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妃照片是假的?一位90后收藏家可能破了桩悬案

 人和月 2024-04-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作者丨贾嘉

编辑丨闻与

排版丨vv 

慈禧西奔前,将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推入井中溺亡,是近代史让人扼腕的细节之一。很多历史博物馆里,各类图书里,提到珍妃时都会附上一张照片,堪称秀美绝伦。就是下图。

图片

但是,这张所谓珍妃照片,99.9%是假的。

今年3月15日,一位叫廉子雎的博主在半夜2点钟发了个打假贴:他在社交媒体上声明说,自己浏览1910年出版的上海青楼女子图录《海上惊鸿影》时,发现照片主角是一位叫“黄云仙”的女孩。

图片

其实,珍妃这张照片为假,早在多年前就有专业人士指出——大众媒体最熟知的分析,来自知名影像学者徐家宁。他拍过一期视频节目,通过对照像技术、发型年代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分析,得出明确结论:这是一张汉族姑娘的照片。证据是:1、这种只有一厘米长的刘海发型,绝不属于清末旗人贵女;2、传说中印了“贞贵妃肖像”的所谓原版图,采用了1910年以后才流行的明胶银盐纸基工艺。

图片
图片

徐家宁根据当时的社会风俗假设过,照片中人极有可能是一位青楼女子,她们会走出闺门拍照,且照片还能四处传播。但她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样的命运?一直是个悬案。

廉子雎的偶然发现,如果能成为最后确证,相当于把“黄云仙”的身份证还给了本尊。
图片

廉子雎出来“破案”打假,虽是偶然,也自有其底气自信。作为一名曾就读服装设计专业的90后,廉子雎上大四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古董衣收藏与老照片研究事业,十年辛苦不寻常,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自媒体、资料库,而手上的民国年间的古董衣已有100余件,老照片、画像、图册,更是不计其数。

图片

图片

海量的珍贵藏品,让这个自认孤僻不合群的男生,在时尚+考古中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他的故事:

一、偶遇

给珍妃照片案提供证据,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非常偶然的事。我不是历史学科班,只是个爱好者。我找到这本《海上惊鸿影》也是偶然,因为我想做一个“中国近代时髦开端”的专题,就去寻找各种上海古老文献。

时髦,本来指士人阶层中杰出的人物,所谓“毛中之长毫曰髦,士之俊选者也”。但有趣的是,这个词后来被用来称呼青楼花魁。大家一定记得,在《海上花列传》里有个词叫“时髦倌人”。所以,说近代时髦开端的话题,肯定绕不开这个群体。

这几年我一直在公众号更新时尚史文章,比如眉毛的风尚变化,女生们折腾刘海的历史,发型的变化,甚至女装衣领衣襟的变化等等。现在,我想再做一些更宏观更丰富的东西,当然就需要查找更多的历史图片,因而偶遇“黄云仙”,真是一个惊喜。

我读过徐家宁先生的文章,特别高兴能证实他的推测——传世的珍妃照片,可能是一位青楼女子。如果没有那些分析,我也会犹豫要不要把这事上网。总会有杠精说我污蔑,或者说我做假照片,哗众取宠什么的。

史料说珍妃生前很爱拍照,所以网上被指认是珍妃的照片很多,但现在基本都能打假。我的账号评论区,有人贴过一张号称是“珍妃瑾妃姐妹合影”的照片,也是误传。这两个女孩一个叫湘云,一个叫喜凤,都是青楼女子,她们还拍过全身照,都缠着小脚。我们都知道,清代旗人女孩是没有缠足习俗的。

图片

图片

让我特别惊喜的是,在我打假“珍妃照”和珍妃姐妹合影的过程中,许多网友都参与到了这个“破案”的过程中。比如,我提出“黄云仙”和“珍妃姐妹照”中的“湘云”长相相似,马上有网友做了对比图,从五官细节比例角度力证她们就是同一人。

通过人物的衣服、妆饰,可以判断一张照片所处的历史年代。比如,有一张没有标明时代的上海黄河路街拍,照片上的女郎烫着卷发,穿着旗袍,外边搭着一件有厚厚垫肩的外套,旗袍的长度是刚刚遮住膝盖。这些元素都表明它是一张1940年代中后期的照片。

图片

我整理过一则推文,名为《中国女人的疯狂刘海折腾史》,其中历数了1900年代到1950年代的刘海样式变迁。假珍妃“黄云仙”的“满天星”刘海,是20世纪最初几年盛行的时尚;没过几年,“满天星”就被“卷帘式刘海”“燕尾式刘海”取代。到了1920年代,西式发型东渐,刘海的花样也越来越多。配发髻的有“小扫把”,配波波头的有单钩、偏掠、覆额等。到了1930年代,烫发配卷刘海又开始风行。这个时候,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已经不再是青楼女子,而是拍电影的女明星: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胡蝶、李丽华等等。

