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陆向海

 xiaopanglang 2024-04-01 发布于山东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3.22.008

在2023财年,日本海上自卫队着手建造两艘配备“宙斯盾”系统的超大型战舰。据报道,这两艘大型防空舰的标准排水量约2万吨,满载排水量高达2.6万吨,远远高于海自目前最新下水的、满载排水量约1.06万吨的27DDG“摩耶”级驱逐舰。日本防卫省在2023年8月公布的《防卫白皮书》中,则将其正式称作AESV“宙斯盾”系统搭载舰(Aegis System Equipped Vessel)。日本防卫省预计将在2023财年拨款2208亿日元购买2艘AESV以及相关的导弹系统。AESV的建造合同已经分别签订给了三菱重工和日本海事联合公司,预计第一艘将在2028年4月前服役,第二艘将在2029年4月前服役。

在本次的草案中,防卫省已编列了新舰的设计费和发动机购买经费,但还未公布具体数额。不过根据日本媒体取得的内部文件显示,当下相关计划的预算总额已从陆基“宙斯盾”系统最初的4500亿日元,暴增至9000亿日元。单舰造价预计为3950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很可能成为日本历史上最昂贵的水面作战舰艇。此举引发日本国内媒体一片惊呼,说“大和”级战列舰又要回来了。但实际上,这两艘所谓的超大型战舰是作为此前陆上“宙斯盾”系统的海上机动平台建造的,并不能用传统海军舰艇的视角去加以审视。

曾经雄心勃勃的陆上“宙斯盾”计划

2003年12月19日,日本内阁决议正式决定构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日本反导作战能力开始得到强化。如今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经营,日本自卫队的反导作战系统已初具规模,其拦截打击力量以海基“宙斯盾”系统与陆基“爱国者”系统为核心,另外配备有侦察能力较强的预警雷达。但日本政府对此并没有感到满足。根据日本政府2017底出台的新版《防卫计划大纲》,自卫队当时计划通过引进陆基“宙斯盾”系统、升级“爱国者”系统性能、研发新型拦截弹等措施来进一步强化反导作战实力。其中陆基“宙斯盾”系统被认为是日本构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重头戏。早在2015年11月23日,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就在美国夏威夷访问时对记者表示,日本正在讨论引进美国“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两天后,日本时事社又报道称,日本防卫省计划于2019财年开始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引进“萨德”系统。

然而几个月后,日本政府和媒体的口风却双双大变——纷纷由鼓吹“萨德”变为鼓吹陆上“宙斯盾”。以至对于预定2017年7月中旬举行的日美“2+2”会议,日本媒体也不无暗示地猜测说“陆上'宙斯盾’反导系统的部署将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日本媒体还表示,相比于“萨德”,陆上“宙斯盾”经济性优势极为突出。陆基“宙斯盾”系统每套价格约为6~7亿美元,“萨德”则高达11亿美元,如果日本部署的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宙斯盾”系统则要划算得多。按照日本的设想,不管是部署“萨德”也好还是陆基“宙斯盾”系统也罢,如果要想保证日本全境安全,那么必须保证部署6套。如果这样的话,6套“萨德”系统的总价是66亿美元,而6套陆基“宙斯盾”系统则只需40亿美元左右,且仅为前者的2/3。另外,与已经部署的海基“宙斯盾”反导系统相比,陆基“宙斯盾”系统也享有性能和经济的双重优势。仅就经济层面而言,由于不必建造舰体,也不涉及舰体操作和维护,节省下来的全周期费用相当可观。根据日本防卫省的统计,陆基“宙斯盾”系统与强化型“宙斯盾”舰的单位引进费用分别为1202亿日元与2000亿日元,而二者的运行周期成本分别为4389亿日元与7000亿日元。同样,与“萨德”系统比较,部署2套陆基“宙斯盾”系统就可以覆盖日本全境,但换成“萨德”系统则至少需要6套,且“萨德”系统的单位部署成本也高于陆基“宙斯盾”系统。因此,选取陆基“宙斯盾”系统,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况且,陆基“宙斯盾”系统的引进,还可以弥补日本现存反导体系的不足。由于搭载“标准”3型导弹的“宙斯盾”舰作为海上自卫队的主力舰艇,担负着应对其他水面舰艇等多项任务,难以担负全天候的弹道导弹防御任务,其所承担的中段拦截任务在舰艇入港补给或是远洋训练期间存有“漏洞”。而陆基“爱国者”3型导弹虽然部署在日本国内多地,但只能用于拦截末段低空目标。因此,如若引进陆基“宙斯盾”系统,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增强陆基弹道导弹防御能力,还将保障海上舰艇能够更多地实施弹道导弹防御以外的任务与训练。

