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攻守道:战略支援飞机攻防战

 xiaopanglang 2024-04-04 发布于山东

据乌克兰空军通报在2024年1月14日晚的防空作战中,乌军在亚速海上空击落俄罗斯空天军的两架战略支援飞机,其中一架是伊尔-22M指挥/通信机,一架是A-50U预警机。次日,有俄空天军机务人员,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伊尔-22M遭重创后紧急迫降在阿纳帕空军机场的照片,部分证实了乌军战果。尽管关于此次作战的诸多细节仍未公布,但由此引发的围绕战略支援飞机攻防的讨论却吸引了众多军迷的关注。

上图为A-50U预警机,下图为伊尔-22M指挥/通信机

防御严密的关键目标

作为现代空中战役体系的重要节点,战略支援飞机承担着空中态势感知、空中作战指挥、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等任务,是不折不扣的空战“力量倍增器”。

以俄空天军此次遭袭的A-50U预警机和伊尔-22M指挥/通信机为例,前者作为俄军唯一一款具备较强实战能力的空中预警平台,配有“熊蜂-M”预警雷达,其对高空大型轰炸机目标的探测范围可达600千米以上,而对低空典型战斗机类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300千米。从指挥功能上看,A-50U据称可同时对150余批次的目标进行跟踪,并为15批次的战斗机提供截击引导。此外,还有消息称,A-50U拥有类似“A射B导”的功能,可引导俄军S-400防空系统使用新锐的40N6型远程防空导弹,攻击地平线以下目标。对俄军而言,要想时刻掌握扎波罗热南部空域情况,仅靠陆基雷达无法实现(注:由于地球曲率因素,陆基雷达存在低空探测盲区),必须有预警机的协助。特别是在探测低空目标方面,预警机优势明显。2023年下半年以来,大批乌军战机在扎波罗热南部进行低空突防时,被俄军防空导弹击落。此间,A-50U发挥了重要作用。

S-400防空系统射程提升较大

相比A-50U,伊尔-22M虽名不见经传,但该型机密级极高。据有限的资料显示,伊尔-22M装备有一套通信中继转发设备,可保障不同机种、不同兵种、不同军种间通信,该机还配有电子侦察和电子支援模块,可兼顾实施信号/通信情报侦察使命等。

当然,此类高价值战略支援机型,在战时必然有严密的作战体系支撑和充足的兵力掩护。以俄军此次遭袭的A-50U和伊尔-22M 为例,俄军为保护二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其一,尽量将此类机型部署在己方空中战役地幅的纵深地带,据事发前当地无线电爱好者、航空爱好者捕捉到的二次雷达信号显示,俄军的这两架飞机正飞行在扎波罗热南部亚速海沿岸,在别尔江斯克到马里乌波尔之间,此区域距乌军控制的库班城约121千米,距乌军控制的古利艾伯勒城约100千米,处于空中战役的深远区域。部署区域位于纵深地带,既可提高对手的突防难度,还能尽量远离对手的地空导弹火力杀伤区。从俄军部署A-50U和伊尔-22M的阵位看,已远离乌军S-300PS/PT 或“山毛榉-M1”防空系统的火力杀伤区。

其二,是为相关战略机型配备了足够的护航力量。据当地无线电爱好者收听到的信息披露,俄军预警机、指挥/通信飞机在空中执行任务时,同一空域还部署有俄军苏-30SM战斗机,在伊尔-22M遭攻击后,也是苏-30SM飞行员首先向地面报告了相关情况,不排除这两架苏-30SM,事实上承担着掩护俄军预警机的战术任务。除派出战斗机掩护外,在克里米亚地区、扎波罗热南部地区,俄军还部署有多个装备 S-300PM2、S-400和“山毛榉-M2”防空系统的防空营,配备了多型号的战区预警雷达,进行了防空导弹火力杀伤区划设和对空态势感知网络建设。以上兵力与战斗机互相配合,组成空地一体掩护战术群,可为空中战略支援飞机提供空地火力联合掩护。

