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纸旧影话九江 | 《九江的传说——琵琶亭》1878年

 _冯晓晖_ 2024-04-06 发布于海南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采撷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立足当代视角,通过解读原始史料,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文/冯晓晖
本篇资料

《远东》杂志,第五卷,1878年11月

原名:九江的传说(LEGENDS OF KIUKIANG)琵琶亭

作者:W. R. K

出版:中国上海

《The Far East》1872年第1卷第18期封面  图源:维基百科

本篇说明

《远东》杂志介绍见(故纸旧影话九江 | 《九江的传说——能仁寺》1878年)。本篇是1878年2月至11月间发表的三篇讲述九江的文章的最后一篇。1878年12月,《远东》发行最后一期后停刊。编者未能找到该杂志停刊的缘由。1979年,《远东》杂志创办者约翰·雷迪·布莱克创办了《上海水星报(The Shanghai Mercury)》,后回到日本,次年在横滨去世。
与《九江的传说——能仁寺》一样,本文也是 W. R. K 撰写的。
中文翻译取自广东人民出版社《西洋镜》第十九辑:《远东》杂志记录的晚清1876-1878()。

原文
九江的传说
(LEGENDS OF KIUKIANG)
琵琶亭

在九江以西距英租界约三分之一英里处的河岸上,你或许能看到一座古老建筑的废墟。废墟里到处是料石和碎板石石碑,石碑上面的碑文或许仍有待破译。这个传说的主人公是白居易。琵琶亭就是为纪念他的浪漫史而建。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祖籍山西太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据说他七个月时就知晓“之”“无”二字。那么这样一个早熟的孩子成年后在唐朝扬名立万也是理所当然的。后来,他27岁时考取了进士(当时应试者可以取得的最高学位),位列第四。同年,他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先后就职于六部和翰林院,受皇帝赏识,逐级提拔。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皇位继承人太子的导师)。
唐宪宗赏识他的才能,常与他商讨治国之策,而他常用诗歌斥责高官陋习。皇帝对他的高度推崇使他遭到许多竞争对手的嫉妒,同时他的无情批判也给他树立了大量政敌。他们不择手段地在皇帝面前诋毁白居易。在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的第二年,宰相武元衡被政敌派遣的刺客刺杀身亡。白居易上表恳求皇帝彻查此事,将刺客绳之以法。他的政敌抓住这个机会,指责他越职言事。他们声称白居易是宫廷官吏,所以在御史大夫同意他可以直接面见圣上之前,无权上表议论朝事。更恶毒的是,阁僚们决定除掉这个危险的对手。为此他们隐瞒了白居易的政绩,在唐宪宗面前诋毁他虚有其表、华而不实。他们说白居易或许能写出优美的诗歌,但参与政事既不可靠,也不合适。

解读


《远东》是一份英文杂志,杂志采用订阅方式,读者都是旅居远东的欧美人,因此杂志的撰稿人、摄影师以英美两国为主。白居易《琵琶行》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个外国记者,却能将这个故事讲述得生动准确,很难得。
本文开篇就告诉了我们,琵琶亭的所在地:原龙开河(今九龙街)以西约三分之一英里(533米),即现在的九江港外贸码头西侧。1878年这里已成为了一片废墟,后来在原址或左近建了一座道观,名为“宣化宫”。据说,50年代为了扩建码头,市政府将宣化宫拆除。而《九江市志》记载,1966年8月,红卫兵小将宣化宫(琵琶亭遗址)彻底破坏。到底哪个准确,编者不得而知。

宣化宫  约1930s  图源:《九江老照片》

原文

另外,白居易的母亲在赏花时坠井溺亡,多年后白居易因写下赏花诗、新井诗被攻击为不孝之人。这些阁僚质问道:“这个人在知道母亲死因的情况下还能写诗歌颂花,怎能是孝子?这种不孝子又怎能成为忠臣?”所以他们劝说皇帝远离这样的人,皇帝听信了谗言。白居易被降职为刺史,并被遣往另一地区。但他的政敌还不满意,在白居易被降职后再次上表声称白居易犯了此等违背人性之罪,不配成沩刺史。因此,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再次被降为司马,并被遣往江州,即现在的九江。那时九江还是个小镇,位于极偏远之地。第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白居易送客人至浔阳江头(如今入口已被填平扩建)。待客人登船后,白居易也准备骑马回衙门,此时他听到了音乐声。
仔细聆听,他发现声音是从船那边传过来的,乐器是琵琶,曲调优美。演奏者技艺高超,悠扬而响亮的音符摄人心魂。他去打听演奏者的消息,得知是来自京城的歌伎。歌伎曾是穆、曹两位大师的学生,年轻时因技艺红极一时,年老色衰之后嫁给了江州的商人。
如今商人去浮梁(现在仍是产茶地)买茶,把她留下独守空船。