图片

像《海上惊鸿影》这类青楼女子图册,本质上可能就是一个“消费指南”,是物化女性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些史料,也会帮助我们了解那一个个活生生存在过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不管是否自愿,但她们打破旧俗“抛头露面”去拍照,去跟照相馆互利合作,给我们探索和理解那个年代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

黄云仙这张照片,满天星式的刘海,华丽的旗头,多半是在照相馆的策划下玩的一场cosplay,可惜cos得不太讲究,给后人留下了破案的线索。如果她当时设计一个中分,我们还真的不太好辨别真假。

图片

图注:这张照片里,慈禧身后的容龄、德龄姐妹,左手侧的光绪皇后,右手侧的瑾妃(珍妃之姐)梳的旗头发型,都没有刘海。

二、收藏

我出生于山东一个普通的家庭,大学学服装设计专业。当时专业课里有一门是中国服装史,正是这门课给我打开了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可以沉迷的领域。

上大学那会儿,很多同学会把大量时间花在打游戏、社交、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方面,这些我都没兴趣,我的时间,都用来如饥似渴地找资料、看老电影上面。

2017年大学毕业季,我的论文研究方向,是近现代女装领子变迁。为此,我专程去了上海,在图书馆里找当年的报纸、杂志、画报等各种一手资料。其实那时候,我就查到了有一些以青楼女子为主题的画册,但没有收藏到实物。近些年来,各种图书馆或研究机构都在做藏书的电子化工作,很多旧书渐渐都上了网,给我提供了特别大的便利。

我的古董衣收藏,也是从2017年上海之行开始的。那年,我去上海时,去看过很多古董市场,也拜访了一些收藏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藏品,也知道了淘选旧物的一些门道。从那时到现在也七八年了,藏品一点一点攒下来,也达到了100多件。这些年的收入,大都投到这件事上了。

图片

图:我的收藏品:冰裂叶纹倒大袖上衣。这种上衣配长裙,是1920年代的时尚。

2018年,一位古董商联系我,说上海一位老人因肾病需要治疗,为了支付这笔医药费,拿出家中保留了一个世纪的母亲衣物变卖。那是一件非常华美的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你看它上面是巨大的叶子纹样,底纹是冰裂纹,配色只有两种,金色和暗绿色,金色的部分会随着光线变幻色泽,就像是贴上去的金箔一样。这件衣服,我愿称为近代风尚与中国传统元素的完美结合。真正的衣服,比照片好看得多。

图片

这类倒大袖的上衣,我收了很多件。比如上图这件,它的几何形状图案非常具有装饰艺术风格,西式的亮片钉珠与传统制衣工艺的结合,使整个衣服的韵味,保留了中式风格的主体。你看衣服大襟外边露出一点毛边,其实它整个衬里都是羊毛。我们看那个时候西方人穿皮草,大毛都是露在外边的,但中国服饰大毛多是放在里面,外露的都是华丽的丝绸布料。

图片

我的收藏里,还有一件1940年代的旗袍,表面看上去,不管是花样还是式样,它都平平无奇,但翻开衣服肩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里面有一对由主自己亲手缝上去的垫肩。更特别的是,翻开下摆,你会发现它原来是一件长款旗袍,只子下摆被折上去,再用手缝固定住,成了及膝短款。

你就会好奇:她为什么要这么改?是因为在战乱中方便逃难?是因为职业女性上班需要?还是仅仅因为追逐流行?比如她没有能力再去买一件新旗袍,所以用爆改旧款来拥抱时尚?她没有直接把下摆剪掉,是不是还想着某天长款旗袍会再度流行?

图片

在研究和收藏服装的过程中,我会看到动荡年代中的一束束光亮,打在人身上的一束束光亮。那个时代,战争的阴影、生活的艰难,生命的脆弱,都不能阻止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阻止她们展示自我的渴望,扼杀她们的创意和想法,她们仍然在坚持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来给未来注入希望,这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

对于我们生于1990年代的人来说,她们已经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及。

如果我的收藏品达到了能够体现时代不同风格的程度,我会考虑办一个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三、衣裳

中国文化里一直很重视“衣裳”这个词,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我也曾看到有资料说,“时装”这个词,本意就是“合乎时代的装束”。

但服装的变化,从来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从晚清到民国,旗子可以一夜之间换掉,但衣裳不能,不可能你前一天还穿束胸缠足宽袍大袖,第二天就穿上修身的旗袍了。它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领子有领子的变化史,袖子有袖子的变化史,哪些部位可以露出来,哪些部位必须藏起来,都有一个不断试探和创新的过程。

