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村里的那些窝

 徐平的书屋 2024-04-02 发布于四川

四川各地,特别是川北、川东、川南等地,地名通名“窝”的使用较为普遍。这类地名用以表达一种局部呈窝状的地形地貌。山地或丘陵地区,这样的地形地貌较多,相应地此类地名也多。当然,这类地名的使用也与地方性的称谓即方言俗语有关。本文试着对这类地名进行考究,为论述方便起见,下面将这类地名统称为“窝地名”。

“窝”,繁体字为“”,本义为人或动物穴居、藏匿的地方。《康熙字典》:“【集韵】【韵会】【正韵】穴居也。藏也。窟也。【字汇】凡别墅独处皆名。宋邵雍有安乐。” 邵雍,别名邵康节,号安乐先生,北宋时期著名人物,他将自家宅院取名为“安乐窝”。后来仿效邵雍称寓屋为“窝”者很多,宋﹒方逢振《凤潭精舍偶成》诗中有:“茅屋三间一雹云,此窝真足养吾神。” 清﹒黄遵宪《人境庐之邻有屋数间》诗中有:“半世浮槎梦里过,归来随地觅行窝。” 动物的住所更多的被称作“窝”,例如,鸟窝、猪窝等。从形态上看,四周高而中部低的鸟窝极易辨识,“窝”的典型特征由此确定了下来。于是,“窝”字被引申用来表达洼陷、凹隐的物体形貌,例如酒窝、被窝、碓窝等,以及一些自然地理形貌,例如山窝、岩窝、水窝等。

窝地名中的“窝”,正是上面提到的自然地理形貌中的山窝、岩窝、水窝等,其中尤以山窝为多。山窝,通常指山地或丘陵地区中四面较高、中部较低的地势低洼处;岩窝,指山岩中的洞穴,或山岩中凹隐处;水窝,则多指江河中产生的回流或旋涡处。这些窝,或大小不同,或深浅不一,形态各异,加之所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窝地名。旧时的一些文献中即记载有窝地名。例如,清乾隆《珙县志》中记载了“巩州窝”“仰天窝”“白鹤窝”等地名。清光绪《增修灌县志》:“石厂窝,在县西九里。大崖窝,一在余福道旁;一在滴水崖下;一在洪崖上。……大风窝,在县西十二里。凤栖窝,即凤栖山,在县西关下。老鹳窝,在县南十三里。撮箕窝,在县西南七十里。”

▲ 清乾隆《珙县志》内页

窝地名中,比较常见的是带有禽鸟名的一类。例如,燕儿窝(彭山、奉节)、燕子窝(新津、汉源、广安)、毛燕窝(长寿)、麻燕窝(南江)、石燕窝(邻水)、燕翼窝(万县)、麻雀窝(青川)、鸭子窝(邻水)、野鸡窝(邻水、盐边、石棉、资阳)、双雁窝(天全)、老鸦窝(郫县、巫溪)、岩鹰窝(广汉)、鸦鹊窝(金堂、武隆)、老鸹窝(荣县)、老鹳窝(宜宾、犍为)、青桩窝(南溪),等等。显然,这类窝地名多因其所在处地理形貌类似鸟窝的形状而产生。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某种鸟或鸟窝的真实存在,也是这类窝地名产生的原因。例如,巫溪前河乡板棚村的“老鸦窝”地名,因该地年年有老鸦做窝而产生。再如,武隆沧沟乡花地村的地名“老鹰窝”,以及地名“小老鹰窝”和“大老鹰窝”,皆因老鹰常在山岩边做窝而产生。