苏-30SM战斗机,俄军战略支援飞机的带刀护卫

简言之,在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行动时,除掩护任务的制空战斗机和提供防空火力掩护的防空导弹部队外,空中战役集团还会在前方配置主攻机群、制空战斗机群、空中保障机群等专职的战术群,形成高度融合的空中战役配系,阻滞对手空中力量实施突防或防空导弹开火。不过,A-50U和伊尔-22M遇袭时,俄军并未采取上述部署。

新变化引发新威胁

从此次伊尔-22M 受重创、A-50U 疑似被击落的战例看,俄军在此类战略支援飞机的运用上存在一定问题。据事发后披露的信息分析,此次遭袭前,俄军预警机、指挥/通信飞机等机种在亚速海上空长期活动,执勤时间可以预测,执勤航线比较固定。这意味着乌军可通过长期跟踪侦察,查明俄军战略支援飞机在亚速海、扎波罗热南部沿岸上空的活动情况,以及俄军此类机型的雷达波段和态势感知盲区等,从而制定出应对方案。而俄军在“底牌”被对方摸透的情况下,其实已丧失先机。

隐身战斗机对战略支援飞机威胁巨大,图为F22战斗机

此外,在对预警机、指挥/通信飞机的掩护上,俄军也有疏漏。比如,亚速海沿岸、别尔江斯克等地虽位于100多千米的战役纵深,乌军的S-300PS/PT防空系统鞭长莫及,但对于北约提供的“爱国者”-2GEM+防空系统而言,却处于其配套防空导弹射程范围内。显然,俄军对此估计不足。在空中掩护方面,俄军只例行出动了苏-30SM,若出现乌军苏-27战机高速掠袭的情况,那么苏-30SM应对绰绰有余,但乌军若采用防空导弹伏击战术,如俄军预警机进入“爱国者”-2 GEM+火力范围后,AN/MPO-53/65雷达突然开机锁定,引导防空导弹攻击,苏-30SM没有任何反制手段。对此,一般要在空中部署防空压制战机小队,如携带有“希比内-M”电子战吊舱和Kh-31PM反辐射导弹的苏-35S战斗机。一旦发现任务区域内出现猝发防空导弹火控雷达,应立刻发射反辐射导弹迫使该雷达关机,同时预警机后撤避险。很明显,在乌军实施偷袭时,俄军没有此类掩护手段。

由此次事件可见,以往将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配置在二线空中战役地域,使用战斗机直接掩护,靠较绵密的空中战役布势保护等掩护手段,目前已不再保险。毕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S-300PM和“爱国者”-2为代表的远程防空系统,其配套导弹射程仅100千米出头(注:远程防空系统需要部署在己方纵深内,实际只能打击对方纵深几十千米范围内的目标),预警机配置在己方纵深100余千米的空域内,处于对方防空导弹射程范围外,能确保自身不受防空导弹威胁,但时至今日,防空导弹射程已大幅扩展。以俄军装备的远程地空导弹为例,S-300V4防空系统配备的9M82MD 防空导弹或S-400防空系统配备的40N6防空导弹,均具备400千米以上的理论射程,机动性较弱且雷达信号强度较大的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是此类大型防空导弹的最佳打击目标。这种情况下,即便战略支援飞机部署在距前沿300余千米的纵深,也有可能遭敌方远程防空导弹打击。

“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

目前,俄罗斯、美国等国都在研发和装备远程、超远程空对空导弹。据英媒报道,俄空天军曾使用R-37M远程空对空导弹,创造过在200千米外击落乌军战斗机的世界纪录。美军正在研发的AIM-260空对空导弹,计划将最大射程提至300千米以上,而美海军还在试验使用F/A-18E/F舰载机携带“标准”-6舰空导弹,以实施远程空对空拦射任务。此类先进空对空导弹的存在,加上目前四代机、五代机普遍具备的“A射B导”能力,可让制空战斗机具备对预警机等机型的“防区外攻击能力”(注:无须穿过对手的空中拦截线,便可直接攻击位于后方核心位置的预警机)。

