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伐国大事,为何要重用宦官?

 七大王图书室 2024-04-03 发布于江西

元丰四年(1081),宋夏战争正式爆发,宋神宗命李宪、种鄂等分兵帅五路征讨西夏灵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灵州之战,这场战争宋朝以失败而告终。李宪率领的熙河路军队是最早出动的,却成功收复兰州。李宪以兰州为帅府,建立了熙河兰会路,这是北宋中期拓边西北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宋神宗拓边西北行动中最后唯一保有的战果。


从三月开始,神宗已一再收到边臣有关西夏内乱的谍报。四月庚申(初三),神宗收到熙河路苗授、鄜延路沈括、秦凤路曾孝宽(1025—1090)、环庆路俞充等四路陕西帅臣,以及河东路王克臣的急奏,称西夏主惠宗秉常(1061—10861067—1086在位)被弑(其实只是被囚),外戚梁氏专权,西夏内部离心。鄜延路副总管兼第一将种谔更在同日上奏,请神宗乘机兴兵伐夏,他甚至大言愿统鄜延路九将兵,由神宗选内臣监军,文武将佐由他自辟,只需带十数日之粮,就可直取兴州(即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神宗受种谔的大言影响,深信这是讨伐西夏的良机。为策万全,他在四月壬申(十五),再批示已升任泾原路经略使的卢秉(?—1092),要他速委边吏侦查此事是否属实以闻,并命他将结果通报秦凤、环庆、熙河及河东各经略司。癸酉(十六),神宗批示已遣内臣王中正往鄜延及环庆路体量经制边事,并密诏两路经略司供给王所需要的钱物。甲戌(十七),又批示于陕西及河东五路聚集军马,令二府各委官员准备钱粮器械。丙子(十九),种谔再上言请趁西夏国乱发兵取之,他重申不用远调兵赋,只需发鄜延路九将兵出击就可直捣西夏巢穴。神宗不再犹豫,即命他与知延州沈括密议点集兵马并密具出兵计划以闻。庚辰(廿三),鄜延路经略司又奏上秉常如何为其母梁太后(?—1085)所杀。五月戊申(廿二),知熙州苗授又引述西界大首领禹臧花麻的文字,称秉常母子不协而杀其宰相的事。神宗即令苗授遣人向禹臧查探真相并厚赐他。神宗越发心动时,一直测知神宗打算伐夏的知庆州俞充一再上书,陈述攻取西夏之利,称既可雪仁宗朝宝元、康定之耻,又可以成国家万世之利,而费用不过赐给秉常五年之数。他要求入朝面奏方略。神宗命他令本路走马承受或机宜官入奏。不过这个热衷功名的人却在六月壬戌(初七)暴卒于庆州。

兴兵伐夏是头等大事,神宗自然不会忘记重用李宪。六月丙寅(十一),神宗将留在京师多时的李宪遣还,命他赴熙河路经制司管勾职事,并且调广勇军右二十指挥于熙州,由他统率。李宪在出发赴熙州前,于是月辛未(十六)又称广勇军自创置以来,未尝出征,他请于宣武、神勇及殿前虎翼军各差一指挥,作为他的亲兵。神宗诏改差殿前司的步军精锐虎翼右厢第十四指挥作他的亲兵,至于他所请的牙队,待殿前司管军同意才札与李宪知悉。此一事具见李宪的细心……

诚如梁庚尧的研究所指出的,在军粮储备不见得十分充实的情况下,神宗过度乐观以为可一举得胜,就挑起战火,大举伐夏。据《长编》及《宋史》所记,神宗兴师攻夏,知枢密院事孙固反对,他以举兵易,解祸难,前后论之甚切,但神宗执意甚坚。孙固问神宗谁可任主帅,神宗回答说吾以属李宪。孙固闻之更为反对,痛陈: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士大夫孰肯为用?神宗见孙固拂他的意甚为不悦,孙固请辞职,但神宗不许。孙固稍后又问今举五路大军而无大帅,就算成功也兵必为乱。但神宗不肯另委大帅,同知枢密院事吕公著(1018—1089)进言,说既无大帅就不如不举兵。神宗不从,却因孙固等的反对,最终没有坚持委用李宪为伐夏的主帅。