日本当时之所以要引进陆基“宙斯盾”系统,另一个考量因素是其技术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状态,且在2017年日本决定对其进行引进时,陆基“宙斯盾”系统也有了实际部署的成功案例。大体来说,当时已经或是即将建成的陆基“宙斯盾”系统有4套。2009年,美国宣布欧洲分阶段适应性导弹防御方案(EPAA)后,与罗马尼亚就陆基“宙斯盾”的建造计划进行协商,并于2013年选定德维塞卢作为站点。2016年5月,美国导弹防御局(MDA)宣布该站点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这是第一个实战部署的陆上“宙斯盾”反导基地。该“宙斯盾”系统耗资1.34亿美元,采用BMD5.0系统,配备了AN/SPY-1D雷达和24枚“标准”3Block1B导弹,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拦截来袭目标,具有远程发射的能力。同时,该系统扩展了欧洲海基“宙斯盾”的反导能力,可为东南欧及整个欧洲提供来自伊朗的反导能力。在波兰的陆基“宙斯盾”投入使用后,罗马尼亚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将升级到BMD5.1版本,具备使用标准-3Block2A的能力。美国和波兰于2016年5月选定雷西科沃作为陆基“宙斯盾”的第2个站点。该站点采用BMD5.1系统、“标准”3Block1B、“标准”3Block2A拦截弹,具备远程交战的能力,可为欧洲北部提供导弹防御。针对伊朗的弹道导弹,罗马尼亚和波兰的陆基“宙斯盾”可以接收前沿部署在土耳其的AN/TPY-2雷达的早期预警信息,并与部署在西班牙海军基地的4艘“宙斯盾”舰及地中海的“宙斯盾”舰协同反导。至于第4套陆基“宙斯盾”系统位于夏威夷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试射场内,主要用于反导系统测试。但2016年1月,在朝鲜核试验后,时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指挥官哈里斯提出,将夏威夷考艾岛太平洋导弹试射场的测试版陆基“宙斯盾”系统改造成另一座实战型的陆基“宙斯盾”系统,以保护夏威夷及其附近岛屿。美国会也认为,将夏威夷的“宙斯盾”测试系统转变为真正的陆基“宙斯盾”,可为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提供反导能力。