随着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出现,令预警机面临的威胁成倍提高。预警机雷达的探测距离虽远,但在面对隐身战斗机时,其探测距离会被成倍压缩。隐身战机若携带有远程、超远程空对空导弹,那就有可能在预警机探测范围外从容发射导弹。第五代隐身战机在空中战役中“一根针破一张网”的能力,已成为预警机面临的最大威胁。在北约组织的多场空军战役演习中,这一趋势已充分展现。

防御手段应与时俱进

从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的防御手段看, 基本还停留在“三板斧”状态:第一,尽量远离一线交战空域;第二,配备足够的护航飞机和组建较为完整的空中战役体系;第三,为预警机配备诸如雷达告警器、导弹逼近告警器、箔条/红外干扰弹、电子对抗吊舱等一些软对抗设备等。

如前文分析的那样,这“三板斧”现在都已显过时。比如,在当下远程防空导弹射程已达400千米的情况下,预警机要后撤到多远的空域才能确保安全?预警机若后撤太远,是否还能执行对敌方空域的监视任务?何况,未来必然还会出现射程更远的防空导弹,这将进一步压缩预警机的安全空域范围,让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任务效能继续下降。配备足够的护航战斗机这一防御手段,也越来越难以实现,在第五代隐身战机装备范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要确保形成较为绵密、互相衔接的空中拦截线,防御方的空中兵力密度会大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若不配备足够的兵力,又会给对手五代机“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机会。至于机载电子战吊舱、导弹逼近告警器及箔条干扰弹等防御措施随着空对空/地空导弹的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及红外焦平面成像导引头的出现对抗效率已大幅降低,很难确保战略支援飞机的安全。

苏30发射的R-37M远程空对空导弹,该弹创造了200公里外击落敌机的世界纪录

因此,新的战术威胁和作战形式都要求战略支援飞机发展更为先进的防御手段。从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的性能特点看,确保雷达系统发射功率更大、作用距离更远,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比如,给预警机的有源相控阵警戒雷达使用先进的氮化材料T/R组件,将预警机原本对低空目标的监视距离从300至400千米提至600至800千米,确保预警机在战时可配置在更为深远的纵深区域,脱离对方防空导弹火力杀伤区。预警机部署到深远的纵深区域后,对手的隐身战斗机要实施突防也不容易。在预警机雷达设计上,可通过使用高增益天线、扩展雷达带宽等技术手段,降低雷达信号被对手截获的概率从而研发出低可截获概率型警戒雷达(LPI),将此类雷达安装在预警机上,也能降低预警机被敌方定位的概率,确保预警机战场生存力。

从航空兵作战体系角度看,随着第五代隐身战机威胁越来越大,未来的航空兵作战体系应尽量加强对隐身战机的探测能力。为此,除将预警机部署在战役纵深外,在前方空域,还可使用诸如无人机、浮空气球等飞行器拓展探测范围。无人机、浮空气球可安装专为探测隐身战机而设计的长波雷达、被动探测雷达及大孔径长波光电雷达,将空中战役集群对敌方隐身战机的探测范围尽力“外推”这种无人探测设备,即便被敌方战机击落,也不会造成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的损失。

苏–57隐身战斗机已投入俄乌冲突战场

在预警机等战略支援飞机的自身防御能力上,依靠现有的雷达、红外/紫外双波段告警器告警,投放干扰弹等常规对抗手段,显然已无法满足需求。目前,可考虑为此类高价值战略支援飞机配备定向红外干扰设备,以干扰红外制导导弹的导引头,配备拖曳式诱饵设备,以干扰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地对空导弹导引头。从长远看,可为预警机、大型电子战机等机种配备诸如激光武器、小型反导拦截弹等装备,对来袭的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实施直接拦截,从面最大限度保障这类高价值目标的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