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汁原味!管弦乐《红旗颂》1965年现场版,《东方红》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

 风声之家 2024-04-05 发布于江苏

红色记忆 2024-04-05 20:59  听全文

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由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的《红旗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这部作品经常被广播、电影、电视、音乐会等反复引用,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新中国音乐经典之一。

和许多革命文艺经典作品一样,这些年来,管弦乐《红旗颂》也经历了多次改动, 1997 年修订,删除了最后乐章的《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

如今,很难再听到1965年原版的《红旗颂》了,下面点击视频,怀旧一下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带有《东方红》元素的《红旗颂》:

进度条,百分之9

管弦乐《红旗颂》

1、引子。曲调坚定有力,圆号的连接庄严而神圣。国歌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自1840年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永远地站了起来!

2、主题一。曲调主要写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景象,用颂歌般的旋律,抒发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面对无数先烈鲜血染红的旗帜,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充满憧憬、无限幸福,对红旗无限爱恋……既有对革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无限追思。音乐重复一遍。

3、主题二。音乐急转双簧管柔和哀怨地开始,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中提琴的重复,使人想起过去革命岁月的艰难,人民生活的艰辛,共三遍。

4、低音响起,如同黑暗年代的白色恐怖,这是像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哀婉而缠绵,最后小号响起。乐曲在不断重复中提升力度,象征在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中,社会一天天黑暗,人民苦难一天天加重。最后小号响起,忍无可忍的人民奏响革命的号角,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5、主题一以进行曲风格再现,全曲进入小高潮。描写了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的场面,红色的战士们以共产主义的信念,不畏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枪林弹雨,将理想主义作为他们最大的力量,前仆后继、奋勇作战......最后一幕是红旗插上山顶、革命胜利和夹道欢迎场面,两遍。

6、《东方红》旋律奏出,整个音乐被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了,太阳从东方升起,全国各族人民将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周围,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共同保卫和建设伟大的新中国。
7、尾声。引子再现,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全曲达到最高潮。新中国的明天将会是一片光明,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在中国和全世界一定要实现!

(乐曲赏析资料来源于网络,致敬原作者)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