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溪 | 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精神特质探析

 风声之家 2024-04-01 发布于江苏

原创 徐溪 西域研究 2024-04-01 13:25  2人听过

来源:《西域研究》2014年第4期


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精神

特质探析[1]


徐溪

内容提要

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群体的主体精神特质表现在三方面:谨微慎行,缄言自守,期盼回归与起用;坚韧豁达,自强不息,成就别样人生;心存仁爱,同情民生疾苦,赞同民族友好往来。

清代是封建王朝流放制度最完备、流放人数最多的朝代。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重新统一西域后,地处版图西极的新疆成为主要流放地之一。清代新疆流人按照社会地位可分为犯罪平民和获罪官员,前者被称为遣犯,后者一般称为遣员、戍员或废员。

在清代新疆流人中,以获罪官员为主的流放文人是开发新疆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学界对此群体多有研究,[2]取得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这些成果对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群体的内心世界鲜有论及,本文试图还原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的内心世界,探析他们共有的精神特质。

《三州辑略》记载,“惟内陆大小文武官员落职后,奉旨谪遣新疆效力自赎。其释回年限,恭候恩谕遵行,今乌鲁木齐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到嘉庆十二年册载三百八十余员。”[3]可知,从1760年至1807年近五十年中,乌鲁木齐先后安置了遣员三百八十余名。伊犁是清朝统治新疆的军政中心,效力赎罪的遣员“自巡抚以下至簿尉,亦无官不具,又可知伊犁迁客之多矣”[4]。乾隆、嘉庆年间被流放的代表人物有纪昀、洪亮吉、祁韵士、铁保,道光至宣统年间被流放的代表人物有裴景福、林则徐、黄濬、张荫桓。流放至新疆的遣员中多数人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这批流人在流放期间写了大量记述西域风土的诗文和有关西域史地的方志。虽流放背景各有不同,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际遇,让这些流放文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特质存在共有的特征。本文主要依据以上遣员的诗文剖析流放文人群体的精神特质。

1.谨言慎行,缄言自守,期盼回归与起用。流人作为戴罪之身,忌惮稍有不慎罪加一等。清代《大清律例·名例律》沿用隋唐以来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重罪。被流放到新疆的流人,不乏硕学之儒、将相名臣,因过失甚至枉屈被治重罪,虽免除死罪但流放边塞,吉凶未卜,生死难料。风云莫测的宦海沉浮让这些文人感到政治的严酷,更感到随时招来杀身之祸的危险。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推行重刑高压政策,从思想、文化、舆论上严厉控制知识分子。许多文人因文字狱惨遭杀头、戮尸甚至被株连九族,这种思想的桎梏不免让文人心有余悸,流放文人因是戴罪之身,更是谨小慎微,但求避祸自保。

学宗汉儒纪昀因向姻亲卢见曾泄漏“两淮盐引案”一事被革职遣戍乌鲁木齐。纪昀的诗集《乌鲁木齐杂诗》篇首自序云:“余谪乌鲁木齐,凡二载……恩命赐环……自巴里坤至哈密,得诗一百六十首,意到辄书,无复诠次,因命曰《乌鲁木齐杂诗》。”有学者曾提出《杂诗》非归途所作,纪昀或有苦衷,但未指明纪昀有何苦衷。[5]清制,废员至戍所,由当地官府严加监督、管束。废员在戍所若能奋勉行走,切实效力,就有可能赦回或起用;若在戍所怨望不满,赋闲吟咏,怠于公事,一经地方官员奏闻,则罪上加罪,不仅回籍无望,且要严加责惩。纪昀的苦衷在于要刻意表明自己谪戍期间案头繁忙,无暇赋诗,不曾“赋闲吟咏,怠于公事。”可见,他在流放期间谨遵上意,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流人心态。纪昀后来虽受重用主编《四库全书》,但抒怀吟咏仍倍加小心,他曾自作挽联“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似蠹鱼”[6],足以窥见一代学人内心的悲哀。“他的诗,恰好反映出乾嘉盛世时,处身高位文人典型的文化意识。”[7]

