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能源汽车出海正当时

 世界经理人 2024-04-03 发布于广东

星辰大海之下的机遇与挑战。

小米汽车的成功上市,令我们再次回想起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的那句话:“我决定要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信,还有少部分人信,真没有太多的人相信。”

从买来外国品牌的汽车,拆车、学习、创新、升级,造出一辆自己的车,到通过新能源汽车的“一路疾驰”,连续8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并成为今天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产业可谓进入了“快车道”。对比国外巨头在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上摇摆不定、波折不断,如苹果放弃造车、奔驰放弃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销售电动车的计划,早早起步并建立了产品创新优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填补全球巨大市场空间的中坚力量。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在连续15年占据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位置后,中国又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第一的国家。在2023年出口的491万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共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占总出口量的24.5%。随着各家新能源车企纷纷公布出海计划,可以预见,在2024年的汽车出口中,新能源汽车将占据更大的比重。新能源汽车也正在和光伏、锂电池一起,组成出口“新三样”,成为中国新的出口增长极。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马斯克在特斯拉2023年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就曾表示,“中国车企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我认为它们将在中国以外取得重大成功,而这取决于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税或贸易壁垒。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干掉其他世界上大部分车企。”

先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的强劲增长,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发展先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动汽车项目已被国家列为科技攻关项目。当全球还沉浸在“百公里加速”的拉力赛中时,“十一五”时期,中国已经另辟“赛道”,确立了“将电动汽车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基调。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署将新能源汽车推向了新的高潮,此后,中国以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购车补贴、置换更新等“购车福利”率先抓住发展机会。

2

产品力当道

随着汽车产业实现从发动机驱动到电池驱动的结构性转变,中国逐渐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汽车产业链持续升级,从产品设计到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等,都已经领先甚至远远领先于海外。过往,中国出口的汽车,主要以主打性价比的乘用车为主,今天,越来越多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出口到海外,并动辄以两三倍于国内的价格,被海外用户买走。

3

本土化运营

从贸易出口,到产品、制造、品牌、营销、服务的本地化,造就了中国汽车出口的真正升维。过去几年,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出口地扎根。这其中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以优惠的政策欢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以帮助其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23年,比亚迪、哪吒汽车、长安汽车等自主车企纷纷表示在泰国建设海外工厂。此前,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已分别通过泰国工厂,进军东南亚市场。而像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以及均胜电子、拓普集团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都不断加速出海。

挑战

国内市场内卷加剧,出口市场成为蓝海,这是2024年新能源汽车业内共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销售放缓和激烈的价格竞争之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正在步入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发展阶段。在这场竞争中,那些具备领先技术、坚守自主品牌并紧密迎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中国车企,受到消费者的支持。有专家认为,告别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速,是整个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表现。事实上,在出口市场,挑战也与机遇并存着:

1

贸易保护主义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步走向世界之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拦路石”已经陆续出现。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成为全球首个“碳关税”,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企业可能面对高额的“碳关税”,从而进一步丧失出口欧盟的成本优势。美国也发布了“关于应对美国汽车行业国家安全风险”的声明,这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2

市场差异化

不同于燃油车,新能源车高速渗透的重要条件是相对统一的市场条件,而全球各国的市场差异化较大。以中东为例,海湾国家人均消费税水平高,但燃油车渗透率高,对车辆的要求高,新能源基础设施又刚刚起步,面对这些海域“有限”的蓝海,国内车企在进入市场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宏观布局。

3

团体作战能力

纯电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深水期,资源整合,将成为市场上众多玩家的发展趋势。那些单打独斗的品牌陷入烧钱竞争,组成生态联盟、实现资源互补和相互赋能,才是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外的破局之道,联合供应链、传统汽车巨头、地方政府等资源方的全行业资源整合大幕正在缓缓拉开。

结语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仍有很多国家等待中国品牌来“垦荒”,专家认为,如何通过价格、性能、内饰、技术等不同特色,来满足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重中之重。中国企业需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才能为品牌长期、持续、高效的出海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待新能源汽车?在有购车需求时你会考虑新能源汽车吗?欢迎留言分享,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