解读


文章对白居易的生平,以及《琵琶行》的故事,讲述得清晰明了,引人入胜,故编者不做解读。
《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就是当年的湓浦港。湓浦港是发源于瑞昌清湓山的湓水注入长江所形成的天然良港,入长江处,为湓浦口,九江城最早的名字就叫“湓城”。这一段河流的下游,后因改道而称为龙开河。
昔日的湓浦港很宽阔,成为了避风装卸的港口。木帆船时代,江边停船风险太大。没有湓浦港,就没有九江城,隋代以后在今浔阳区一带建城,九江才一跃成为商业重镇。
30年前的1994年,九江市启动填塞龙开河建设九龙街的经济开发项目。这种彻底改变城市水系与生态环境的大手笔,堪称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史上的一次创举。

1870年,龙开河口附近   图源:《九江老照片》

原文

江州司马白居易命令手下靠近船只,并带他去见琵琶女。但是琵琶女并不愿相见,在得知来者的身份后,琵琶女才现身。她犹抱琵琶半遮面,随手轻弹,却惹人沉醉。歌女礼貌地请他上船,且言行得体。
白居易先为自己的鲁莽邀见致歉,解释称对方迷人的琵琶声使他沉醉。他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经过再三相邀,琵琶女终于同意为他弹奏。此时琵琶好像被赋予了灵魂、感情和智慧,诉说着她的情感。她的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简直是天籁之音。
她一边弹奏,一边即兴歌唱。乐曲讲述的是她以前的生活,内容如下:她自幼住在京城,在大家族中长大,家境富裕。十三岁时学成琵琶,名贯京城,人被称为“长安美女”,与西施齐名。因出身高贵,相貌出众,琴艺高超,她被人嫉妒,遭人暗中陷害。妒忌她的人收买了青楼女子,使用阴谋诡计,让她堕入风尘。风尘路上,她辗转流离大半个国家,在白居易就任的第二年,来到了江州。当年华老去,容颜不再,门庭逐渐冷落,她只好嫁给一个茶商,决心改变不幸的生活。她刚刚接到来自家乡的噩耗,她弟弟在战争中牺牲了,她的母亲也因儿子的离世与女儿的漂泊悲伤过度而亡。她有感自己命运多舛,每晚梦到家乡以及年少时的无忧无虑,令她更加悲伤。她只能通过弹奏琵琶消愁解忧。
用心聆听后,白居易告诉歌女自己被贬的事,还说他十分厌恶江州这个蛮瘴之地。
这个地方粗俗得根本听不到音乐。他在这儿居住的一年里,被黄芦与苦竹围绕其中,早晚听些杜鹃悲啼和猿猴哀鸣。他没有意气相投之人消遣寂寞的时光,只好独自饮酒,独自歌唱,无人附和。白居易告诉歌女自己听到她的琵琶声,是多么振奋、多么兴奋,并请求她再演奏一曲,如果她愿意,或许他将为之填词。歌女答应了,但刚开始的时候她踌躇不前,过了一会才正式开始。琵琶曲调凄凉哀伤,打破了月夜的静谧,在座的人都忍不住哭泣起来。白居易感慨良多,写下了《琵琶行》,后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了江州的民谣。后来,人们决定建亭立碑纪念白居易,于是建造了琵琶亭,并在石碑上镌刻此曲。琵琶亭在经历了时间和自然的考验之后仍然屹立,直到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摧毁。而现在的琵琶亭早已失去往昔的辉煌,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
唐穆宗(唐宪宗的继承人)继位后,对白居易的才能十分推崇。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任职期间,他修筑西湖堤防。据说现在西湖的著名胜景之一白堤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后来继位的三位皇帝对他继续施以恩泽。白居易去世前曾任刑部尚书,去世后被追封为尚书左仆射。

升级改造中的琵琶亭  编者摄于2022年11月

解读


 琵琶亭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宣化宫在解放后被拆除。
1988年为了振兴旅游事业,九江市政府决定重建琵琶亭,但原址所在地已被九江港占用,于是在下游5公里处的长江大桥东侧找了片空地,建了座颇具古风的双层重檐亭子,亭前立了一座白石雕像,刻上“白居易”三个字,也就像模像样了。从城西到了城东,“浔阳江头夜送客”成了“浔阳江尾送上桥”。
2011年,九江市启动琵琶亭再建工程,计划将原建筑推倒,扩大景区面积,以容纳更多的文化内涵。2017年4月,琵琶亭正式向公众开放。4年后,为建设长江文化公园,琵琶亭景区被纳入升级改造范围。2023年1月,长江文化公园琵琶亭灯光秀首秀精彩亮相。

【后记】

《琵琶行》的故事可以从多个维度解读。编者以为,琵琶女很可能是被塑造出来的,或者说是在某个原型基础上被放大的,她其实是白居易自身的投射。白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风光无两的才子,沦落到“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偏远小城,心中自有无限悲凉。《琵琶行》中琵琶女的遭遇和哀怨,就是白居易自己的倾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