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代科举中的试帖诗,多是五言排律,律诗一般认为以押平声韵为主。 但是,也有极少数试帖诗,押了仄韵。例如唐文宗开成年间,一位状元的省试诗,却押了仄韵。 一、试帖诗大多押平声韵唐高宗(武则天的老公)时期,科举开始考诗赋的创作,从此到北宋王安石变法,科举都要考律诗和律赋的创作,大多是五言六韵排律。 这些试帖诗,几乎都押平声韵。例如钱起这首最著名的试帖诗,《省试湘灵鼓瑟》:
这是钱起在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省试(尚书省的礼部主试)时所作,押【青】韵。 清朝乾隆时期,又恢复了考试帖诗。大多是五言八韵的排律。例如王均元《赋得“月过楼台桂子清”得“清”字》:
五言律诗,首句以不押韵为正格,所以几韵就是几联,六韵诗就是六联60字,八韵诗就是八联80字。 二、唐朝罕见的仄韵试帖诗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状元李肱作省试诗《霓裳羽衣曲诗》也是一首五言六韵诗。 然而这首诗押的却是仄韵:
这首诗大多使用标准律句,只是有个别的拗句或古体句式。 古体句式有:
属于律句,但是有小拗的有:
为什么状元的这首试帖诗,出现不合律的现象,而且还押仄韵呢? 因为,这一次科举考试的规则不同,他们遇到的是一个有文学个性的皇帝。 三、诗则依齐梁体格唐代范摅,在其笔记小说集《云溪友议》中记载:
唐文宗,就是那个在甘露之变后,被宦官控制的傀儡皇帝李昂。 甘露之变发生在太和九年(835年),状元李肱参加的这次进士科考试在两年后,即开成二年开成二年(837)。 唐文宗本来就饱览群书,如今已经失去了权力,郁郁寡欢之间,只有文学能暂时排解心头的烦恼吧。他除了自己能作诗,还和大臣讨论经义诗文。 所以李昂改变科举试帖诗的体制,并不奇怪。 四、齐梁体格,颇有些争议。一般认为,从内容上来说,齐梁诗风靡丽浮艳,因此常被批评。 从体制来说,齐梁诗歌,开始大量使用律句,而且讲究对仗。但是也掺杂了少量非律句(即古体句式),并不限制押仄韵和押平韵,而且也存在失黏和失对的现象。 李肱省试诗《霓裳羽衣曲诗》,可见“依齐梁体格”的几个特点。 从内容来看,这类华丽恭维的风格,很符合齐梁体的精神。 从体制来看,有2句古体句式、押仄韵、失黏,这都是齐梁体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齐梁诗人非常喜欢对仗,甚至有通篇对仗的现象。李肱这首诗中间三联都对仗,即是齐梁体的特点,也是唐律的要求。 结束语在这次科举考试后第三年,即开成五年(840年),三十二岁的李昂抑郁而终, 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 李昂十八岁即位为帝,少年老成,励精求治。可惜关键时期优柔寡断,甘露事败,余生被家奴宦官软禁。否则他很可能成为晚唐的一位中兴之主。 宦官控制朝政以后,郁闷的唐文宗曾经作过一首绝句,就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