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是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一切德治。数千年来,在儒家深厚的思想根基与长期的儒教影响下,不断孕育出众多的名流儒商,张颜山就是其中之一。他从经营洋染料发迹,资产一度达到数千万之巨,成为胶东商界大享,染料大王。之所以称张颜山为儒商,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儒家文化的行为准则。儒家的商业道德是把诚、信、义等伦理贯穿于经营之中,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和儒的道德规范。儒商强调的是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其精髓是恪守信用、诚实不欺、以义取财。张颜山在经营中始终把讲信用、求仁义放在首位,这在当时社会上是很有名望的。他常对店员们说:“讲信用能把买卖做活,不讲信用能把买卖做死,信用是买卖人的第一生命,东骗西坑者永远不会发家。” 张颜山在经商过程中,不仅自己坚守仁、义、礼、智、信,在用人方面也非常重于德行。他对所有店员做出了“五不准”的规定:“不准带家眷、不准抽大烟、不准娶小老婆、不准逛妓院、不准留分头。”这些都反映了他做人的原则,也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完全相符合。 张颜山1862年出生于养马岛镇张家庄村,原名张宗桂,号燕山,后改为颜山。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度日如年。父亲张继广不得不携带全家人,逃难来到牟平城郊邵家塂村,以农耕为生。张颜山15岁时到烟台泰生东杂货铺学生意,20岁当上掌柜。1907年,张颜山(45岁)买断杂货铺,在烟台开设“泰生东”染料庄,专营德国人在烟台开办的“德孚洋行”推销的'狮马’牌染料。由于他头脑灵活,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除山东的烟台、青岛、济南外,还在上海、哈尔滨设立分号。在此期间,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染料货源极其短缺,价格大涨,使泰生东的生意又大火了一把。由此张颜山拥有了充分扩大经营范围的资本与势力。他先后办起棉布庄、绸缎庄、钱庄等。同时,又投资多家公司,或是认购其股票,由此生意越做越火,经营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 张颜山以其诚信的经营之道和雄厚的资产势力,嬴得了德孚洋行的充分肯定与信任,并在合作经营中给予了特权。他可以先提货,待染料售完后再付款。当时洋行的规定是,先付款后提货,哪怕是多年与洋行打交道的染料界大享,至少也要先付百分之五十的押金。先提货后付款在当时商界经营中实属首例,也只有张颜山可享受到这一特权。之后,张颜山还成了德方在山东省营销染料的总代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即,德人急于回国,德孚洋行便把烟台、青岛、济南等地所存的四五千吨染料,全部移交给泰生东管理和经营,议定战后德方返华时,付还本息。当时德方回国仓促,所有存货并来不及清点。张颜山就安排人逐箱逐桶一一查清,并登记造册。战后德国人返华时,张颜山照实付款。德方对张颜山的仁义之举大加赞赏,并赠送他一辆“本茨”牌汽车。德人在回国时,还把驻烟台、青岛两地的领事馆交由张颜山管理,并托付代办所有业务。一个中国商人,能得到外国官方的信任,可见张颜山不但在商界有较高的威望,他的信誉甚至影响到了国际政界,大概这就是《周易》上讲的“厚德载物” 吧。 张颜山为人耿直,且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敢为人先。1929年夏天,一德国马戏团在青岛演出时,竟用刀捅死一个买不起票在帐篷外面偷看的年轻人。事件发生后,马戏团若无其事,仍照常演出,观众义愤填膺。心系儒家之邦的张颜山,闻知此事后感到非常气愤,但儒家提倡的是德治。大家都清楚,德治不同于文治、武治和法治。文治对那些蛮横不讲理的马戏团来说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实行武治又波及到儒家的伦理;采用法治的方式去解决,可当时地方政府软弱无能,再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更难讨到一个公正的说法。这无疑给张颜山出了一道难题。几经斟酌后,他一气之下包下了青岛所有的戏院、电影院,免费让市民们观看。