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生明:回忆前话老一辈舞美家周洛、原文兵

 顺其自然h 2024-04-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前言

前线话剧团(简称前话)洛、原文兵同志是我敬仰的老一辈舞美术家 早在读大学时就闻名已久。原以为我毕业到前线歌舞团工作能经常与他们见面聆听二位老师的教诲 知道我们二团虽同住一幢大楼 却因为各团各有自身的任务不是忙创作就是忙演出 始终见不了面。上世纪60年代的前话在文化部长沈西蒙自抓作的情况下 优秀作品一个接一个伍兴旺人才济济。而歌舞团虽然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得了荣誉,盛名但内部发展极不全团200多人重点在演员,舞蹈队歌队乐队舞美仅有9 专业设计人员只有三人。所以我到了前歌 整天忙于设计和演出。根本没有机会和前话老师们见面。不过老天不负有心人 见面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机会便是1964年全军举办的第三届文艺演。

我团对全军会演的工作非常重视,原计划的日程随着形势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改变。1962年才过几天,全团接到命令出发到新布防在苏北黄海前沿的十二军驻地演出。到了6月份,北方大部队经过南京陆续运往浙江和福建前线,我们随即赶排短小精悍的小节日,于8月份奔赴浙江与福建接壤的沿海地区,为分散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直到10月份回来。这时团里创作室已组建了舞剧《郑成功》创作组,我参与其中。62年冬我们舞剧组在北京观摩全国舞蹈会演,顺便到民族文化宫收集高山族资料。63年春,我们继续到上海博物馆收集素材,突然接到军区文化部的紧急通知,转达最近中央首长在上海火车站车厢里接见沈部长,指示要创作反映当代部队题材的节目,于是“郑”剧的全部工作停止了,经过会议反复研究决定把创作目标投向我军区驻守海防部队的一个红旗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最前沿的东福山岛连队。歌颂战士们以岛为家,以苦为荣,保卫我们祖国东大门的英雄形象和精神风貌。会议结束后,创作组即刻安排下部队生活,我们编舞作曲作词和舞美四人冒着刚刮过的九级台凤,到远离大陆靠近公海,最边远的一个小岛—东福山岛,在那里和战士生活了半个月。我从学校毕业到“前线”从未下过部队生活,一切都很新鲜,跟他们同吃同住。同操练同军训。空余时间忙着收集生活素材。没有相机只能靠画速写和粉画,画了周围环境,远处的太平洋和岛上的巨大岩石和山路,最重要的是到远处海军观通站画了最近才建的钢筋水泥碉堡,想不到这幅画成了后来八场歌舞《东海前哨之歌》最后一场的重要场景。
我10月份才从海岛回来,担任反映东岛战士的小舞剧《战士的心》舞美设计。不久,团里开会明确指出,我们要带两台节目参加会演。一台综艺小歌舞,有新创作的舞蹈《丰收歌》、《咏梅》和小舞剧《战士的心》,这一台节目一定要在63年年底前完成。另一台八场歌舞《东海前哨之歌》目前正在写词和作曲。计划在64年一月开排。二月底完成演出第一稿,三月份修改加工,四月赴京会演。日程就这么定了我们全队九人,任务重时间短人手少,只能靠硬拼了。从十月中旬开始,每天加班加点,最后开了几个通宵终于在二月底前,两台节目如期向军区文化部汇报。沈部长看后,作了两点指示:当前一切工作中心都必须围绕全军会演,目标是力争当班长、不当付班长(指最后一名)。《东海前哨之歌》题材是好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音乐,舞蹈,舞美都要加工修改。会后第二天,前话的舞美队全都过来了,一起参加会演的修改工作。另外又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所有参加会演的工作人员,全部器材,全都集中到海军学院,奋战一个月,因为那里有正规的剧场,一切规格全都按照会演剧场的标准(北京展览馆),排练、制作,到最后的审查演出,全都在那里。
这样的安排,终于让我与渴望已久的二位老师天天在一起了。我记得两队第一次在一起开会时,周洛、原文兵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他们二位都很谦虚,和蔼,周老师很善于交谈,是位思维敏捷,睿智的设计家,原老师面带微笑,很少讲话,是位精明的实干家。会议开始周老师把他的设想告诉我们,他认为序,第四场“篝火红”(图一),第八场“打出一个东海上甘岭”,基本不动,只要按照展览馆舞台尺寸立马可以绘景。第一场“上岛”地点改在渔村,由舟山文工团来的设计起稿。其余五场都由他重新构图,会议结束后,原老师肩上的担子可重啊,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要绘出八场大景,他们当天下午就动手干,场地设在露天操场。他的二位助手只是给他铺下底色,每一块布景的造型都由他亲自动手。我负责画出定稿的制作尺寸图,几天后周老师又和我们一起开会,拿出一叠稿子将定下的稿子放成制作图交给木工制景。按照当时的进度舞台上二天一场,要求景要到位,我们三班制绘都来不及,常常台上排戏,台下把刚画好的湿景抬上去给演员们排戏,一直到3月20日绘景全部结束接着对光,对景合成,走台、连排、彩排。审查演出最后公演二场,才算全部结束。然后全部物资装火车运景,大队人马四月初出发上北京。

