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婴关系是个体未来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人生第一课2

 云梦雪扬 2024-04-03 发布于上海

婴儿的人际交往始于母婴之间的互动,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发展中进化出了社交的天性,我们天生就是爱社交的社会动物,被深层次的依恋、归属动机驱使着的我们喜欢与亲朋好友待在一起,要和他人进行联结;但是作为人类个体的婴儿是如何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感知社会的呢?

图片

1.母亲与婴儿的关系;1)母婴关系是一种包含遗传和心理的关系;母亲与婴儿的关系既是遗传意义上的母子关系十月怀胎,又是心理情感意义上的关系婴儿出生后对母亲的依恋,还是养护人意义上的关系照料与教养,在此基础上母亲与婴儿发展并形成安全、有爱、健康的母婴关系。母婴关系本质上是互相适应的关系,母亲适应婴儿,婴儿适应母亲。

2)母亲的养育行为即是社交行为;婴儿对人类世界的最初了解,实际上是通过母亲的面部、声音、身体和手的接触开始的,母亲的这些行为为婴儿正在产生的经历提供了人际互动以及建立交往关系的条件。母亲的触摸、说话、喂奶、抱持、微笑等行为作为感知材料刺激着婴儿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婴儿在感知觉这些外界刺激的过程中开始构建自己关于人类事情的知识和阅历;母亲的存在,母亲的脸、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凝视、母亲的移动,这些人类行为都给婴儿构建心理图式和发展社会行为创造了条件。所以我们说母亲的照料既是养育婴儿的行为,也是与婴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3)母婴关系是婴儿人际交往的雏形;母亲在婴儿面前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为了满足婴儿身心发育需要的养育行为,即母性行为,它是由婴儿诱发的;在母婴互动中,母亲既完成养育婴儿的任务,又与婴儿发生相互适应的母婴互动活动,婴儿在与母亲的人际互动过程中学习人际沟通,形成客体概念,发生自我意识,积累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沟通模式,为婴儿心理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母亲的养育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母亲与婴儿之间的社会互动,在整个婴儿期(0岁至3岁)婴儿的成长都是围绕如何构建健康良好的母婴关系而展开,特别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婴儿逐渐学习如何与母亲互动、与母亲游戏、与母亲交流,形成婴儿今后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4)婴幼儿期是儿童安全健康人际关系建立的最佳时期;英国发展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母婴关系建立的最佳时期是在0岁至3岁之间,特别是0岁到1.5岁期间。这个期间是我们民间社会所说的孩子认人的关键期,意思是说,在这个阶段,母亲与婴儿之间通过喂奶、凝视、触摸、抱持、声音、游戏等人际互动方式建立母婴关系,婴儿形成对母亲形象的记忆,记住母亲凝视、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声音的特点,在婴儿的内部世界构建出一个母亲的心理图像,形成对母亲情感的依恋,母亲成为婴儿情感依附的安全基地,在婴儿高兴或不高兴时,都可以向母亲发泄,母亲成为婴儿情绪发泄的接纳者。母婴关系,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第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都需要的情感关系,同时又是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沟通时基本的人际沟通模式。

讲到母婴关系,情感依恋这个问题就绕不过去,我简要给各位家长介绍一下母子依恋与依恋类型。

图片

2.母子依恋与依恋类型;1)什么是依恋?依恋是人类婴儿与主要养护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表现。依恋是婴儿与特定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结,依恋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照料者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2依恋的心理含义:它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情的联结,心理、情感的依赖,情感、思想的交往,身体、心理的安全感。有家长给我说:“左老师,孩子,怎么和我们不亲近?”我就问这位家长,在孩子03岁期间,孩子是谁一直照料的?这位家长告诉我,是由她的婆婆照料的。这就对了,实际上婆婆是孩子的母亲。好了这里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隔代教养的利与弊?各位家长怎么看待隔代教养?3依恋与母婴关系的重要意义;安全感的建立、信任的获得、情感依附、爱的链接、自我意识的形成人格特征)、父母印象形成等。4)依恋类型;根据婴儿与照料者(母亲、或者替代母亲)的依恋程度,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母亲是安全基地,是情感依托,是温暖的港湾。矛盾型依恋:此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反应激烈,情感痛苦;母亲回来后既想亲近,又反抗母亲的安慰。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都无所谓,婴儿与母亲之间没有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5依恋类型与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过程中发生、形成的。母亲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具有一定的影响,即依恋类型会成为那种模式;科学健康的教养可以促进婴儿积极健康依恋类型的发展。母亲的说、笑、触摸、适时满足需要、陪伴、抱持、共同活动、游戏等都可以促进婴儿健康依恋类型的形成。

图片

3.气质与依恋类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俗语说明什么?这是在说人的脾气,即气质。例如,你的孩子害羞吗?你的孩子爱哭吗?1)什么是气质:气质在心理学中是指人的生物遗传特性,以及行为倾向;即个体在情绪和行为中表现出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心理行为方面的稳定性特点。例如有些孩子喜欢活动,有些孩子喜欢安静;有些孩子喜欢交往,有些孩子不喜欢交往。2)气质类型

根据个体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不同特征,以及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个体的气质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社交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情绪型。3)家长从哪些方面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①情绪性,即情绪反应的强度;②活动性,是高活动还是低活动;③交际性,主动交往还是被动交往;父母可以以上这三个父母来观察、了解自家孩子的气质类型。但是,所谓气质类型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性气质,例如某某人的主导性气质是胆汁质,但是他有时也会表现出抑郁质的气质类型的特点。4)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是我们从父母哪里遗传获得的,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的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例如胆汁质,精力旺盛,热情、豪爽,喜欢交往,做事效率高;但缺乏耐心、情绪波动大、爱冲动、脾气暴躁等;粘液质,做事有条不紊,认真仔细,情绪平和;但缺乏激情、凡事都不温不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