顿时马戏团卖不出票,日子过不下去了。查知原委后,马戏团团长不得不亲自登门向张颜山赔礼道歉,并答应拿出500元抚恤死者家属。张颜山狠狠地教训了这个团长一顿,又拿出一些盘缠给他,让他马上离开青岛,远离中国。张颜山虽说征服了马戏团,为中国百姓出了口气,他却认为此举实为“下策”,但正是这一下策折射出了他骨子里的正义之气。 张颜山虽为巨商,身份显赫,但他做事讲礼道,求仁义,且平易近人。他看不惯“无礼”之人,也常对那些不仁不义者进行教训。1932年,济南商会请客,受邀者均是商界代表和各大银行行长。他们个个西装革履,手拿雪茄,盛气凌人。特别是交通银行行长在言谈中傲慢无礼,自恃清高。见到张颜山粗衣布履,手拿旱烟袋,便认为是“乡巴佬”,不理不睬,还常露出鄙夷之色。当时张颜山虽心存不满,却不动声色。事后他分别从各大银行里提款,再陆续存到交通银行里,三个月之后,存款达到千万之多。这时,张颜山突然来到银行要提出全部存款,交通银行倾其所有也无力支付。张颜山稳稳坐在大堂前,虽然不动干戈,却不依不饶,非要提取全款不可,弄得银行上下、里外都很尴尬。银行得知真相后,行长心存愧疚,便亲自出台赔礼道歉,低三下四地向张颜山说好话,那样子很是狼狈。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啥意思呢?就是每个人对某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所谓“道”。但这些道都很普通,你能想得到,他也能想得到。而非常道指的是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其方法别具一格,且实施起来效果很好。张颜山以此举来整治银行行长,使他威风扫地,也称得上“非常道”了。 张颜山始终保持着农民朴实、仁义的本色,他热心公益,乐善好施。1917年春天,张颜山在家乡邵家塂村西建旅店4栋,共计16间,为过往的行人提供食宿,若遇贫苦者则分文不收,甚至还有赠予。1919年大旱,庄稼欠收,张颜山便令人开仓赈灾,全村600余人,每人发给粮食30斤。同时,又在村西扩建客房16间,每天早晩各赈粥一次,供过往行人吃住。1930年,他捐款15000元,将烟台东口子(现金沟塞上坡处) 一段土路修成石条大道,方便了来往行人。1928年,他在本村办义学,建校舍20余间,吸收本村儿童入学,并包下学生的学费、饭费、书本费、服装费和教师的工资及一切办公费用。1931年,捐款14000元,在牟平城东弥勒寺附近原牟平师范旧址上,扩建校舍154间,使牟平学子得以就读。张颜山热爱教育,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在他一生捐赠中,对学校的捐款占有很大比例。他还多次向烟台、青岛、济南、上海等地的红卍会等慈善机构捐款,累计达十几万元。 20世纪30年代初,张颜山在家乡大量招收木匠、瓦匠和小工,大兴土木,在邵家塂建设住宅。建宅期间,他反复叮嘱工匠,做工要慢要细,不可求进度。在牟平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张颜山盖房——越慢越好。” 这句歇后语实属对张颜山的偏见与误解,践踏了他的良苦用心。因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他有意拖延工期,实际是化施舍为尊重,变相救济民众,足见张颜山的仁慈胸怀和仗义疏财的品性道德。张颜山在晚年还留有一纸“除留公产证书,” 规定家祠、茔田、祭田、花园、学校、避难所6处地房为公产,供其全村人所用,并制定了轮流管理制度,以期公益久远。 1932年“一、二八” 事变后,因战火焚烧,日本侵略者的敲诈勒索,再加上用人不当,他在上海的生意受到重大损失,使张颜山的事业大伤元气。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染料货源断绝,张氏实业开始走向衰败。1941年,张颜山在上海去世。 张颜山旧宅现存上下两个大院,共有房屋110间,占地3280平方米。上院为二进式四合院,下院为三进式四合院。该建筑包涵中西风格,融汇南北精华,气势宏伟,做工精细,代表了民国初期胶东民居建筑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01年7月,被确定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4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说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此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