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心中之奇与岩上花树

 行者老鱼 2024-04-04 发布于山东

有山,必有奇石。何为奇石,石如人物兽禽,与世界万物有应,则可名为奇。已坍塌的石老人、华严寺上的棋盘石、巨峰北的虔女峰、北九水上的鹰嘴峰、凤凰崮上的企鹅石、白云洞的青龙白虎,皆如此。

一沙一世界,一山一宇宙,自行寻去,原来凡世间可有的,山中皆有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户屋窗牖、桌椅条凳、车船行骑、穿衣戴帽、手机平板、文房四宝、三教九流无不如此。

这些石,原没有什么形态,随天地之变,万物之化,有一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就成了人追逐的热点:各种各样的名字、诗词咏对、拍照打卡,朋友圈走起......

太奇怪了,世间不是有活生生的美女帅锅,耄耋老太,整日在世间劳作,床前饭后,房前屋后;世间不是有实实在在子鼠丑牛,或深藏地下,或躬耕南阳;世间不是有实实在在的高楼天梯,一座座的像初生的森林;世间不是有实实在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空摆桌中.....

世间原本有的,不管尊的贵的靓的丑的贫的贱的,却实在是凡之又凡?怎么到了山里化成了石头,就成了异?可以享受“奇”的待遇?这是什么情况。

也有些石,原也没有什么形态,质地比较密,骨头比较硬,风雨无催其形,雷电不残其体,千百年来还是那个混沌沌的样子,最多养了一洼清水,却成就了那一洼清水,什么天心池、仰天池、瑶池、天波池、小天池等等不一而足。

周至元《崂山志》:“在那罗延窟迤西望海岭之巅。大石广可数亩,中洼成池,池满生蒲,天旱则蒲益茂”。寄居华严寺的仁济和尚有《天波池》诗: “惟此广池临绝顶,是谁赐号曰天波”。

看看,生出天波池的大石,连个名字也配不上,只能是“大石”或“绝顶”,世人的赐号只给“天波”,无余其他。

质地比较松,骨头比较软的岩则被岁月洗去了铅华,身躯由硬变软,慢慢成了厚厚的土,风吹雨淋,日晒月收,土上就生了岩上花树,映山、百合;几束异草,书带、篆叶、骷髅、膜拜

如不其山的书带,“有草丛生如韭,长尺余,坚韧异常,隆冬亦青”,篆叶,其叶面脉络尽成篆文之状。既有异草,则必有异人,于是就有了康成书院郑玄的故事,异草跟生它养它的岩土倒没什么关系了。

故石之奇或不奇,物之异或不异,岂非皆在人心。人曰此石奇,则石即奇,人曰其石异,则石即异,石之奇或不奇,异或不异,皆在人心,与石无关矣。

石既如此,万物何异?故王阳明游南镇时,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既如此,善用心者,则万物皆奇,不善用心者,则万物皆凡。故若世间无奇,那是没有用心,没有用心啊!不信,可以去寻,去觅,去想,穷尽所有的角度,所有的视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总有一天可以发现,原来在这里,原来是这样。

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里想到的,都会有,暂时没有,其实是心里没有啊。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