图片

你看这张同样出自青楼“名录”的照片,这两个女孩子戴着珍珠抹额,身上穿的衣服虽是清末遗风,但不再是《海上花》式的大袖宽衣,反而十分紧窄,裤子就像今天铅笔裤,而衣领则是典型的元宝领——“人造瓜子脸”神器。这种高达13-16厘米的领子,曾是民国初年的新风貌。

这张照片还有一个细节。如果你不仔细看,会以为图上的女孩们穿的是半截袖的外衣。但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件白色的长袖衬衣。这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次试探,外衣先变短,内衣保留。到了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新女性大方展露手臂的时代才真正到来。而旗袍流行的年代,则还要晚至1920年代中后期。

图片

虽然名为“旗袍”,但它从不是“八旗装束”的直接变种。学者们关于它的诞生有很多说法,但我认为较为靠谱的一种说法是,它首先是作为一种平等的标志而出现的——它是一种女性可以穿的长衫或者长袍。其次,它也有着西方风潮的影响——如果你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话,一定会记得上世纪20年代欧美流行的那种直筒连衣裙。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背景诉求,比如女性求学、工作、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让旧式的衣衫,包括同时期的袄裙都渐渐退出时装主流,让旗袍在1930年代以后成为大城市中女装的主流。

我在公号里曾经写文吐槽过一些搞“旗袍礼仪”的所谓“专家”,让现代人穿着民国风格魔改的旗袍去行清宫的请安礼,简直荒谬。这些“专家根本连旗袍的来源都没有搞懂,就出来博眼球秀下限了。

百年前的中国女性穿上旗袍,走出深闺,出来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与工作,争取权利,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觉醒过程。研究一点时尚史,你就会发现,旗袍代表的是进步,不是倒退。

图片

图:1947年电影《假凤虚凰》中李丽华穿着的飞袖短旗袍
图片

我前面提到过,垫肩的广泛使用,是1940年代的典型特征,这种配饰放大了服装的轮廓,也让女性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一种抚慰——我觉得,这也是时尚担起了它的社会责任。

图片

图:廉子雎藏品:阮玲玉的相似款旗袍

四、爱豆

从老照片里,能看到时尚爱豆的演化史,也能看到审美标准的变迁史。

在我收集到的一本30年代图书《摩登妇女美妆术》中,就曾定义过什么样的脸能成为“国民标准美女”模板:“颜面成鹅蛋形。下颚骨要低小而微隐。口辅须肥圆而有笑靥。颊部圆满,颧骨低隐。额宜高广,发之部位宜上。两额丘距离宽阔。皮下脂肪丰富,使全面有圆味。”

注意“圆味”这个词,它意味着脸上要有充盈的脂肪,这跟我们一度流行过的蛇精病锥子脸审美简直天差地别。为了理解这个词,我把30年代主流明星的照片摆成一排,简直一目了然,你看影后胡蝶,看张织云,看陈云裳,再看那个时代广告月份牌画上的女郎,不难得出结论:我们曾经有一个圆脸美人霸屏的时代。

图片

当年人们对胡蝶的美,曾经有个惊世骇俗的形容词叫做“富丽堂皇”。可惜现代人已经不能欣赏这种美,有网友曾经惊诧于胡蝶为什么会红,把她比作芙蓉姐姐,令人汗颜。

我想做的事有很多,研究“近代中国时髦开端”,研究百年来的审美标准变化,研究名伶对于时尚的影响……有些资料还不够,还需要不断搜集不断学习。每一张照片,每一份刊物,每一件古董衣,都是我的老师。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轻易相信别人嚼过的二手资料,必须自己动手去寻找一手资料,去旧书店古董店去淘,去图书馆借阅扫描,去电子书库下载,这个时代的科技,让我能够找到很多十年前仅闻其名的素材。目前,所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发现,都是通过看一手资料达成的,在大海里捞到的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让人兴奋,也让人想哭出来。

老电影,也是一种一手资料的来源。今年3月8号,我去中国电影资料馆去看了一部老电影,阮玲玉的《神女》,看哭了。顺便说下,特别推荐大家去那里看老电影,原版胶片的数字化,大银幕,可以极大程度上还原当年人们看电影的场景,跟你在手机和视频网站上看,感觉完全不同。

在《神女》中,阮玲玉饰演的角色,是一个为了抚养孩子被迫成为暗娼,最后因为杀死了欺压她的流氓被判入狱的悲剧人物。我们都知道,阮玲玉自己的命运也很悲凉。

图片

在那个年代,青楼女子也好,电影明星也好,是被消费的对象,也是被污名化的对象,女性去拍电影,让千千万万人看到自己的面容和身体,曾经是一种被指为伤风败俗的行为。中国第一代电影女星王汉伦,就曾因为拍电影而跟原生家庭断绝关系,她把原名彭剑青改为“王汉伦”:王,是老虎头顶上的字,汉伦,是英文helen的发音,这种决绝的姿态,今天都让人赞叹。