▲ 树上的鸟窝

▲ 崖壁上的鸟窝

禽鸟之外,带有其他动物名的窝地名也很常见。例如,猫儿窝(天全)、猫猫窝(古蔺)、野猫窝(潼南)、石牛窝(天全)、牵牛窝(天全)、牛儿窝(巫山)、麻牛窝(巫山)、独猪窝(南溪)、野猪窝(綦江)、黄狗连窝(潼南)、猴窝(叙永)、老虎窝(綦江)、狮子窝(金堂)、老象窝(南江)、老蛇窝(武隆)、大鲢窝(沐川)、獐子岩窝(绵竹),等等。这些窝地名,既有形象比喻的,也有与真实动物相关的。例如,古蔺原双溪乡玉坪村的“野猪窝”地名,因早年野猪在此山窝里聚居而产生;汉源三交乡高桥村的“猴子窝”地名,因该山窝里多猴子出没而产生。再如,屏山原五峰乡的“辣子村”之名,即来自当地的“辣子窝”。“辣子窝”为金沙江中一处水窝,“辣子”即当地人称的“辣子鱼(注:中华鲟)”。

“窝”所在处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典型的如山窝里某种植物众多或繁茂并成为此处显著的特征,相应地名由此而产生。例如,柳树窝(阆中)、杨柳窝(长宁)、白杨窝(綦江、沐川)、松树窝(苍溪)、槐树窝(北川)、槐窝(平武)、桃树窝(青川)、桃子窝(长宁)、杉木窝(长宁)、杉八窝(盐源)、叶树窝(南部)、青树窝(合江)、栗树窝(青川)、栗窝(汉源)、麻枣窝(黔江)、水东窝(高县)、马桑窝(南溪)、黄连窝(南部)、芭蕉窝(武隆)、荊竹窝(巫溪)、白竹窝(沐川)、笼竹窝(彭州)、金竹窝(丰都)、斑竹窝(邻水)、白甲林岩窝(宝兴),以及草莲窝(高县)、蓝靛窝(青川)、玉米窝(巴县)、豌豆窝(北川)、豆麻窝(南川),等等。一些村名由此而来。例如富顺赵化镇的“蒙子村”名即来自当地的“蒙子窝”。“蒙子”系当地人对一种灌木的俗称。

一些窝地名与当地的特有物产联系了起来。例如,朱砂窝(彭水)、黄蜡窝(高县)、白炭窝(巫山)、煤炭岩窝(什邡),等等。城口棉沙乡庙垭村的“棉沙窝”,即因早年当地盛产棉花而得名,而棉沙乡之名就源自本地的“棉沙窝”。这里特别介绍一下多地有的“茯苓窝”地名。茯苓为一种真菌,多生于松属植物根上,其菌核生长中会不断膨胀并露出地面,后发育成子实体。呈不规则状的茯苓菌核为传统的药用和食用物,一些凉爽的山窝里野生茯苓很多,一些地方则以培育茯苓为业,茯苓成为了这些地方的特有物产,“茯苓窝”地名由此而生。不完全统计,四川的仁寿、彭山、眉山、安县、隆昌,以及重庆的永川、璧山等地都有“茯苓窝”地名。古蔺的“大麻窝”地名,也要特别介绍一下。旧时古蔺县山乡中盛产青麻,当地人将青麻称作大麻,《四川省古蔺县地名录》中记载了当地的7个“大麻窝”地名。

▲ 地势低洼的农地

一些人文场所,如寺庙、祠堂、作坊、井眼,以及田园等也会出现在窝地名中。例如,庙子窝(广元)、五佛窝(天全)、城隍窝(阆中)、高房窝(天全)、坟儿窝(阆中)、关子窝(阆中)、土关窝(天全)、店子窝(剑阁)、石厂窝(都江堰)、打石窝(大竹、岳池)、打铁窝(宜宾)、水槽窝(苍溪)、棚子窝(剑阁)、大田窝(天全)、井田窝(南江)、盐井窝(宝兴)、水井窝(天全)、井冲窝(隆昌)、茶园窝(南江),等等。苍溪亭子镇奋勇村的“祠堂窝”,因当地旧时张姓族人在山窝里建有祠堂而得名;剑阁金仙镇双柏村的“天堂窝”,因山窝中曾设有天主教堂而得名;剑阁店子镇登高村的“东观窝”,因东观庙位于该山窝而得名;剑阁龙源镇永红村的“书房窝”,因旧时山窝里建有学堂而得名;天全仁义乡李家村的酒房窝,因山窝曾为酿酒之地而得名;青川前进乡长庄村的“大灰堆窝”与“小灰堆窝”,则因旧时在山窝烧炭堆积而得名。

