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仿写小诗,徜徉在诗意里

 程小鱼719 2024-04-03 发布于浙江

秋天到了
到处是黄的……

落叶是深黄的,
菊花是嫩黄的,
稻穗是金黄的,
阳光是淡黄的。

刮的风是黄的,
走的路是黄的,
人的眼是黄的,
天空也是黄的。

所有的黄集中起来,
抱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偷偷地飘动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是秋姑娘在吹口哨,
所有的黄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舞动在一起……


雨后天晴

雨停了,天晴了,
到山间去走走吧。

高耸入云的大树,
炫耀着自己的新芽。

打探世界的竹笋,
把竹林布得密密麻麻。

洗净了尘垢的小草,
向着阳光慢慢长大。


春天是一支笔

春天是一支笔,
它喜欢在大地上画画。

画出了万条垂下绿丝绦,
画出了蒌蒿满地芦芽短,
画出了人面桃花相映红,
也画出了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天是一支笔,
画出了色彩,
画出了生机,
也画出了温暖。


这是小嘟在正在学习的诗歌单元里写的诗,先交代一下创作背景。
《黄》和《春天是一支笔》是小嘟为了小组诗册而写的,《黄》是仿写艾青的《绿》,《春天是一支笔》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的。《雨过天晴》是语文配套练习上的一道题,参照诗是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

这三首小诗,虽然基本是模仿加引用,可我们依然有种小惊喜的感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爹妈对自己的孩子都自带滤镜, 我和嘟爸细细品了好几遍。

他写“阳光是淡黄的”,挺好,等到落叶满地的深秋,阳光确实已不太给力。
他写“人的眼是黄的”,挺有想法,这是秋天的颜色,映入眼帘,眼可不就是黄色了吗?
他写“秋姑娘在吹口哨”,这里带点俏皮,秋天又灵动了。
他写“打探世界的竹笋”,新笋的冒出地面,说成打探世界,甚好。
他写炫耀新芽的大树,洗净尘垢的小草,卖弄了小聪明——戴望舒说的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他用一支笔,把几句写春天的古诗串在了一起,画面感十足不说,结构上竟也不违和。

其他也看不出什么亮点了,就如此而已。孩子的一点点小动作,我们不自觉地放大了。理解万岁。

另外就是他这么一写,还颇有种“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完美结合的既视感。是仿写,但他读过的书和他走过的路,都在里面。我们能感受得到,他不是随口胡诌。

我们读经典的古诗词,也读经典的现代诗词。这些经典,不管是遣词造句还是文学意境均是堪称完美的。只是有点费爹妈,起初他主动读的意愿并不那么强烈。

都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我们也读了很多孩子写的诗,比如《大山里的小诗人》。这些从孩子视角写的诗,也是我们亲子共读群坚持下来的一项共读内容。相比大家的作品,自然少了经典的功力,但是字里行间的童趣与孩童般的天马行空却是经典不能比的。

输入了,遇到要输出了也就没那么无措了。
可怎么输出也是一个问题,用得不好便只是仿形,而仿不到意。

这时候需要的是“行”,行动,走到大自然里,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去闻一闻,去摸一摸。不但能理解原书里的意境,而且自己用起来的时候也能有的放矢。

“读”是需要日积月累,“行”这个事也是日久见效果的。不能说为了写一篇文章写一首诗才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而是平常就要走一走看一看。要知道是因为走一走了、看一看了,才能写出一篇文章一首小诗。

淡黄的太阳他看到过,冒出泥土的笋芽他摸过,桃红柳绿他看到过,四季的样子已然刻画在他的脑子里,仿写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我夸赞他仿写得不错,是不错在遣词造句上的活学活用,仿了形,也有那么一点点神与韵。

不过如若换个直白的说法,那就是他在文字上耍了点小聪明。这离创作还差的太远。

所以小嘟这一闪的灵光,并不代表着他在写诗方面有天赋或潜力,我们这点很清楚,没有用放大镜去看。

恰巧我们经常读读小诗歌,又恰巧他在这个语文周期学的是现代诗,在老师的引导下,浸润在经典小诗的世界里。环境的催化,加上作业的动力,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文字组合的乐趣。自己的见闻,用学过的文字表达出来,便有了好看的样子。

所以,这只是一段插曲,插曲能不能变成主题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存在过,我又记录了下来。

在记录时,我对文字的使用也是一再地修改,不想造成错觉与比较。孩子一点点的好与成长,在外人眼里也许不算什么,又或者在外人眼里他很优秀。
不过,看官们,记住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怎么样我们父母最清楚,他们现在都还没有任何标签,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去慢慢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