事实上,日本当时要引进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其作战流程和作战效能也可以以已经部署在欧洲的同类系统作参考。欧洲陆基“宙斯盾”拦截涉及的装备包括天基监视卫星、天基通信卫星、土耳其的AN/TPY-2前沿部署雷达、罗马尼亚和波兰的陆基“宙斯盾”雷达、“标准”系列拦截弹以及海基“宙斯盾”舰,其指挥中心位于德国。借鉴美国开展的系列反导试验,预测装备基线9E的陆基“宙斯盾”可实现以下作战流程:伊朗发射弹道导弹;天基预警卫星天基红外系统(SBIRS)发现导弹发射,由位于土耳其的AN/TPY-2雷达、舰载雷达等获取早期跟踪数据;舰载系统、陆基系统通过数据链与指挥中心相连,共享信息。根据每个系统的位置、准备状态和装备的武器,将威胁划分各个优先级,并据此进行目标分配;根据TPY-2雷达的跟踪数据,远程发射1枚或多枚拦截弹;经过交班后,由陆基“宙斯盾”系统的SPY-1D火控雷达引导“标准”3Block1B成功拦截目标。2015年12月10日,上述作战流程已经在美国进行的首次陆基“宙斯盾”实弹拦截试验飞行操作试验02中得到了验证,具备远程发射能力和扩展作战范围,充分体现了系统作战的灵活性,也标志着陆基“宙斯盾”系统进展顺利。在欧洲未部署陆基“宙斯盾”之前,只能依靠天基预警卫星和部署在地中海的海基宙斯盾进行探测、跟踪和拦截来袭导弹。海基平台受空间和地球曲率的双重限制,SPY-1雷达的探测距离仅463千米,由于没有早期的数据获取能力,海基“宙斯盾”只能在来袭导弹的中段以后实施拦截。在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宙斯盾”(BMD5.0)后,卫星、海/陆基“宙斯盾”协同探测,可以更早地发现目标,远程发射拦截弹,实现更远距离的拦截,并将作战距离提升至1000千米以上,在导弹发射的上升段实施拦截。波兰的陆基“宙斯盾”采用了BMD5.1系统和“标准”3Block2A拦截弹。在该系统建设完成后,罗马尼亚的陆基“宙斯盾”也将升级到BMD5.1,并配备“标准”3Block2A拦截弹。如前文所述,升级的陆基“宙斯盾”将具备拦截5000千米以上导弹的能力和一定的拦截洲际导弹的能力。

被迫下海

为了落实陆基“宙斯盾”的引进计划,2017年12月日本政府决定在2018财政年度防卫预算中追加7.3亿日元用于基本设计费,并选定陆上自卫队的山口县荻市阿武町的睦演习场和秋田县秋田市的新屋演习场作为候选部署地。2018年12月,在日本政府制定的新版《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以“多层次、全时段保卫我国免受弹道导弹的攻击”为目标,明确写入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的内容。根据日本防卫省的统计,截至2020年6月,日本政府已向美国支付196亿日元,包括陆基“宙斯盾”系统的本体设备费用97亿日元、洛克希德公司制雷达SPY-7费用65亿日元、美国方面的信息费用27亿日元等。另外,此时防卫省预估陆基“宙斯盾”系统的总经费为4504亿日元,包括本体设备费用、教育训练费用及维持管理费用等,其中1787亿日元的订单已经签约。然而,到了2020年6月15日,日本防卫相河野太郎召开紧急记者会,宣布日本政府将停止正在推进的陆上部署型导弹拦截系统——陆基“宙斯盾”部署计划。6月18日,首相安倍晋三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政府会停止该项计划,同时会尽快召开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研讨替代方案,调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重新修订《防卫计划大纲》。事实上,在2020年6月宣布停止之前,日本引进陆基“宙斯盾”作战系统计划已有遭到搁浅的征兆。2019年5月,防卫省向秋田县和山口县两地公布初步调查结果;6月,政府发现调查结果中的错误,防卫省随即进行了修正;7月,日本第25届参议院选举如期举行,在秋田县选举区中,反对配置陆基“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在野党议员当选;10月,防卫省再次启动围绕陆基“宙斯盾”作战系统的调查。2020年1月,秋田县知事佐竹敬久和防卫相河野太郎会谈,表明秋田县拒绝部署的姿态;4月,由于新冠疫情在日本持续扩散,防卫省申请将公布再次调查结果的时间从4月末延期至5月末;5月,防卫省再次申请延期至7月10日;6月15日,河野太郎召开紧急记者会,宣布政府停止部署该系统。

可以说,日本此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突兀之举,而是有着深深的无奈。比如,地方政府以及当地民众的疑虑是日本政府放弃部署陆基“宙斯盾”作战系统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当时的日本防卫相河野太郎公布的理由。位于秋田市新屋的自卫队训练场是日本原定宙斯盾系统的安装地点,距离该地点仅700米就有中小学校和居民区,从2018年6月起,为了打消附近居民的不安和疑虑,秋田市召开了多次说明会。居民对系统的主要担忧包括: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是否对健康有害;自己住宅是否会成为军事攻击目标(这种战略级的反导雷达与拦截系统战时必然是高优先度的打击目标)。为此,秋田县知事佐竹敬久特意于6月22日对到访的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表示:“在没有征得居民同意的情况下,强行配置,是不妥当的行为。”

