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城隍庙对联看古代的道德教化

 客家少年 2024-04-05 发布于江西

在中国古代,首先教化可以说是处处渗透,无论是公共建筑、官储衙署、宗教寺庙、宗族祠堂、楼、亭、台、阁等几乎都有楹联,上面的内容结合不同的建筑功能,都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内容,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大特色。有些地方的城隍庙,也要不少具有一定水准的楹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安都城隍庙)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云南剑川城隍庙的对联:

结什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全家性命,为饶你颠倒是非,半世竟夸权在手;

占尽了利,沽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且看他荣华富贵,一朝终有雨淋头。

这事对联其实写得很直白,如上联的又是结仇、又是造孽,还有害命与颠倒是非,但这种人却仍然过得好好的,而且手握重权,让人感觉好像是坏人命更好的样子。下联也是,有了名,有了利,还丧尽了天良,与上的诸般作恶行径也差不多,这不是夸,而是鞭挞,所以最后两句才要人去悟的重点,“且看他荣华富贵”很得意的样子,“一朝终有雨淋头”,恶有恶报,只是时辰未到,“雨淋头”会得病,如果是血淋头呢?

 (杭州城隍阁)

  再看杭州城隍庙的对联:

  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这副对联简直就是乡间俚语,看似缺乏文采,但却道尽了夫妇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种种的宿命及真切感受。上联中讲的是夫妇,突出的就是一个“缘”,这种缘似乎是一种无形的绳子,把原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变成了比血缘还难割舍的人间之缘,因此不管这是善缘还是恶缘,如果没有这种冥冥之缘,又怎么会走到一起,所以这份缘要好好珍惜。

下联说是子女,对于父母的而言,一生操心的不是长辈也不是自己而是儿女,其中的辛苦,甚至是无奈真是不足以外人道也。所以这里突出了一个“债”字,可谓是如神之笔,所以有些父母被儿女折腾得苦不堪言时,就会叹息一声“这个取债鬼”。的确,似乎当父母的面对儿女确实是像在偿还一笔永远也还不完的债,不管是宿债、欠债、还债,但如果想开了也就这么回事,如果没有这个债也就不是自己的儿女了,这就是当爹当娘的宿命。

这些对联中有以,有劝人要敬畏的,如: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是积善还是作恶当然你自己可以选择,但是人在做天在看,阴曹地府又放过了谁?

有劝人从善的,如上海豫园城隍庙的“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贵州关岭城隍庙的“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悔过迁善;出去行行好事,何用点烛烧香”。

  (上海豫园城隍庙)

还有的富有人生哲理的,如江西南昌城隍庙的料此身未得长存,为什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

还有用意较深的,如四川丰都城隍庙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眼红心黑,须知头上有青天。”

更有带科普性质的,如贵阳某城隍庙的我有什么灵,连自己断肢脱皮,都难治好;汝又何必敬,请医生开方用药,倒是正经。

总之,这些对联都是以百姓大多能看得懂的语句,来教化人,让人得到一些有益的感悟。

  (山西潞州城隍庙)

城隍补白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

各地城隍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周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因连横抗秦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也有一些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四川缙云县城隍就是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浙江绍兴城隍庙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宁化城隍庙城隍为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也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面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北京地区是明朝一代忠良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图片均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