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因辗转向嘉庆皇帝进谏针砭时政被定罪“大不敬”,谪戍新疆百日。洪亮吉学识宏博,一生著述颇丰,百日亦有四部著作,但记录的仅是新疆的物产、自然风光及见闻,诗文中未涉及个人情感,更不敢言及国事。在《出塞纪闻》中自言:“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与伊犁将军,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是以自国门及嘉峪关,凡四匝月,不敢涉笔……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决不敢及余事也。”又曰:“余抵伊犁后,连得竹初居士及虚庵刺史书,词极恳挚,皆以语言文字为戒。虚庵并引前人赠东坡二语相比例云:'北客若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题诗。’不知余自经忧患后,夙有戒心,断除笔墨已久。”[8]洪亮吉的几本著作并没有被追究并得以流传,大抵也是因诗文未曾抒发个人情感,更未涉及时政的缘故。“亮吉至戍甫百日而赦还,自号更生居士”[9],曾“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10]的洪亮吉经此磨难后,在《答友人问近状》中自言“自从伊江归,闭门不敢出”,从此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在清代西域流人的诗歌中处处可见这种惶恐自守的心态。山东金乡知县汪廷楷被贬后作诗“休嗟仆仆走风尘,检点行装趁早春。他日莫惊颜色改,出关原是白头人”,“休嗟”一词可见对谪戍边疆之事不敢表露半分不满;云南按察使李銮宣吟出“闭门宜省过,不敢更思乡”,足见战战兢兢、避祸自保的心态。济南知府邱德生在写给妻子《轮台寄内十四首》中发出“当时苦劝休官好,悔不相从误到今”的感叹。因父连坐的舒敏则曰“莫提当日事,归去一身闲”,流露出置身事外、不惹尘埃的谨慎。流放文人们素有“读书治世”的抱负,虽遭受贬谪,仍存报国之志,期盼被赦免回归故土的同时,内心还有一丝期望,能被统治阶层重新重用,因此无论在戍地还是东归,始终谨微慎行,争取起用的机会。

2.坚韧豁达,自强不息,成就别样人生。流人被“遣戍新疆,效力赎罪”,经历了种种艰难,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首先,不少流放文人已经年过半百甚至已到垂暮之年,刘鹗被流放时52岁[11],林则徐被流放时58岁[12],其次,流放者“自备资斧”,即自己承担流放期间的全部生活费用,家境殷实者尚可,家境清贫者,虽支给少量盐菜口粮,仅够勉强保证基本生活。再次,中原距新疆漫漫几千里,路途遥远,流人赶赴戍地,行路要历时数月。交通工具一般是马车。遇崎岖山路必须步行,沿途荒无人烟时只能夜宿荒郊野外。新疆的气候与内陆迥异,流人的征程往往跨越两个季节,有人从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的春天走到酷热干旱的夏天,也有人从寒凉萧瑟的秋天走到冰天雪地的冬天。洪亮吉在赴戍途中饱经风霜,在《伊犁日记》记载:“初五日已刻,行半道,忽大风雪如山崩电裂,并前雪积成丈许……是夜无卧具无食物,冷坐一宵。”[13]他在寒冬艰辛跋涉了五个多月才赶到戍地伊犁霍城县惠远乡。庄肇奎《出嘉峪关纪行二十首》诗前序文:“过羌戎而投荒戍,当暮齿而别中原。戈壁滩边,秋阳尤烈;缠头城外,苦水俱膻。”[14]描述了行程中炎热、曝晒、干渴之苦。祁韵士的“砂石错杂迷道路,昼夜狂号风不止……须臾车亦腾空去,只轮不反人无踪”[15]记述了途中狂风呼号、飞沙走石之难。