我从63年10月海岛生活回来,一直到64年2月,将近半年时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地突击之中。虽然非常疲劳,但终于把舞剧《战士的心》和《东海前哨之歌》第一稿完成。三月份《东》剧经两团舞美队的努力,已经打造成一台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的艺术精品。大家都满怀信心完成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的任务。物资已经由火车运输,大队人马跟着出发,我一上火车便一直睡到北京,话剧团几位老师们也跟着出发,大家还不知道去北京的具体日程怎么安排,处于待命状态。
会演的具体日程终于下来了,我团的舞美队队长宣布日程并作了“战前动员”,他脸色凝重严肃地说:“我们前一时期虽然很辛苦,但真正最艰苦的硬战在会演,别的队只演一场,我们要演两场,要做好72小时不休息的思想准备”。
所谓72小时连续作战,具体日程是第一天白天做准备工作,晚上运物资,等前面一台演出完拆台,12点交台,我们下半夜装台,第二天上午9时走台,下午彩排,晚上正式演出,演出完照例拆掉第一台布景,下半夜装第二台景。第三天上午走台,下午彩排,晚上正式演出,演出完连夜拆完东西,装车运物资回来,基本天亮了,这就是三天三夜不休息,连续作战的具体内容。演员们趁我们装台时可以休息,我们不能,演员上台演出,我们要跟戏迁换布景,一点不能疏忽,再疲劳演出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让演出出一点儿事故。
会演开始了,我们第一台演出很好,接着装第二台《东海前哨之歌》,经过二天二夜不合眼工作,第三天上午走台,因是八场大景,发现有好多地方装得不正确,需要乘午饭后到彩排前的一点时间来调整。午饭后,我对周老师说你老赶快乘这时间去休息,调整我来干,周洛老师说你够疲劳的了,我们一起干吧。大约干了半个小时后,我竟站在舞台上睡着了,台下的工作人员喊“把第四场软景放下来”。我一点反映也没有,站在我边上的周老师把我推醒说:“你好像睡着了,嘴里咕咕囔囔的,好似在说梦话,底下在喊你放吊景。”我猛一下醒了,赶紧接着工作。过后我想,我们这些年轻人尚且如此,前话来的老师们,尤其是周洛老师他年龄最大,开通宵跟我们一起干,现今他仍然精神抖擞地站在第一线,我望着他的背影,不由地对他产生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特别让我难忘的是通宵装《东》剧景的下半夜。天快亮前,大家因二天二夜没全眼,特别困倦,装台时一点声响都没有,这时,他突然讲起了当年也是通宵装景的故事,他说他会跳扭头的新疆舞,一下把大家精神提起来了,他一边说一边真的把脚步有节奏的跳动,双臂抬起,头部平移扭动,一看的确是标准的新疆舞蹈动作,一下子就把大家逗乐了,瞌睡虫也跑了,我们鼓足了劲把景装到天亮。
通过这次会演,我亲身感觉到,承担会演压力的是周洛、原文兵等老师, 是这些幕后真正的英雄参与了战斗, 才赢得了胜利, 赢得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班长”的荣誉称号。