“窝”的大小、所处位置或相对位置,以及窝间相邻关系等,也表现在窝地名中。例如,大窝窝(崇州)、大窝(宜宾)、小窝(剑阁)、大岩窝(石棉)、小岩窝(江安)、双岩窝(芦山)、铺盖岩窝(什邡)、大黄岩窝(宝兴)、干墙子岩窝(宝兴)、崖子窝(米易)、烂垭窝(盐亭)、石峡窝(泸州)、大水窝(江安)、小榨窝(盐边)、尖山窝(江安)、云顶窝(天全)、高山窝(眉山)、上窝(盐源)、坪上窝(北川)、底下窝(天全)、下青窝(巫山)、中间窝(剑阁)、前麻窝(北川)、后麻窝(北川)、双全窝(宝兴)、两天窝(合江)、对对窝(巫溪),等等。

▲ 山岩凹隐处

用类窝状物形象比喻和命名的窝地名尤其多。例如,巴掌窝(沐川)、筲箕窝(武隆)、撮箕窝(芦山)、粪箕窝(开江)、磨子窝(盐源)、酒缸窝(高县)、罐子窝(苍溪)、坳盘窝(南江)、烤盘窝(綦江)、锅铲窝(蓬溪)、脚桌窝(平武)、椅子窝(南溪)、鸡蛋窝(长宁)、鸡爪窝(天全)、龙嘴窝(丹棱)、马槽窝(芦山)、羊耳窝(荥经)、老爪窝(江安)、天心窝(泸县)、莲花窝(奉节)、旋塘窝(苍溪)、大塘窝(綦江),等等。从上面列举的这些窝地名看,窝之形多种多样,如撮箕形、锅铲形、马槽形等。梁平竹山镇正和村的“扇子窝”,因山窝之形像一把扇子而得名。盐源巫木乡杨家坪村的“扁担窝”,因山窝狭长似扁担而得名。碓窝,为一种带有圆形凹窝的用具,多用岩石雕琢而成,配合杵棒,碓窝可用于舂碎稻谷、辣椒、花椒等食物,也可用来捣击粘米制作糍粑。这种用具的窝状特征明显,因此也常用作窝地名。例如,巫溪胜利乡秦坪村的“石碓窝”地名,即因岩窝类似碓窝而得名。

旧时所用的油灯盏也是典型的窝状物。油灯盏,有铜、锡,以及陶瓷等多种质地,油捻放在盏碗中,使用时将其端头点燃即可照明。凹口向上的盏碗便于盛放燃油,如菜油、桐油等,这样的盏碗形状被称作“灯盏窝”。旧时家家户户都有油灯,“灯盏窝”表达的物体形状自然是人人皆知,当地一些山窝或岩窝则被形象地称作“灯盏窝”,相应的地名也就产生了。这样的地名,古已有之。清道光《巴州志》:“灯盏窝,在州东七十里。” 一些地方的“灯盏窝”还很神秘。清光绪《增修灌县志》:“灯盏窝,在县南六十里,每日晴明黄昏时,灯光辄起,半山间自下而上,依岭行至天师洞、上清宫、混元、老霄诸山顶,夜半则由上而下回到远处,其光不见。”

