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秋说 || “教育”的本质

 麦芽公益悦读馆 2024-04-02 发布于广东


现在的人们习惯将“教育”作为动词来用。之所以说它是动词,是由于总有一个显性或隐性的主语(主体)和宾语(受体),“教育”成了一个动词谓语,是用来强调定义,连接主体和受体的。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在讲到教育时,往往隐含着的信息是:谁教育了谁。即便是“家庭教育”这样的词语,其实也是默认(隐藏)了家长为主体,孩子为受体。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学前教育……莫不如是。

然而,“教育”首先是一个名词。它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谓语而出现的。它是一个用来概括、阐述一种行为的注解。这个行为,是囊括了一个过程,一个细腻而耐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可能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甚而有着悲欣交集的感触。它所蕴含的付出,是无法时得到完整(完美)的诠释的。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是被发现的,也可能是被发掘的,也可能是被引导而呈现的。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在说明这些知识、经验、思想,是本存在的,不是被灌输进去的。它不应成为那只被塞满了肚子的肉鸭供人买卖、上桌。

在这个习得的过程里,双方都会收获自己的愉悦,还有会心的喜悦。它是在轻松、无求的状态下,自然地去发挥去表露去展示去吸收,从而水到渠成地将“新的”储存进自己的身体。

换句话说,教育是在引领孩子去开发内在的潜力。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替代它,我认为是:“美”——教育就是在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鉴赏美、追求美。

不要盲目地在开始的时候就给孩子下定义。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生活里接触的人和事带给他的感受,在于他在每一个环境变化中心灵的砺炼。

期待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精英,是先要结果再去寻找花蕊,再去寻找枝桠,再去寻找根,再去寻找土壤。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

要知道,无论孩子成为什么,那都是在未来。而未来属于明天。明天是不可预期的,是变幻的,是神秘的。

教育着眼的是现在,是在做的事。现在学的,现在想的,现在做的,将成为基石,一块块地扎扎实实地累积起来,到后来,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堡。

因而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他先得是一个美人。这个美,来自他对自然、对生活、对内心、对生命的认识和热爱。因着这份认识和热爱,必将使自己焕发出光辉,照亮他的身边。若而这份光芒更为耀眼,将成为一盏明灯,一座灯塔,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