神宗是否真的想用李宪为主帅?当日神宗命李宪为南征军副帅,已因文臣反对而作罢,他后来以计议秦凤熙河经略司措置边事的名义给李宪经略熙河,也招致言官多番反对。神宗若真的以举国之师委李宪,恐怕整个二府大臣都会反对。李宪其实甚有帅才,而且也很得军心;但他的内臣身份就是一极大的障碍。李宪为此原因而不能肩此重任,实在是无奈的……

据陈守忠先生的分析,神宗这次派给李宪的任务,并没有肯定的目标,如攻取灵州,只是命他相度机便,率兵东下,径取敌巢穴,或北取甘州、凉州,出敌之背,与诸道之师合力攻讨。据陈氏所考,李宪所统率的熙秦七军号称十万,实际的兵力只有约五万人,只是配合以泾原和环庆军为主力的一路偏师,李宪从开始就没有主帅的身份与格局。神宗发动泾原、环庆、鄜延、麟府及熙河五路伐夏,他自己像太宗一样制订方略,实行将从中御,却没有委任一名统率全军的主帅,不幸重蹈当年太宗雍熙三路伐辽而不任主帅的覆辙。……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神宗在癸丑(廿八)诏原本隶种谔的麟府张世矩改隶王中正,另以王中正措置麟府兵马,兼管鄜延、环庆及泾原三路兵马。这项命令大大提高了王中正的权力,但王还不是主帅。司马光《涑水记闻》记:元丰四年秋,朝廷大举讨夏国,命内臣李宪措置秦凤、熙河,节制环庆、泾原,照应河东、鄜延路军马;昭宣使、眉州防御使王中正措置河东路,节制鄜延,照应环庆等路军马。他的说法似乎是说李宪的权力等同主帅,而王中正就等同副帅。另《东都事略·李宪传》也记:神宗问罪西夏,命五路出师,宪领熙河兼秦凤,建大将旗鼓,节制诸军。然《长编》、《宋会要辑稿》及《宋史》等书均没有记载李宪有节制五路的权力,反而王中正有节制四路兵马(熙河路除外)的权力。如上所言,李宪一军只是偏师,神宗并没有以他为主帅的打算。司马光及王称所说似不确。……

五路之中,以李宪熙河路之师最早出动,神宗对他这一路的进军情况甚表关注,八月丙辰(初二),他下诏质问已令李宪约好董毡在八月中出兵,为何李宪至今未奏上措置进兵次第?他严令若小有稽缓致误师期,必正军法,并诏下李的副手同经制通直郎马申等。神宗稍后又接到秦凤路经略使曾孝宽的奏报,曾对先前要秦凤路抽拔四将兵给李宪,大有保留。他说秦凤只有五将,一将已差往戍守甘谷城(今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南襄南镇,又名马家店),若其余四将调归李宪熙河,同是极边的秦州及诸城堡寨就无兵防卫。神宗不满,命曾等具析事实以闻。大概李宪以秦凤军未至,所以他未贸然出兵。他收到神宗严旨后,马上覆奏其军事布置。辛酉(初七),神宗给李宪手诏,满意他的报告。对他以屯结的汉蕃军马分置将佐,部分阵队,并审定出兵方向,和他计度夏军所屯重兵之所,以及他所论诸道进兵首尾之势,大为称许。

神宗进一步表明战场的事,朝廷既授权将帅,他们就要趋利避害。帝主既难以居中预度,就要李宪临敌自行决定。神宗认为上策是:奋张威武,鼓励三军之士,往指枭巢,与诸将合力,俘执丑类,然后巡视右郡,居要害者,城而守之,是为上策也。神宗再告诫他若未能讨平大敌,而看不到有辟地守御之的方法,若谋算在西夏境内筑城,就必会自贻患悔,切宜审慎。神宗又令他提出其他制敌方略,或攻或守,都可以一试,并重申秦凤军已有命令归他指挥,可以便宜施行,而军中所需,已命有司一一供应。乙丑(十一),神宗再批示,早已命秦凤一路兵给李宪节制,忧虑秦凤路犹留军不发而误熙河军出师之期。神宗再下诏李宪的都大经制司,重申朝廷属任之意,许其节制处分。神宗批示,熙河路既部署好兵马,必须应董毡所约期出兵。至于蕃中出兵与否无可为据,宜令经略司选使臣一二人入蕃军照验,仍约阿里骨派首领一二人与宋军同出,就不分彼此,不误大事。丙寅(十二),神宗再诏诸路进讨行营的汉蕃兵,只要能出力破敌,就不要令他们费私财。神宗指明由李宪、王中正和高遵裕照管此事,要他们体量行动大小和进兵远近,量给所费令其足用。总之,神宗为打胜仗就不吝赏赐。为配合李宪出兵,宋廷在八月癸酉(十九),诏其部属马申及胡宗哲兼权管勾熙河、秦凤路转运判官公事,令其行移文字,并以熙河、秦凤路转运司为名。神宗对李宪的出师可说是极大的支持及信任。