在我的印象里,抛去剧情不谈,仅从时尚的角度看,最能还原民国年代潮流的电影,一部是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另一部就是《色戒》。至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还原的不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时尚,而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风情。去年年底,香港办过一个电影戏服展,展品里就有电影《阮玲玉》里的旗袍,我还特意去看了,还拍了照片。

图片
五、老古董

如你所见,我现在也在画时装画。这跟服装设计专业无关,而是我从小的爱好,也是我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自信,生气,落泪,傲娇,都会在画里体现出来。

图片

我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用身边人的话说,就是“像木头一样”,但我自己知道我不是木头,我心里有很多东西,我只是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而已。我从少年时代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比较孤独的,有时也会交些朋友,但换了环境以后就不再主动联系,慢慢地就失联了。

在接受采访时,我也更愿意通过电话语音来交流,而不是面对面来谈。如果把电话换成当面对谈,我能表达出来的信息量可能要衰减90%,因为我只会觉得好痛苦,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好想逃跑……我不喜欢展示自己,我只想展示我的兴趣和发现。

现在回望的话,我真希望自己早十年就知道可以做现在的事,而不是从大四才开始。其实上大学初期我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2017年开始疯狂搜集资料的时候,也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后来,有位朋友提醒我说:你有了这么多一手东西,但都是碎片化的,为什么不整理成一个个系统的作品,让大众也能阅读下去呢?后来,这位朋友就成了我现在工作室的合伙人。我们俩都是服装专业的,他还去考了北服的研究生,但他擅长的不是收集,而是拍摄和对外交流,刚好跟我互补。我,真的是个天生适合做幕后工作的人。

在这个社会,我这样的人可能就是“老古董”,巧了,我喜欢的东西,也是“老古董”。

图片

其实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顺从过父母的意愿,去考过公务员,我是山东人,考公是最主流的路线。虽然我的本意是不想伤我爸妈的心,但是因为我所热爱的事情,并不能真正认真投入地去备考,后来我放弃了,自己来到了北京。我对爸妈说:我从小到大我坚持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这次出去,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上海在时尚史方面的资源更丰富,但我还是选择了北京。我是北方人,小时候因为探望亲戚也来度过寒暑假,它对我而言不陌生,有很强的心理安全感。我比较害怕去那些生活习惯和我成长环境差异太大的地方。现在,我在这里建立了我的收藏基地,事业也向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就更不会考虑其他地区了。而且,相比上海,北京的气温和湿度,更适合古董衣衫的保存、防水防潮防蛀。这些存世近百年的丝绸很脆弱的,不能扯不能拉不能过度折叠,最好的办法是平铺放在特制的盒子里,我移动它们的时候,都会戴上手套。

这些藏品对我来说,是个非常甜蜜的心理负担。毕竟是古董衫,百年来经历过多少风霜,有些会有虫蚁蛀过的痕迹,有些面料的局部已经不是“一块”而是老化成“一根根丝线的连接物”。我没有办法复原它们的旧貌,只能尽力让它们不会变得更坏。前段时间我去香港看展时,满脑子都是赶紧回去的想法,担心它们有什么闪失。我现在租住的地方,楼上有别人家在住,那我就会想着上边会不会哪天忘记关水龙头……预设各种坏情况,真的很消耗自己。

爸妈在老家的房子里给我腾出了一间空屋,我把一部分藏品转移了过去。其中包括一些古董男装、女式外套大衣。你看那些衣服上的商标设计,真的很有美感。

图片

我和爸妈曾经有一个和解的契机,因为我偶然发现,在妈妈的一个工作笔记本上,画了好多黑笔勾线的仕女图,和我的画法特别像。当时我突然很想哭。妈妈是普通职员,年轻时曾那么喜欢过画画,但从来没有任何机会让她去做这件事,她只能按部就班地上学、上班,结婚生子,我相信她一定有遗憾,而我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对妈妈来说也是个安慰。几年前,我曾经把朋友圈对父母屏蔽了,毕竟我违背了他们的期待自己跑出来,心里有愧疚,也怕他们失望,但2020年左右,我开始认认真真做长文章与文化推广了,就把屏蔽解除了。

图片

这几年,我们工作室除了做公众号、社交账号来推广服饰文化之外,也会做一些设计相关的活动或项目,比如给人做品牌vi设计,展览策划设计等。我们自己还做过一个文创小店,跟学校、博物馆也联名做过一些讲座活动。我们的自媒体账号本身没有商业化,也很难站着把钱赚了。不是没有商业合作找过来,但我们还是想以内容为主,不做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我觉得跟我们一样做历史文化类内容的号,可能也有同款困境,如果能通过你们这个职业平台,让大家看到了并一起想想办法,倒也是件好事。

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