2018年7月25日,秋田市再次召开说明会,出席会议的15名居民代表超过半数投了反对票。其中,“新屋胜平地区振兴会”会长佐佐木政志的表态颇有代表性:“将这么危险的系统放在居民区周围,但又没有充分说明原因,这不能不让人担心。”事实上,佐佐木政志所指的危险,除了电磁波危害和成为军事攻击目标外,更重要的担忧是陆基“宙斯盾”拦截弹助推器脱落可能对附近居民造成的附带伤害。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作为陆基“宙斯盾”的主要拦截火力,“标准”3Block2A导弹装有更大功率的火箭发动机和更先进的拦截器,能更快及更大范围地应对各种射程弹道导弹的威胁。“标准”3Block2A导弹为三段构造,全长约6.7米,发射后首先脱离导弹本体的第一段长度为1.7米,重量高达200千克。从这个助推器的尺寸看,如果脱落坠入发射阵地附近,的确可能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尽管从2019年8月开始,防卫省对山口县作出承诺,保证助推器会准确降落在训练场(为保证第一段弹头准确且安全落下,防卫省向地方政府及居民承诺采取三种措施:首先,保证导弹的速度和飞行方向;其次,控制空中的风向和风速;再次,精确测算落下时助推器的角度)。不过,山口县的安装地点距离海边约10千米,其间有居民区,加上复杂的地形,所以虽然有防卫省的事先承诺,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打消居民们的疑虑。为此,防卫省又组织专业人士进行了相关讨论,如尝试缩小第一段的助推器,更快地将其落下,但这样会整体改变火箭的结构,而且还有必要改变发射装置。为此,日本政府曾反复与美国方面进行协商,期望通过修改软件的方式确保助推器准确着落。但至2020年5月,日美双方断定,这不但需要修改软件程序,还要修改发射装置等硬件设备,至少需要2000亿日元及12年时间的高额成本。这对急于完善本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日本而言,是无法等待的事实。所以,日本防卫省对能否兑现解决助推器脱落附带伤害的承诺也没有把握。然而,日本较为独特的地方自治制度又是日本政府必须将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反应考虑在内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自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然而,把地方自治制度明文写进宪法的国家并不多,像日本这样把“地方自治”专门作为一章与国会、内阁、法院等“三权”并列在宪法之中的国家更是世所罕见。日本的“地方自治”包括“团体自治”和“居民自治”,前者以地方公共团体为依托,后者指的是该团体的事务要基于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意志来处理。

基于此,在部署陆基“宙斯盾”作战系统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不得不正视和尊重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意愿。所以2020年6月15日防卫大臣河野太郎承认,虽然此前力图承诺拦截弹发射后分离的助推器肯定会落入演习场内,但目前看来并不可能,即难以保障“国民安全”。也就是说,重达200千克的助推器将会从2000~3000米的高空落到演习场之外的任何区域。“鉴于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我们将停止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

AESV项目方案演变

在决定停止秋田、山口两县的部署计划之后,2020年6月26日防卫大臣河野太郎明确表示,“难以找到其他替代地点”。这表明陆基“宙斯盾”系统已不再可能在日本国内其他地方进行部署。不过,尽管日本政府在形式上对陆基“宙斯盾”系统叫停,但毕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入,所以替代方案是势在必行的。当然,也有一种思路就是“以攻代守”,即建立“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从而发挥“惩罚性威慑”效应。在停止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之后,日本政界有关“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的讨论再次活跃。2020年6月30日,自民党有关导弹防御的研讨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探讨日本是否需要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还将研究“攻击敌方基地”这一名词本身是否需要修改,诸如改成“自卫反击”之类的。更直白地说,这是指日本政府以构建“防区外防卫能力”为建设目标,致力于加快超音速反舰导弹、远程巡航导弹等相关技术的研究。自2003年度开始研制的日本国内首款超音速空对舰导弹ASM-3,已经从2019年度起实现量产。在此基础上,以停止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为转机,日本将加速研发首款远程巡航导弹与高超音速乘波体滑翔弹,并着手引进可搭载于F-35战斗机的巡航导弹,试图全面提升其导弹装备性能。2020年12月18日,日本政府还决定计划延长陆上自卫队12式陆基反舰导弹的射程,作为能从敌方射程圈外实施攻击的“防区外导弹”进行开发。但“以攻代守”发展进攻型导弹,并不能弥补因陆基“宙斯盾”系统停止部署而形成的战力空白,实际上这只是日本发展进攻型作战能力的一个借口。