“漫漫戍途,万里荷戈”“却叹衰病身,何日归去来”是每一个流人谪戍生活的真实写照。政治的高压、环境的差异、经济的困顿、情感的苦闷,没有使流人们沉沦下去,他们调适心态,振作精神,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挫折。洪亮吉“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黄濬“此生久已占无妄,来日何须畏大难”;“平生壮志凭挥洒,塞外风云亦大观”;杨炳堃“试问封侯班定远,可曾愁说路漫漫”等,都表现出一种不以得失为念的旷达胸怀。流放文人将才华投入西域,纷纷著书立说:纪昀作《乌鲁木齐杂诗》“读之声调流美,出入三唐,而叙次风土人物,历历可见。无郁轖愁苦之音,而有舂容浑脱之趣。”[16]“韵节和雅,无愁苦之音,尤可征其蕴福之厚。”[17]随着时代推移,这组诗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显著;洪亮吉作为清代颇有声望与成就的学者,流放伊犁期间著有《伊犁日记》、《天山客话》、《万里荷戈集》、《百日赐环集》,他的西域诗风格雄奇豪放,是他一生诗作的顶峰;祁韵士在伊犁期间纂写完成了《西陲要略》、《西域释地》、《西陲竹枝词》和《万里行程记》,这些著述“皆考证古今,简而能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被后人称为西域史地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徐松的《西域水道记》,详实记载了新疆河道流向、地理地势、历史概况、名胜古迹、驻军屯垦、风物矿产;林则徐在伊犁和南疆发展屯垦事业,“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卫操防。”[18]诸如此类,流人为开发新疆做出的贡献不胜枚举。

除个人著述外,流放文人延续性的著述也很有学术意义。汪廷楷流放伊犁时纂写了《伊犁总统事略》,祁韵士在此稿本的基础上,修改增纂成《西陲总统事略》一书。之后,徐松在伊犁将军松筠支持下,亲赴天山南北实地考察,对《西陲总统事略》再次充实完善,历经三人,历时数年,终成全疆第二部通志,道光赐名《钦定新疆识略》。不少流放文人在新疆效力期间都有著述或诗文留存于世,例如:史善长、邓廷桢、李銮宣、吴熊光、张荫桓、刘鄂等等。流放文人著述总量可观,不仅有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流放的特殊经历,为流放文人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素材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西域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影响流放文人的感情、气性、心理和精神,流人的特殊经历最终成就了他们另一种人生,也映射出他们坚韧豁达、自强不息的气节。

3.心存仁爱,同情民生疾苦,赞同民族友好往来。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融合交汇之地。官宦文士流放到新疆效力赎罪,感受到边塞异域的风土人情,激发了诗情。传世的诗文集中可见赞美民族风情、记录民族友情的诗篇。洪亮吉在《伊犁纪事诗》中写到:“将军昨日射黄羊,亲为番王进一汤。”[19]记述的是伊犁将军对哈萨克汗瓦里苏勒坦之子伯格里苏勒坦的热情款待。张荫桓谪戍途经哈密时,受到回王沙木胡索特热情款待,作诗“天山初霁雪,戈壁尚逢春。逐客行吟涩,名王礼意真。”[20]另有诗作“九龙老树尚蟠屈,回部渐喜躬桑麻,名王雅馈颇矜重,窖藏秋蒂斑如花。”[21]诗中“名王”“礼意真”“雅馈”等词表达了对九世回王的敬意与谢意。途经吐鲁番时,吐鲁番王真诚相待并派人沿路护送。张荫桓抵达乌鲁木齐后特寄诗以表酬谢。林则徐在南疆勘察地亩期间,不仅受到各地满汉官员和维吾尔伯克的支持,沿途时时得到维吾尔民众的热心帮助。行路中一路投宿于维吾尔村庄,由维吾尔人担任向导、翻译、车夫,南疆勘地使林则徐接触到热情淳朴的维吾尔百姓,他写下《回疆竹枝词》三十首,文笔轻快,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诗中运用大量维吾尔语:“把斋须待见星餐,经卷同翻普鲁干。新月始钩才入则,爱依谛会万人欢。”[22]“入则”即肉孜节,“爱依谛”是节日。历经百年,林则徐的诗篇是民族之间珍贵友谊的见证。