在那段会演频繁接触的时间里,我心中还有一个愿望,想听周老师谈《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设计体会,不过大多数情况我们都很忙,不便畅谈。但每一次交谈中只要提到《霓》剧的设计,他不止一次的向我讲:《霓》剧的舞美是“逼出来的”,使我莫名其妙,不知这句话出自那里。因为这个戏在1963年春,曾在上海公演,正巧我们《郑成功》创作组也在上海收集材料,同住在上海延安饭店。我们找了文化部王国林干事,他安排我们看了演出,看完后大家很兴奋,确实名不虚传,堪称一流精品。我从舞美角度看真是难得有如此完美的创新设计。所以周老师的这一句“逼出来的”,我一定要追问到底。后来有一次开完会后,到吃饭还有一段时间,他终于给我详细地讲这个景如何被“逼出来”的过程。
他说:“开始第一稿时,《霓》剧的景也是採用当时流行的室内景,写实主义的三度空间。演出几场后,在底下看戏的总导演沈部长找我说,现在室内景的闭幕时间太长了,两幕之间的戏被中断了,能否换景快一点,幕间短一点,越短越好。第二天我专门组织操练换景,时间确实缩短了不少,晚上照例演出给沈部长过目,他仍是不满意。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研究两幕刚刚合拢就立即打开。最后他严肃的对我说,“你倘若做不到这一点我宁肯改戏,也要这速度”。我看到平时态度一直很温和的沈部长,这一次一反常态,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我回来反复思考,换景速度已达到极限了,唯一的办法只有改景这一条路了,从景上想想慢的原因是那几块背景大房片,要等房片搭好后,才能上道具,而房片慢在二片转角处的合拢需要上面的绳子扣紧与下面的钉子拴牢,才能上大小道具,如果去掉大房片那速度就可提高几倍了。于是下决心在第二稿上房片去掉,改用书橱之类的大道具作背景,这一下达到了沈部长要求了,这就是现在《霓》剧的舞美,所以说这个景是'逼出来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确实,没有沈部长的这一逼,一种新的风格是出不来的,过去写实主义这一惯例终于被突破了。我望着周洛老师,《霓》剧的舞美成功了,他也成功了,但他把这一切归功于一个逼字,而我看到的,是他没有被困难压倒的一种不屈的创新精神和谦虚品质。就在这一点上,他就是一位永远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老师。
会演结束了,经过这一段在一起战斗的生活,我们熟悉了,也有了感情,见面时常会请教他设计的事。有一次我有事到话剧团,他正在办公室画设计稿。他告诉我:在设计一个景时不要老是盯着一个视角,他举例说,例如要设计一个火车站的站台景时,常常从几个视角来表现车站,看哪个角度最适合戏的表现,他一边说一边用铅笔迅速在纸上随手构出几个画面,足见其设计经验之丰富和构图之熟练。后来还有几次会面那是80年代后,前话演出新戏团里邀请他来指导,他见到我时对我讲:舞台上的事很有趣的,往往多放了一个道具,反而觉得少了很多东西;有时拿掉了一个道具,又觉得多了许多东西,你说有意思吧!.......
在前话除了周洛老师外接触较多的还有原文兵老师,他也是我敬仰已久的舞美前辈名师专家。他在江苏早已成名,可以说是们江苏绘景界的泰斗,许多江苏绘景专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为人任劳任怨勤奋好学。自从第三届文艺会演接触后。对原老师日以继夜的工作从不叫苦叫累,而对形象的塑造刻划严谨细致,其造型能力之熟练可谓出神入化,后来由于他长期这样艰苦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突发脑梗,造成他右手致残,不能绘景。等到身体恢复后他毅然改用左手练习握笔绘景,一切从头开始经过几年苦练,其绘景水平不减右手。85年我因江苏省锡剧团请我设计《天国洋将》,需要一幅替代大幕份量很重的画幕,想来想去只有请原老师出山才能胜任,我到他家中,把情况与他说了,征求他意见,他竟欣然答应了。我将此情况即刻与锡剧团长汇报。他听了原老师要来亲自执笔,高兴极了,跟我讲:他来我每天派小车接送。后来原老师果然带了他的学生一起到现场绘景,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一幅大画幕的绘景。
这幅横贯舞台口的大画幕是根据剧本提示:开幕前在观众厅与舞台前先由一位教授介绍英国人呤唎参加太平天国的事迹然后剧情才展开。所以我把舞台设想为一个展览厅,教授站的位置后面便是由黑色大理石装饰成的台框,台柜后面是一张描绘呤唎参加太平天国活动的大“海报”。当教授讲完后,大画幕冉冉升起,出现了第一幕的场景:英国伦敦附近的呤唎墓地,(见图示),人们正在纪念他,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进入。
画幕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呤唎的全身像。他头扎太平天国头巾身穿战袍,左手紧握刀鞘,右手拔刀出鞘,双目炯炯有神,怒视前方,站像位置在中线偏右(下场门)。第二部分是呤唎身后由十几幅画他在战场亲笔画下的速写,一幅幅连成一条状如岁月凝成的“大河,”从上场门向下场门延伸,位置在横向中线偏下。第三部分是上下留白处在“大河”的上面有一条摘自呤喇回忆录中的一段话用正规仿宋体自左往右书写,大意是:如果我要为太平天国正义事业作出牺牲的话,我会毫不猶豫的奉献出我的生命。
因为这幅画幕是观众进入剧场迎面见到的视觉第一印象,它对戏的主题思想和演出风格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我要求它必须具有能打动观众的震撼力和表现力。原老师和他的学生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这幅颇具难度的巨幅创作。通过这幅画幕我更信服了原老师,当初他右手残疾了,为了能早日重返他热爱的绘景事业,他毅然改用左手绘景。可以想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不知他克服了多少困难,才能使左手挥笔自如。
现在这二位舞美界德高望重的老师虽然远去我们多少年了,但每当我回忆起当初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依旧记忆犹新,仿如昨天,历历在目。我发现他们二位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工作从不渗杂着其他的杂念,一心扑在舞台上。要把设计的景和绘制的景搞得更美,更符合戏剧的要求。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将自己一片丹心毫无保留的奉献给舞台美术事业。在我们工作遇到最艰苦的时候,他们总是勇挑重担,率先走在我们年轻人前面引领我们向前。他们永远是我们可敬可颂的导师,德艺双馨的楷模。他们为中国戏剧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和作用将永远载入史册。激励着我们前进!

图片

图1《东海前哨之歌》第四场 篝火红

图片

图2《天国洋将》序 呤唎墓地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六木

注: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批准号:20ZD22)阶段性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