于是,日本陆上宙斯盾系统建设由陆入海,选择以某种海基平台形式进行替代性部署也就是一种合理的逻辑。2020年6月28日,围绕日本停止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一事,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表示,“日美两国职能分工保持不变,由于日本所处安全保障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日本防卫力量与日美同盟的存续方式”。但由于陆基“宙斯盾”是经历重新设计的系统,在战技术能力上要显著超出此前宙斯盾驱逐舰/巡洋舰所用的舰载系统。所以一般认为,作为陆基“宙斯盾”系统停止部署的理想替代,就是将陆基“宙斯盾”系统以某种形式移植于海上。对此,日本防卫省和美军联合曾提出了多个方案,包括将AN/SPY-7型雷达部署在陆地上、将反导拦截弹部署在战舰上;建造人工浮岛来容纳整套陆基“宙斯盾”系统;乃至将整套陆基“宙斯盾”系统装在大型机动船舶平台上。最终,建造能够完整容纳陆基“宙斯盾”系统的专用海上机动平台这一方案获得认可。事实上,从各方面来说建造能够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的专用海上机动平台对于日美都是一个理想方案。之前两套陆基“宙斯盾”,一南一北固定部署,也只能分别照顾两个特定的作战方向,集中力量打掉一个就能打出突破口来。现在改为海上部署后,等于是多了两个机动部署的反导阵地,日美可以根据威胁的需要,调整这两个反导拦截阵地的主要作战方向。对于进攻方来说,同一时段要对付的反导拦截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一倍,作战难度和需要的导弹数都上去了。况且,因为不知道这两艘反导防空舰是不是已经部署到预定的突防方向上了,增加了进攻的不确定性,况且进攻方还得分出宝贵的对海监视力量来盯着这2艘巨型防空舰,这就进一步稀释了对方的作战资源。

从早期海上自卫队对海上机动部署陆基型“宙斯盾”系统设想来看,海上自卫队曾经打算使用3万吨级的商船船体、上面装载AN/SPY-7型反导雷达,并直接把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垂发单元装在甲板上,从而以短平快的方式迅速获得海基战略机动反导平台。但由于这样的船体太过敷衍,所以后来决定以军用标准重新设计舰体。由于新舰体可以在海上长期执行任务,其搭载的SPY-7雷达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平时都可以发挥作用,凭借其优异的探测能力,平时可以用于监视对手导弹发射试验或训练,搜集相关情报,战时则与其他战舰配合作战,充当反导指挥舰,用于拦截对方各种导弹,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武器等。

事实上,对于日本的海上机动部署陆基型“宙斯盾”系统设想,美军规划的自用型战略反导舰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美军自用型战略反导舰以2.5万吨级的FLight2版本“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为蓝本打造,被称为LPDFLight2BMD。LPDFLight2BMD取消了舰尾楼结构,因而腾出了大主甲板面积,两舷总共装备18组16联装MK-57垂直发射系统,总共有288个发射单元,可用于装填一系列弹药,如SM-2/6/3等。LPDFLight2BMD舰桥上方设置有一个体积巨大的塔状射频集成装置,主要用来装置四面AN/SPY-6AMDR相控阵雷达,其天线尺寸远大于“伯克”3所能配备的版本,达到了69RMA(5.6米)的程度。当然,LPDFLight2BMD必须拥有强大的供能能力,以应付功率庞大的AMDR雷达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直接能量防空武器。为此,LPDFlight2BMD的舰体中部设有一个包含一具烟囱的小型上层结构,用于容纳非推进动力装置,并纵列安装了第二座21联装“拉姆”短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以及一座博福斯57毫米舰炮。虽然原本的机库结构被取消,但LPDFLight2BMD舰尾划出一个大面积的起降甲板,包括一个能操作MV-22倾斜旋翼机的大型直升机起降区;而原本舰尾坞舱则被改成一个升降式的机库,足以容纳一架机翼折叠状态的MV-22倾斜旋翼机,使用时由升降机举升至舰面甲板,如此就充分利用了原本坞舱的空间。