由种谔指挥的宋军在八月壬戌(初八),已从鄜延一路发动攻击,种谔派诸将出夏界,遇夏军而破之,斩首千级,初战得胜。李宪的大军随后亦出境攻夏。关于李宪的行军路线及进攻方向,陈守忠指出熙河经制司的帅府设在熙州,李宪若兵渡黄河,越过祁连山之险(乌鞘岭、古浪峡),以攻打凉州,或青唐董毡所辖地盘(今青海湟水流域),出大斗拔谷(今扁都口)以取甘州。这样越国袭远,首先是地形复杂,然后是无法解决的后勤供应问题。以李宪五万之师去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宪还是选择了东上会师的战略。当然东上会师要深入夏境作战。陈氏指出早在庆历三年(1043)元昊袭取甘州和凉州时,即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亦作马啣山),以兰州、龛谷(亦称康谷,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为据点。王韶在熙宁四、五年开拓熙河,虽从渭水上游推进至洮水流域,但未能越过马衔山。而宋夏之间形成隔马衔山而对峙的局面。陈氏分析,李宪要越过马衔山向西夏发动进攻,选择好的进军路线是关系成败的第一着。假如按神宗前诏所示相度置船筏于洮水上流进军,由洮水入黄河,那要经过现在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以达兰州,但河道狭窄,水势湍急,不能行船,只能通木排和牛皮筏。陈氏指出运兵打仗岂有用木排和皮筏的道理,那会被敌人在峡中歼灭的。此路不通,李宪只能选择越过马衔山口,由陆路进军的路线。

李宪知兵,自然选择相对安全的陆路路线。据陈氏所考,由临洮越马衔山至兰州和榆中,当时的主要道路有三条:一是由临洮城向北经中孚,过七道岭(其上有摩云关)经西果园沟谷达兰州(由七道岭经阿干镇、东果园沟谷亦通),即现在的公路线,此为西道,但宋时七道岭仍是大森林,山大沟深,容易被敌据险设伏,掉入口袋阵。二是由临洮城向北至今的康家崖,折而向东入改河河谷,再穿越马衔山口直下榆中城,此为中道,最为捷轻,但亦最险,因要从马衔山主峰右侧穿过山口,再穿越其支脉兴隆山山口达榆中。三是由临洮北三十里墩向东入大柳林沟沟谷,迂回经站滩、云谷,达榆中新营镇至龛谷寨(今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此为南道,虽然迂回,但所经已是马衔山余脉,车马大道多半从山梁经过,虽有山口但不甚险。李宪正是选择此一南道。据陈氏所言,《长编》及《宋史》所记李宪行军路线虽简略,但据李宪首战克西市新城(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三角城),然后驻兵汝(女)遮谷,与他们实地调查情况对证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张多勇则认为李宪夺取兰州,翻越马啣山(马衔山),必须经过凡川会(今兰州榆中县所在的苑川),但史书未记载李宪在凡川会有战事。