历代文人中不乏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以天下为己任者。流放文人在新疆效力赎罪,目睹新疆各族民众生活的艰辛,在诗文中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寄予了同情。铁保在喀什噶尔任参赞大臣时奉旨查办叶尔羌商民交租一事,调查之后,铁保据实上奏,维护了维吾尔族民众的利益,及时惩罚了叶尔羌帮办大臣。嘉庆十六年(1811),阿克苏洪水暴发,铁保奔赴灾地:“阿克苏城被水浸,哀哉回户家无椽。城垣仓库尽圮倒,游商戍卒愁颠连。我闻邮报束装去,铜钲火伞相煎熬,兼程十日到尚早,灾黎如望云霓悬。先散金钱作抚恤,后蠲租税拯市廛。官衙兵舍工毕举,更筑堤岸筹防宣。以工代赈良法在,稍喜编户得安全。”[23]从“哀哉”回户无家可归,到发送银两抚恤灾民,市场免税,修建房屋,修筑堤岸,最终帮助编户度过难关后内心才“稍喜”,可以看出铁保体恤爱民之心。洪亮吉自流放地回京途经哈密时,作诗《自三堡至头堡一路见刈麦者不绝》,诗中描述了维吾尔民众携儿带女,在风雨中辛苦劳作的场景,触动了诗人的恻隐之心。林则徐的诗中也流露出对生活困苦的维吾尔族百姓深深的同情:“金谷都从地窖埋,空囊枵腹不轻开。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24]他在进关后写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言:“臣与全庆奉命周历各城,查勘地亩……南路八城回子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访闻此等穷回,尚被该管伯克追比应差各项普儿钱。”[25]林则徐南疆之行仅是奉命丈量地亩。当看到维吾尔族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时,出于爱民之心,他直言上奏民情,希望朝廷能严加约束地方官吏,使百姓不再受伯克的盘剥。

诚然新疆流放文人中也有颓废愤懑、寄情酒色之流,但为数不多。总体来看,谨言慎行,避祸自守,坚韧豁达,自强不息,居心仁爱,是新疆流放文人群体的主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之下,流放文人努力去适应新疆的生存环境,了解并吸纳多民族的文化,扬己所长,对开发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滑动查阅注释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新疆流人与贬官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CZW044)阶段性成果。

[2] 齐清顺:《清代“废员”在新疆的“效力赎罪”》,《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周轩,高力:《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清〕和宁纂:《三州辑略》卷六《流寓门》,清嘉庆间刻本。

[4]〔清〕洪亮吉:《洪北江全集》,《天山客话》授经堂家藏本。

[5] 王希隆:《纪昀关于新疆的诗作笔记及其识史价值》,《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

[6] 孙致中等点校:《纪晓岚文集》,《槐西杂志》卷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61页。

[7] 周伟民:《明清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88页。

[8]〔清〕洪亮吉:《洪北江全集》,《伊犁日记》附《出塞纪闻》卷,授经堂家藏本。

[9]〔清〕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光绪三年刻本,《北图馆藏珍本·年谱丛刊》116册,第419页。

[10]〔清〕赵尔巽纂:《清史稿》卷三五六,《列传》第一四三《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1309页。

[11]〔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4091页。

[12]〔清〕王树枏、王学曾纂:《新疆图志》卷一四〇《人物二·流寓》,民国十二年东方学会校订铅印本。

[13]〔清〕洪亮吉:《洪北江全集》,《伊犁日记》卷,授经堂家藏本。

[14] 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第273页。

[15] 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第345页。

[16]〔清〕钱大昕撰:《潜研堂文集》卷四,商务印书馆,1935年。

[17] 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卷八二,中华书局,1990年。

[18]〔清〕赵尔巽纂:《清史稿》卷三五六《林则徐传》,第11493页。

[19] 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第323页。

[20] 吴蔼宸辑:《历代西域诗钞》,张荫桓诗《正月晦日常弟垲儿赶至哈密随戍》,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6页。

[21] 吴蔼宸辑:《历代西域诗钞》,张荫桓诗《哈密王沙木明索特馈哈密瓜》,第347页。“胡”讹为“明”。

[22] 吴蔼宸辑:《历代西域诗钞》,《南疆竹枝词二十四首》,第243页。

[23]〔清〕铁保:《梅庵文钞》,《阿克苏被水驰往勾当纪事》,道光二年石经堂刻本。

[24] 吴蔼宸辑:《历代西域诗钞》,《南疆竹枝词二十四首》,第243页。

[25]〔清〕林则徐:《商议新疆南路八城回民生计片》,《林则徐全集》第3册,奏折卷,第511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新疆昌吉学院中文系)

编排:王润泽

审校:宋 俐

审核:陈 霞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