不过,日本缺乏FLight2版本“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这样的舰体平台,所以从日本的现实出发,适合其“海上机动部署陆基型'宙斯盾’系统”的舰体平台,似乎以现有的22DDH直升机驱逐舰,也就是“出云”级轻型航母舰体的情况较为合适。“出云”级轻型航母的标准排水量在1.95万吨左右,满载排水量不到3万吨,正好符合日本防卫省对和海上自卫队对海上机动部署陆基型“宙斯盾”系统战略反导舰满排2.6万吨左右的吨位要求。毕竟其主要用于长时间海上反导警戒,大型化有利于减轻海上摇摆以及增加自持力时间。另外,“出云”级虽然在设计的时候顶着“直升机驱逐舰”的名头,但它的舰体和舰型却选择了航母船型,长宽比接近8,舰体更为细长,高速性能有保障。在动力系统上,“出云”级也配备了豪华的全燃联合动力组,安装有4台通用电气LM-2500IEC型燃气轮机,总推进功率可以达到13.2万马力,再加上多台辅机,用于应对陆基型宙斯盾系统所需的巨大的非推进功率来讲毫无压力。在舰内空间上,“出云”级由于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作为轻型航母的运作,舰体内部空间极为宽敞,其机库不仅可以容纳多架F-35B型战斗机,甚至还设置了战役级的航空作战指挥舱。无论是搭载海基AN/SPY-7型雷达、还是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甚至搭载海上的反导拦截战役级指挥所,空间都相当充裕。再考虑到由此构成的战略反导舰任务相对单一,系统高度自动化,又不需要像“出云”级一样,准备大量的航空作业甚至两栖作战人员,只需要搭载舰员和反导拦截系统的操作人员即可,预计2万吨级的舰只只需不到200名舰员即可长期操作,其居住水平将相当优越,或许堪与当年号称“大和宾馆”的“大和”号战列舰相提并论。不过有意思的是,最新公布的概念图显示,日本AESV“宙斯盾”系统搭载舰项目的最新设计方案与之前的设计相比,似乎又出现了较大变化。从外形上看,它更接近于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的摩耶级“宙斯盾”驱逐舰,只不过拥有更大的舰体和吨位,长约190米,宽约24米,标准排水量由此前的2万吨减至1.2万吨。

结语

日本现有反导体系的构成,是在美国统一设计大框架下,结合日本地缘政治环境、战场环境、技术实力和经济支持能力等“基本面”资源专门构建的。其特点是“空天地”三段预警,大气层内外“高”“低”两层拦截。其中在拦截阶段,第一层是在大气层外的高层拦截,即在海上靠“宙斯盾”驱逐舰搭载“标准”3及衍生型导弹(“标准”3Block2A),分别遂行中段拦截和末段的大气层外拦截;第二层是大气层内低层拦截,在陆上靠“爱国者”3导弹拦截。如果日本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在以超级战舰的形式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其已经十分完善的反导体系效能。

不过,反导问题事关战略稳定和国家间的互信,应当慎重处理。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有关动向一直受到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日本在反导问题上更应该慎重行事。所以在深层本质上,搭载陆上宙斯盾系统的所谓超级军舰是日本右翼政治势力背离和平主义、悍然加速扩充军备的一个例证,也是日本充当美国推行“大国竞争”战略“马前卒”的最新体现。日本强化军事力量、谋求突破和平宪法的一系列举动,将对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必将引发本地区国家的坚决反对。日美勾连的所作所为同亚太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必定遭到地区各国人民的唾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