▲ 锡合金油灯

▲ 邛窑油灯(邛窑博物馆藏)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的四川省各县市地名录中的记载,四川地区的“灯盏窝”地名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其中川东部分地区,即今重庆的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地的“灯盏窝”地名尤其多,例如云阳县内就记载有8个这样的小地名。各地的“灯盏窝”地名几乎无例外的都是因当地的地形,即山窝或岩窝,类似油灯盏而得名的。《四川省新津县地名录(1986)》中记载:安西镇铁溪村的灯盏窝,“地形似古时菜油灯盛油器皿,四周高中间低。”《四川省南充县地名录(1989)》中记载:巨石乡磨子沟村的灯盏窝,“地形像旧时照明用的油灯盏。”《四川省梁平县地名录(1985)》中记载:原聚宝乡红石村的灯盏窝,“地形像灯盏,四面高中间窝。”《四川省奉节县地名录(1988)》中记载,大树镇关山村的灯盏窝,“地形像桐油灯盏,故名。” 不完全统计,四川境内的旺苍、苍溪、青川、平武、北川、梓潼、德阳、盐亭、南部、蓬安、仪陇、南江、通江、巴中、平昌、宣汉、南充、广安、邻水、金堂、双流、新津、龙泉驿、峨眉山、沐川、荥经、汉源、米易、石棉、泸县、合江、古蔺、南溪、兴文、筠连等地,以及今属重庆的梁平、开县、万县、奉节、丰都、巫山、巴县、城口、大足、巫溪、武隆等地,都分布有“灯盏窝”地名。

就山窝而言,窝口一定都是朝上或仰天的,这样的山窝也常被称作“仰天窝”,相应的地名也因此而有。清乾隆《珙县志》:“仰天窝,治西九十里,又文聚、宁泰、崇礼三乡亦俱有仰天窝。” 清同治《大邑县志》:“仰天窝,在接王亭南松林中,山形如窝。” 民国《崇宁县志》:“仰天窝,在县北四十里,山顶如锅形,锅中常注有水。”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先后编纂的四川省各县市地名录中的记载,四川各地“仰天窝”地名的数量众多。与“灯盏窝”地名一样,“仰天窝”地名也主要分布在巴蜀地区。

▲ 窝地名分布示意图

各地的窝地名,大多都是旧时农人的聚居地,不少窝地名中还带有姓氏,这类带有姓氏的窝地名即因早期某姓族群于此聚居而产生。例如,广元有赵家窝、周家窝、姜家窝、张家窝等;剑阁有袁家窝、李家窝、唐家窝、梁家窝、王家窝、安房窝等;苍溪有马家窝、左家窝、高家窝、黄家窝、陈天窝等;天全的牟家窝、吕家窝、钟家窝、黄家窝、徐家窝、程家窝、高家窝、范家窝、冷家窝、张家窝、董家窝、叶家窝、苏家窝、王家窝等。其他地方也有一些这样的窝地名,例如,张窝(宜宾)、赵窝(綦江)、罗张窝(通江)、肖寺窝(巴中)、傅家岩窝(德阳)、蒋家石窝(璧山)、赵家燕窝(三台)、焦家燕窝(长寿)、毛家漩涡(江油),等等。

还有很多很多的窝地名,例如,叉巴窝(苍溪)、石口窝(剑阁)、银溪窝(广元)、银谷窝(安县)、银子窝(什邡)、金银窝(合江)、金星窝(长宁)、太阳窝(云阳)、普陀窝(潼南)、石龙窝(郫县)、石盖窝(青川)、两参窝(崇州)、阆中窝(仪陇)、麻地窝(平武)、坝窝(盐源)、麻子窝(綦江)、烂田窝(宜宾)、凤凰窝(叙永)、石柱窝(巫山)、打儿窝(泸县)、打鱼窝(沐川)、心丧窝(宣汉)、山落窝(古蔺)、九岭窝(万源)、腊刹窝(高县)、合璧窝(南溪),等等。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这些窝地名应都有着各自的来由。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探析和论述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描述和表达地理形貌的“窝”字,亲近自然,形象贴切,而且富有方言特色。四川各地,窝地名数不胜数,对这些地名进行深入研究应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