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推荐|历史上的中国神车,每辆都是经典

 大遗产 2024-04-05 发布于北京

▲ 中国古车历史悠久,造车技术曾领先世界。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两件彩绘铜车马造型精美,工艺不凡。封面根据考古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想象复原了其中的一号铜车马为立乘的战车。 绘画/于继东

对大多数打工人来说,风雨无阻的一天,大多是从挤公交、坐地铁开始。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我们就能抵达城市的各个角落。

如果是长途出行,我们可以选择火车、高铁、飞机、轮船,若是距离不远,自行车与电动车也足以让我们在长街短巷中穿梭自如。

在古代,人们的出行自然不像现在这样迅捷。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步辇轻摇,骏马嘶鸣……本期杂志,就让我们循着滚滚车轮下轻扬的尘土,一同探索车的前世今生。( 文末有福利  )

▲ 点击图片🔍  查看目录



车之源 造车有智慧

中国古车之路
中国古车的发明,传说中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而商代晚期,考古发现了成熟的双轮马车。随后的数千年中,中国古车不断发展,提高了制造工艺,出现了多种形制,功能和文化内涵都更为丰富。在此,我们梳理了中国古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依据出土文物,复原呈现秦始皇的两驾“豪车”
造车者谁?东来西往间的千古谜题
▲ 上图为太原春秋赵卿墓古车,车轮是辐条式,没有原始的实木形态。这种现象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车实由外来。 摄影/易红
中国“车”的起源,实是近百年来,各路学者争执不休、悬而未决的话题。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车在两河流域的历史远远长过中国,草原给“西风东渐”提供畅通无阻的道路,考古也能证明西方的车有一个从原始到精致的发展过程。此外,中国商周时期的车使用轭靷法,而这种系驾法在中亚相当普遍,且常出现在西方式的马车上,这也更证实了中国马车是由西方传入的

庖丁解车:造车考工,不服不行
▲ 甘肃天水马家塬遗址出土的战国车舆,以精美豪华著称。图为14号墓出土车舆的复原版,它拥有显眼的巨大车轮、闪亮的辐条,以及贴满饰片的车厢。 摄影/动脉影
常常有人好奇地问:到底中国古代的车更好,还是西方古代的车更强?这个棘手的问题,也吸引了英国军事史专家麦克·洛斯,以及文物复制专家罗伯特·赫福德,他们决定通过复原研究一探究竟。二人把目光投向了“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陪葬车坑。
两位外国专家以出土文物、《考工记》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中国古车的结构设计、造材用料,车身装饰……最终复原出一辆春秋时期的古代战车。面对战车,两位专家由衷的感叹:“它精美到更像是艺术品,而非战争机器。”在接下来的测试中,他们还表示,这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车
指南车和记里车:传说与复原

历史上,最具科技范儿的古车,无疑是指南车记里车记里车,是能够计算行驶里程的车子。指南车,则是在马车上安装了一个可以一直指南的木头人,说它是“史上最早的车载导航”也不为过。
指南车与记里鼓车,对古人而言,无疑是超前的科技产物,因此被不同时代的人们视作技术巅峰的象征,试图解释其原理并复原出实物。



国之乘 先秦有车礼

君子之战:战车讲「礼

 图为战国战车综合复原图。绘画/刘永华

大部分中国军事研究者认为,在中国先秦历史上,存在着一个以战车兵为主力军种的时代,大约是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古代车战的展开受到各种限制,打起来不容易,规矩也很多,而这些规矩,贯穿在周代车战的每一个环节,也是周人崇礼的反映。汉代以后,战争中依旧有车的身影,却多是运输辎重与环卫营地的角色,很难再担任“主角”了。

御戎:先秦战车的王牌驾驶员

▲  图中呈现的是兵马俑坑出土的一号车上的铜御官俑,他站立在战车中央,手里握着六辔,眼神从容笃定,似乎坚守着春秋时期御手视死如归的贵族精神。 摄影李文博

先秦时期的战车上,一般配备三名甲士。站位中间的是御手,也称“御戎”,他佩戴防身的短剑,是战车上的灵魂人物,也是驾车人。御戎的练成,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掌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项技能。