李宪总领的七军在八月丁丑(廿三)进至西市新城,遇敌约二万余骑,宋军掩击败之,擒首领三人,杀获首领二十余人,斩首二千余级,夺马五百余匹,初战获胜。神宗因尚未收到捷报,在庚辰(廿六)还下诏,指示李宪等本来约好在八月辛未(十七)与董毡人马攻讨夏军,现时因鄜延路会师之期尚在九月下旬之初,故命李宪等若出界遇到敌军并将之击败,就引兵深入。若遭到阻遏,不能长驱而进,就选择可方便控制的地方,并当馈运之所在权立营寨,以待诸路会师之期以首尾相应。神宗又发一诏给李宪,说今次兴兵,对付的并非普通敌人。进图西夏百年之国,绝非细事,若不能上下毕力,将士协力,何能共济?神宗表示要不惜爵赏,激励三军士气,使之冒锋摧敌。倘能初战取胜,则其他就可迎刃而解。他再嘱李宪不要吝啬金帛,旌拊战士。只要能激发众心,皆可令李便宜从事。神宗对李宪期许甚大,李宪也没有让神宗失望,在神宗发出诏书的同日,已进兵女遮谷,与夏军相遇并破之,斩获甚众。神宗大概没有想到,李宪行军迅速,击败敌军,夺取要地,做得比预期的还要好。……

图片

宋神宗赵顼

李宪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就是约好董毡一同进兵,九月甲申(初一),他上奏神宗,称已派使臣史诚赍书与鬼章约会兵的地方,但他仍在观察蕃兵的动向。乙酉(初二),李宪所辖的熙河路经略司再报告董毡派首领李叱纳钦(?—1084后)等入贡,称董毡已遣首领洛施军笃乔阿公及亲兵首领抹征尊等,于七月辛丑(十六)已部三万余人赴党龙耳江、篯南及陇朱、珂诺等处进击西夏。然不待董毡兵马出动,李宪大军已在九月初二攻入兰州。神宗因未收到捷报,为怕夏军并力阻挡李宪军,还命令王中正及高遵裕移节制的兵马上近边下寨,以牵制夏军。另又将入西蕃抚谕的洛苑使苗履及左侍禁、李宪弟李宇各迁一官。戊子(初五),李宪攻取兰州后,再乘胜追击,命兰州新归顺首领巴令渴等三族,领所部兵攻克夏撒逋宗城,斩获三十余级,夺其渡船,敌军入河死者四五百人,获老小二百余口,牛马孳畜二千余。是日,神宗收到先前李宪收复西市新城的捷报。神宗大喜,就赐诏嘉许李宪,说当初宋军尚未出境时,朝廷内外莫不以夏羌锋锐为忧,生怕宋军难于轻易取胜。李宪现在出师首遇坚城,就能一鼓破之,可见将帅有略。他嘱李宪以汉蕃士卒勇于赴敌,所宜加劳,更要再激励兵众,以防止敌军闻此沮败而并力来拒宋军。庚寅(初七),神宗再以李宪军深入夏境,怕后继无援,就命留守熙州的胡宗哲于见在熙河路未出界的将兵,调发两将由乾州路入为后援。李宪是神宗亲点的心腹内臣,他一路的成败关乎神宗的面子,是故神宗对李军的行动至为关切。他对李宪初战得胜,自然喜不自胜。

李宪在乙未(十二)及丙申(十三)再奏上在女遮谷及兰州两役的详细捷报。他报告宋军在八月庚辰(廿六)驻兵女遮谷,副将苗授率汉蕃军袭击夏军在西市新城溃败的余党于山谷间,斩百级,获马牛孳畜甚众,又降蕃部龛波给家等二十二族首领,共千九百余户,他们已剪发及刺手。李宪给他们归顺旗及锦袍及银带赐物。李宪又奏称大军过龛谷川,那是夏主秉常御庄之地,极有窖藏,而有敌垒一所,城甚完坚,却无人戍守,惟有弓箭及铁杵甚多。他已派每一军副将分兵打开窖藏的谷物及防城弓箭之类。神宗才在一天前以疾不御殿,收到这番捷报,人逢喜事,当日他便重御垂拱殿。第二天,他再收到李宪收复兰州的详细捷报。李宪奏称宋军在九月乙酉(初二)收复兰州,并报告兰州古城东西约六百余步,南北约三百余步。宋军自西市新城约百五十余里行军至金城,有天涧五六重,仅通一人一马。自夏军败走后,所至的部族皆降附。李宪以招纳的降羌已多,若不筑城兰州,就无以固降羌之心。为了筑兰州城及通过堡,已派前军副将苗履、中军副将王文郁都大管勾修筑,而由前军将李浩专责提举。李宪再奏请神宗,将兰州建为熙河路的帅府,以镇洮军(即熙州)为列郡,并推荐由李浩出任熙河兰会路安抚副使兼知兰州,而以王文郁、苗履为本路钤辖,并请恢复赵济的职务,命他兼熙河及秦凤两路财利事,负责军需。

