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14)| 王治平居士《楞严经白话注解》(16):遗真认妄遂成颠倒,如佛倒臂岂真有失|如来|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注解|王治平

 一叶一菩提900 2024-04-06 发布于山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译解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王治平居士白话译、注、解

正文(13)

经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徧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正文】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译文】 阿难立刻从座上起来,顶礼佛后,合掌跪着对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见闻之性,碓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自己的真性,作事颠倒呢?希望慈悲怜悯,使我们能彻底明白,免得我们心中被疑惑的尘垢所遮蔽。

【正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译文】 即时如来垂下他金色的臂,使他的五轮纹手指向下,让阿难看见说:你现在看见我的母陀罗手〈注〉,是正是倒?阿难说:世间上一般众生,认为这样是倒。但我并不知道怎么样是正?怎么样是倒?

【注】 母陀罗意译为“印”能成善破恶。有不可思议的神用。佛手能结各种不同的印,故称母陀罗手。

【解】 佛以手的倒和正诘问阿难,正是譬喻后文佛身为正遍知,众生身为性颠倒。其实无论倒和正都是一般的手,只是手指向下向上不同而已。众生的性颠倒和佛的正遍知都是一心所现,众生随尘逐境故为性颠倒而轮转生死。佛却背尘合觉故为正遍知而永离生灭。

【正文】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译文】 佛告诉阿难:若是世间一般人以这样为倒,那么世间一般人认为怎样才是正呢?阿难说:如来把臂膊竖起,手指上对空中,这样就名为正。

【正文】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

【译文】 佛即把臂膊竖起来告诉阿难说:假如这样(为正),那么刚才所谓的倒,不过是颠过来上下换过而已。

【正文】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译文】 世间上一般人,大部份是这样的看法,你就应当知道你的身体和如来的清净法身,也类似我适才所作的比喻,手的倒和正一般。

【解】 倒和正都是一样的手,只是上下转换一下而已。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倒和正存在。众生的身和如来的清净法身也犹如手的倒和正一样,随妄想而追逐尘境即是众生的杂染色身。反妄想而归于本源即是如来的清净法身。

【正文】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译文】 如来的身,名为正遍知;你们的身,号为性颠倒。仅你们仔细观察,你的身佛的身号称为颠倒的。究竟这个颠倒的名字,在你们身上什么地方?这时,阿难和大众,大睁着眼把佛望着,一眼都不瞬,不知道身心颠倒之处究竟在哪里?

【解】 比如刚才的手,当号称为正时,找不到手上哪一点是正?号它为倒时,找不到手上哪一点是倒?为正为倒,手上并没有任何增减?若说佛身为正,那么佛身何处号为正呢?众生身为颠倒,那么颠倒又在身上什么地方呢?

【正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译文】 佛起着慈悲心,怜悯阿难和在座大众,发出海潮一般的声音〈注一〉,遍告诉同会众人:众善男子!我常常说“色心”众缘〈注二〉,以及心所使〈注三〉众所缘法〈注四〉,都是由心所显现。你的身和你的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当中所显现出来的东西。

【注一】 海潮从不失时,佛所说的话,应不失时,犹如海潮一般,故以海潮音来形容佛的声音。

【注二】 佛说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众法,不外色心二法。而一切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各种因素,和合而生)心法是由四种缘而产生。即是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色法是由亲因缘增上缘二种条件而产生。

【注三】 随心所驱使的法名为心所使法。又称为心所法。共五十一种。

【注四】 众所缘法大别为两种,一是“识”所攀缘的法,共二十四种,号为二十四不相应行。二是“智”所攀缘的法,共六种,号为六无为。

【解】 此处主要说明一切万法都是妙明真精妙心所显现。妙明是心朗照一切的作用。真精是心寂然不动的本体。全体即是全用,全用即是全体。体用互融无碍。故总称为“妙心”。

【正文】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译文】为什么你们遗失了自己本来妙明圆满妙明的真心,坚固妙明的本性,错认悟中的迷为真?

【解】 妙明真心本来自妙,不由修而得。圆融无碍,故称本妙圆妙明心。本体清净不动,永恒不变,故名为宝。其作用即明而显妙。用即是体之用,体即是用之体。分即是二,不分即是一。妄依真而起,迷从悟而生。认妄即失真,其实即妄即真。认迷即非悟,其实全迷即是全悟。因为误认所以逐妄而迷真。沈迷而隔悟。

【正文】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译文】 在晦昧中,产生空相。这个“空”本是迷妄中的产物,迷妄中再坚执攀缘妄想,于是凝结暗相而有世界物质而产生“有”。“有”再杂以妄想,妄想执着显相而成为自己的“身”。

【解】 真心本来圆满妙明,始于一念妄动,于是本来的妙明即被遮蔽,晦昧即此产生。此时即是真和妄混合之时。真和妄一混合,于是一切都落入相对概念之中。首先由第八“阿赖耶识”当中,生出“能”“所”。于是从本来清净中,妄分为在内的“能见”和在外的“所见”(虚空)。因为“能见”坚执攀缘外境,于是又产生与“空”相对的“有”。所以世界物质,依此而立。然而世界物质,又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种。有情感知觉的名为“情世间”。无情感知觉的名为“器世间”。因为妄想和世界物质相结合而产生爱憎之心,因爱憎而有取舍,因取舍而有行为。行为是“因”,有“因”必有“果”。于是产生受果的“身”。因有身而产生“生死”。如是生死轮回,永无休止。

【正文】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译文】 聚集众缘,一面向内摇动不息,一面向外奔逸不休,于是误认这个因内摇外奔而显现出来的昏扰扰相为自己的心性。

【解】 这句接上文“想相为身”而言。即因“业果”而显现出受报的身,于是从第八“阿赖耶识”上,现出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攀缘五尘,向外奔逸不休。第六“意识”聚集前五识所攀缘的五尘影相,内摇不息。第七“末那识”一方面依靠第八识而成体,一方面假借前六识而显用。实际上它并没有自己的“体”和“用”。它只是有“身”以后,产生出来的虚妄“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有“我”的一种成见。众生处于前五识外逸不休,意识内摇不息,所产生的昏扰扰相中,误认此相为自己的心性。此即上文所说的“认悟中迷”。

【正文】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译文】 一迷之后,误认这个昏扰扰相为自己的心性。于是决定认为此心在自己的“色身”〈注〉之内。殊不知不但色身,外而山河虚空大地,全是自己妙明真心内的东西。

【注】 即是自己有形质的身体。

【解】 一迷之后,即误认“识心”为自性。所以前文阿难说“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在内摇外逸中,因受报而产生的“身”为正报。外面的山河虚空大地为依报,依正二报都是依妙明真心,随各种不同的因缘而显现建立。

【正文】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译文】 譬如百千个澄清的大海,但是我们抛开了认不得。只认浮在海面上的一个泡沫,认为这就是海潮的全貌。穷尽瀛海就是如此。

【解】 以百千大海来比喻妙明真心的广大,然而众生唯认依妄而起的“识心”,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性。识性生灭不停,恰如海上的浮沤。众生违真逐妄,以妄想的攀缘,为真心的妙用。以为即此就可成佛。

【正文】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译文】 你们即是加倍迷惑不悟的人,如我垂手为颠倒一样。如来说你们实在是最可怜悯的人。

【解】 因为逐妄弃真,所以是迷而不悟。而且更认妄心为真心妙用,并以为即此就可以成佛,故上文说“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更是迷上加迷。故说是“迷中倍人”。其实真心并未遗失。返妄即是真。手也并没有正和倒,竖手即是正。虽然是如此简易的事,然而众生永远不知,故“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