先秦式道路:车马时代的路政与交规

 图为秦驰道想象图。绘画/于继东

道路与车马的关系密切。早在先秦时期,道路的规划设计、日常养护、绿化政策、交通规则,乃至乘车的礼仪规范,都有明确规定。

车马葬:被掩埋的等级

▲ 图为根据殷墟车马坑复原展示的商代车马作战情景。摄影/洛卡奇

车葬坑,或车马合葬,被学界统称为车马葬。早在晚商殷墟中,就发现了车马坑;到了两周时代,几乎所有诸侯国都有车马殉葬的习俗,具体表现是依靠墓主人身份的高低而随葬数量不等的车马,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等级差别明显。

不过,与文献记载错位的考古发现,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绝对符合文献礼制的车马坑。各诸侯国的车马坑,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面貌也不尽一致。


时之用 车样有万千
辂车:古代第一豪车的盛与衰

 图为画师结合《明史·舆服志》等史料和自己的理解,用人工智能做出的明代金辂想象图。整车以黄金为饰,载满了香花、宝器,精丽至极。 制图/ruiizh·芮徵
辂车,即为王室贵族的专用车。古代皇家所用的辂车,无疑是古车中最高档、精美的一种。《周礼》规定,辂车有五种: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后世五辂制度有一些变化,一直延用到明清。
牛车:士族们的慢生活
▲  图为江苏南京象山东晋墓出土的陶牛车及俑群。牛车呈长方形,车棚为平顶、前后出檐,颇具江南地方特色。摄影/洛卡奇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取代马车,地位悄然提升,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魏晋时期,战乱四起,能负担养马成本的人越来越少;其二,当时的士大夫为了打造自身勤俭的形象,故意藏起被视作奢侈的车马,于是“平替“牛车成为了出行首选;其三,西晋末年衣冠南渡,江南并非出产骏马之地,而且对优雅的江南人来说,慢悠悠的牛车也更加符合胃口

货车:千里百里数千年

▲ 图为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朱锐绘《盘车图》(又名《溪山行旅图页》),一辆牛车正拉着沉重的货物,在寒冬的积雪中奋力前进。摄影/柳叶氘

货车虽然是中国古车家族中最沉默、最不起眼的“小弟“,却也参与过不少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业。小到家中的柴米油盐、商铺的货物流转,大到国家的工程建设、战场的粮草输送,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独轮孤行两千年


中国古人发明了独轮车,它靠人力就可以驱动,只有一个车轮。独轮车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达到省力效果,使人力可以推动数百斤的重物,并能在崎岖的小路上通行无阻,无论是性价比还是便利程度,都远在大型车马之上,堪称传统“神车”。

平凡的独轮车陪伴着中国人走过了漫长岁月,直到现在,偏远山区还有它的身影。


车,不止为了出行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北宋苏汉臣绘《货郎图》,画中货郎也是“有车一族”。

在古代,车除了是代步工具,还有诸多“妙用”,比如,被喻为“可移动商店”的货郎车、供儿童玩耍的童车、民俗活动中用到的戏车,还有搭载火器的明代战车……可谓琳琅满目。

轿与轿车中国古车消亡史
▲ 明人所绘的《出警图》,展现出盛大的皇家谒陵队伍。皇家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便是各式各样的车辇与肩舆。图为32人抬的豪华步辇。步辇前方两人,抬着辇阶随行,足以见得其势之大。
明清之际,乘轿之风开始流行。而同时代的欧洲,则流行四轮马车。明清时期中国人地矛盾突出,在农耕区养马会与人争地,导致民间畜力不足,只需要一匹马或牛的双辕车大行其道。此外,古代道路是凹凸不平的土路,四轮马车很难转向。因此,中国马车的发展停滞不前,无法和轿子相竞争。

到了20世纪初,西方的汽车闯入中国,逐渐取代了轿子和马车。载着中国,轰隆隆地飞驰向前。

关于新刊
你最期待、想看到哪部分内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将随机选取三位小伙伴

送上本期杂志。

▲ 点击上图   一键下单


文成武就,永以喜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