神宗对李宪的建议全部接纳,并令李宪据军前的情况事处理兰州之问题,暂时粗修之为宋军驻兵之所,不过就不要过度花费,等到宋军抚定黄河以南诸郡再措置。据曾瑞龙所考,本来李宪初时修筑兰州的规划宏大,可是王安石弟王安礼(1034—1095)认为宜筑之费,使城小而坚,则易为守。神宗同意,又从李宪之请,将赵济复为通直郎权管勾熙河路转运司,李浩、王文郁及苗履权领所请之职任,当李宪行营东上之日,就留守兰州以固根本。至于李浩需要办事的人,就命他在军前权选委勾当。

李宪取兰州,并布置长久治理之格局,特别是将熙河路扩大为熙河兰会路,而以兰州为帅府的建议,是北宋中期拓边西北其中最重要的一事,也是神宗这次不惜一切出师讨西夏,后来惟一的收获。曾瑞龙指出,李宪进入兰州之后即修筑城墙,不但具有抵御外敌的军事意义,还具有心理保障的作用,对归附的少数民族极具意义。李宪为何要以兰州为帅府?曾氏认为先前以熙州为帅府,其控制洮水上下游及秦州往河州大路所构成的一个十字路口,进可攻,退可守。以兰州为帅府之后,宋军就进一步控制黄河上游,为全面往西北拓殖打下基础。当然,帅府放在前线,摆出全面进攻的姿态,也要考虑战斗风险。论甚是,也可看到李宪甚有战略眼光。

神宗当初命李宪从熙河以偏师出兵,并没有明确指示要李取兰州。李宪行军迅速而袭取兰州,建为帅府。神宗自然十分满意。李宪在戊戌(十五)再上言,解释他为何不待宋廷之命而取兰州,他说奉命为致敌之计,攻取兰州,内所以自固,外不妨致敌,兼且已精选汉蕃劲兵五七千骑,谋直取敌巢,因恐错过时机才如此行事。神宗自然不会怪罪他,而诏谕今时宋军既已城亭鄣,外絷其手足,又为战栰,内冲夏人腹心,称许他于谋攻之术尽于此,希望他能再做得更好。……

据《长编》所记,知枢密院事孙固在神宗表示后悔没听他的话出兵时,就乘机对神宗说,兵法期而后至者斩,当初议五路合攻,会于灵州。现只有李宪军没有赴灵州,他却自行开拓兰州和会州,想以此弭责,实在不可赦,请神宗诛之。李宪进军兰州,并作为总后备军接应攻灵州的宋军,是神宗所批准的,神宗以李宪有功无过,当然不会听孙固的话去处分李宪,只令人诘问李宪擅自还师之由。神宗对李宪信任不替,也许他后悔当日没有坚持以李宪总领全军。事实上五路大军只有李宪一路取胜而收复失地,后来并全师而还。据赵涤贤的考证,五路伐夏的宋军死者总数在八万左右,但赵氏指出:李宪军不但充分地利用了西夏的御庄大量窖谷,所向无敌,节节胜利[在因粮于敌和战功赫赫方面极似刘(昌祚)军],而且似始终没有遭受意外灾难,它具备的有利条件比刘军多一个。因此,其死者人数少于(种)谔军,就更明显了。赵氏的论证道出李宪一军战功优于诸军的事实。然而孙固这番偏颇不公之论,后来却成为元祐时期宋廷文臣清算李宪的理据。

【本文选摘自《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作者: 何冠环,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出品方: 华章同人 2023-11 点击下图购买

图片

宋史名家何冠环重磅新作

权宦童贯之师,神宗朝宋夏战争的核心人物

探究李宪从“名将”到“四凶”背后的和战之争

全面考述武宦李宪事迹,再现北宋中后期党争、变法、拓边交织的复杂政局

包伟民、程民生、游彪等宋史学者联袂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