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①《梁惠王上》:仁者无敌

 三个石头读书 2024-04-01 发布于广东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 文天祥

相关文章:

《四书五经》重读之旅,终于进行到《四书》的最后一部《孟子》。

01. “亚圣”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三迁”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02. 《四书》学习顺序探讨

我实际上的阅读顺序是《论语》、《大学》、《中庸》,最后是《孟子》

《论语》像是行为规范,在言传身教中,阐述儒家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核心理念。(我主要跟随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大学》三纲八目,修齐治平,很多句子读起来脍炙人口热血沸腾,它其实是是儒家思想的总纲领,被朱熹放在很高的位置。(我主要参考傅佩荣译解的版本)

《孟子》则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义”发扬光大,书中很多脍炙人口的金句、成语、名篇,深入探讨了人性本质和儒家眼中的社会治理理念。(我参考的是张定浩的《孟子读法》)

《中庸》是讲述“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相对深奥。它主要探讨“中庸之道”,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参考的是傅佩荣译解《中庸》)

由此,以我现在的认知,建议的学习顺序是《论语》、《大学》、《孟子》,最后是《中庸》

03. “文史哲”系统读书法

这次读《孟子》,参考书是张定浩的《孟子读法》

国学经典著作应该如何读”?

一开篇,作者就抛出这个问题,引人入胜。

按照他的阐述,我们读《孟子》或任何古典,都有三种读法可取——

  • 文学的读法:思维、条例、修辞、文辞气势。李泽厚说“孟文浩荡”,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说他在行文的结构、用词、修辞手法上,有雄壮的气魄。

  • 历史的读法:文史哲不分家,书中很多典故、事件、对话的背景,其实都是珍贵的史料,也可以和其他历史线索交叉对比和验证。

  • 哲学的读法:读者借先贤(孟子)的引导,理解当时社会文化总体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生命的体会,用一己之生命体验印证过往,也借往圣先贤之生命扩充自己生命的广度和厚度。

三者又是有机整体:文、辞、志,对应训诂、修辞、诠释。也可对应桐城派的义理、考据和辞章

这一理论的论述很系统,我个人认为对阅读经典作品的读者很有帮助。其实,不仅阅读,写读完一本书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时,也可以借鉴这个“文史哲读法”。

04.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是《孟子》的第一章。


义利之辨

《梁惠王上》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孟子主要强调了“重义而轻利”的思想,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伦理。孟子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梁惠王剖析了治理国家的真谛。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洪武年间,这句话曾经被朱元璋删掉),指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非仅仅追求自身的荣华富贵。

开篇第一章,也是《孟子》最能体现其核心思想的一章,在“仁义”这样的内在道德原则和“利益”这样的外在结果考量之间,永远先选择前者,正如孟子对梁惠王决断之语:“何必曰利”。

所以说,“义利之辩”就是孟子思想中的核心


名言金句典故

这一章短短几篇文章的对话,却创造了不少延续至今的经典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於我心有戚戚焉”,“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缘木求鱼”、“仁者无敌”。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这段话的核心:“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这个推,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推己及人。”推己“和”利己“完全不同,这是中国儒家思想里面最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

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一辈子可以遵循的话?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看东方的哲学一直在强调人和外在的关系:人和天的关系(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人和物的关系(何必曰利)、人和人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关系更多体现的是“无我”;而西方哲学在目标上更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力,这样的追求更多体现的是“有我”。

所以会出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冠冕堂皇地说出“你如果不在桌子上,就会在菜单里”这样中国人认为不知寡淡廉耻之语。

其实两者各有优劣,东方的哲学尊崇“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带来内心修为的丰盈;而西方哲学信奉“the Law of Jungle”,导向理性逻辑和科学的探索,表现为外向的征服。

05. 《结语》

《孟子》首章关乎全书主旨。

表明孟子看待和判断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义,而非利。但是孟子并非反对所有的利,他反对执政者谋取和满足个人私利、私欲,赞成追求、创造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民众的物质利益。

总而言之,孟子的义利之辨可以概括为《大学》所讲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孟子》给中国儒家文化“仁爱”的底色上,增添了“义”这个充满“浩然之气”的阳刚品质。

这就是“仁”的最高境界。

三个石头

2024.3.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