑河涨,蔽岸塞川,而下浮槎败庐,壅遏弗宣。水伯愤恚,力与桥斗,七门巍然,遂堕其三,势若颓山,响同崩雷。蹲象卧狮之石,随流冲激,砰訇数里,而桥上之廛肆居氓,俱逐波东逝矣。河流滂湃,簸荡城基。”

据说前几年治理南阳河时,在大桥下游百余米处发现有巨大条石,单块长约2.9米,宽0.9米,高约0.6米,石上的铁柱连接点亦清晰可见,推断有可能为万年桥被冲走的巨石。

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罗大美捐俸进行了重修,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才得以完善。《青州大事记》记载,古时的最后一次重修万年桥是在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由青州知府李戴春重修此后百余年间桥终日横卧于南阳河之上,任车马碾轧,暴雨肆虐,山洪冲撞,岿然不动。但在1966年遭人为破坏,“破四旧”时栏板上的浮雕被用水泥覆盖,望柱上的狮子、宝瓶被砸掉了。

我们通过一些旧图片来看一看万年桥以前的风采。

现桥为1986年重修,栏柱、图案、石狮、宝瓶得以修复,桥身青石砌筑,7孔,长86米,宽9.4米,高8米。孔间迎水面桥墩三角形,其上各雕石龙首镇水兽1个,据说为龙之九子之一的蚣蝮,喜喝洪水,具有镇水的本领。左右两面有护栏,望柱上端各雕刻有石狮和宝瓶,宝瓶大小、粗细、式样各异;狮子胖、瘦、雌、雄,体态不同。具体有多少个,咱也没数,据资料记载是东栏有石柱41个,柱端有宝瓶22个、狮子19个;西栏有石柱37个,柱端有宝瓶17个、狮子20个。桥头两端各有2只大石狮。桥面东西两侧栏板浮雕“二十四孝图”、“松鹤同春”、“张良圯上遇黄石公”等故事和图案。至今万年桥仍为青州市南阳河上重要桥梁通道。

对于万年桥的赞誉古今颇多。明杨应奎《重修北门南阳桥疏》载:“实青齐之襟带,乃海岱之纪纲。南通淮沂,北接燕冀,万里无滞,百丈何拘。”寿光县安致远在《修桥碑记》中说:“北门锁匙,晨关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错,河桥成市,……”可见当时桥上交通畅达,行人熙攘。清光绪年间贡生青州城东郊西阳河人有树徕也在《万年桥》一诗中,描述了当时万年桥之上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

流水空千古,长虹卧一条。

石栏重缭绕,市语杂喧嚣。

叠嶂西来秀,征途北望遥。

襄阳碑已没,芦叶帐萧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