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這裡風景獨好。

 芭窗夜雨 2024-04-07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古代,中国古人如果要说一个人没有文化面目可憎,便会说:“此子神情中不带一丝山水”。神情中不带一丝山水,这话一出,思绪便瞬间回到混沌状态,仿佛看到“自然山水”,如何与人的精神意识渐渐交织、渐渐融合在一起。
文化正确的解读可能就是:自然的暗示
真正了解江西的人,内心深处都仿佛有这样的疑问:
为何江西会成为道教的祖庭?为何江西在宋代会出现朱熹这样的“理学”大家?为何江西在明代会出现王阳明这样的“心学”大家?为何文化低落时,江西会出现陈寅恪这样的大师?为何在古代江西的自然山水中,先后出现1000座左右的书院?为何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会那么执着于田园,开创了田园诗派?为何北宋的黄庭坚开创出江西诗派?为何北宋的王安石会开创出半山体?为何南宋的杨万里会创造出诚斋诗体?为何北宋的晏殊会开创江西词派?为何汤显祖这样的戏剧大家会诞生于江西?为何江西会诞生诸如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八大山人这样宛若星辰的名人大家呢?
地灵而人杰。常去江西旅游的人,均有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所描写的那样:“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那种走过去后豁然开朗之感。这种豁然开朗亦可能无法解答那么多“为何”,只能把它解读为:江西的山水之中,自带一种清晰明了之意。
那瞬间的清晰明了之意,仿佛具有开化之力,让思绪也忽然清明了起来。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似不是在写意,而是在写实。所谓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清晰明了之意的“侵蚀”而已。
此子神情中不带一丝山水”,江西山水中自带一种清晰明了之意”,便可解释江西那么多的为何”。中国文化,起源于平原之上,昌盛于山水之间。江西的山水自带古意,一场烟雨,让群山瞬间如画;一场花开,让田野恍惚如诗;一场戏曲,让人们仿佛如梦;一场瀑布,让诗人惊呼如幻。
就这样,自然万物就这样灵秀起来、浩瀚起来、雄奇起来、飘渺起来、生动起来。自然之姿,也就成了文化之姿;万物之态,也就成了人文之态;山水之德,也就成了意识之德。
在清晰和模糊之间,江西的自然山水,似乎有一种能力,在模糊的同时,也让事物有了更清晰的走向。就像一场雪,瞬间覆盖了现实的不堪,呈现出惊人的诗意和古意 。简单而丰富,那种力量是一种势的沁入,是一种意的传达,是一种境的述说,或浑厚、或俊奇、或清丽、或苍茫……山水的状态,也就变成意识的状态,人与物瞬间合一。
江西的山水,就这样侵染着从古到今人的意识,那种清晰明了之意,仿佛是一种游戏的外挂,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渐渐“明白”了起来。
山峰,流瀑,飞鸟,明月…千百年过去,目光落到那里,青山依旧,流水铿然。静定之中,心里有个声音却在高呼:就在这里,就在这里。那曾经熟悉却渐渐遗失了的,那一直在寻找却叫不出名字的,那精神深处一直在呼唤的东西。
原来就在这里。
看江西的风景,就像在看这么一幅山水:森林覆盖率高达 63.1%,三面环山,水流纵横。而当你走进这些山水,一个又一个的瞬间就会奔涌而来:自然的,历史的,诗性的,审美的。

图片

我们都在诗里游过庐山,借李白天真而惊讶的眼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是仙气飘飘的语言,孩子一样的观看方式,是我们这个民族引以为傲的想象力,“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浪漫。
而当你真正站在庐山脚下,你就能明白,这诗兴缘何而起。
春夏的庐山,多云雾缭绕的日子,飞驰的瀑布从云雾中喧嚣而下,看不到水流的起点,云雾和水汽一同升腾,一静,一动,真如天河注水。你会产生跟李白一样的恍惚,湿润的气雾间,似乎真有仙人乘兴而来。
图片庐山瀑布|江西文旅厅
庐山迎接过很多人。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 峥嵘当曙空。
那是月晕朦胧的一个夜晚,在东南漫游的孟浩然,夜行到鄱阳湖一带。烟波浩渺中,庐山出现了。那一瞬间,诗人忘记了行船,只是出神地仰着头,许久许久。
那是相当有意味的停留。知道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可是这一刻,在这样的自然里,除了被震撼,我们什么都不用做。

图片

庐山锦绣谷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那是一个晚春的日子,江州(现九江)的花都已开尽了,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庐山大林寺看到了初开的桃花。
没错,这份惊喜,也是庐山的。
北宋,相似的晚春时节,离开黄州的苏轼,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庐山。他跟两位朋友自南向北,行了一路,也写了一路。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此时的苏轼,终于放下了乌台诗案的重负,真真得以纵情山水。
庐山也是有情的,它知道这位来客的伟大和辛苦,敞开了山野之怀拥抱他,用一处处的风景治愈他。直走到西林寺,我们的诗人写下了那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图片雪落庐山
人生难免进入错综复杂的境地,而此时的苏轼,已经可以后退一步,从云雾缭绕中,收获一片澄明之境。庐山的真面目,便是自己的真面目。是山重水复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
何其难得。一座山与一个人的互相映见,互相懂得。而这样的故事,在庐山,三天三夜都是讲不完的。

图片

秋日庐山|江西文旅

庐山的文脉,是从哪里开始的?
你可能听过“虎溪三笑”的故事: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送客从不过虎溪桥。只有一次,陶渊明、陆修静一同来访,慧远送他们时,谈笑之间,一时忘情,过了虎溪桥。林间老虎吼啸起来,三人这才觉察,相向而笑。
图片庐山龙首崖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次聚会,但这却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真实:
陶渊明是行走于庐山中的诗人,慧远是栖居于庐山的佛学宗师,陆修静是在庐山布道的道学宗师。诗、佛、道的互相碰撞与融合,正是中国式审美的精神来处。
而在很多年之后,庐山白鹿洞书院中,朱熹的讲学声又照亮了我们文化中另一条重要的脉络。
图片白鹿洞书院
儒、佛、道、诗。
它们在庐山的云瀑飞雾气象万千中,升腾流转,把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融汇得那么自然,那么生动。
那是一种总是新鲜但又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初见,也是久别重逢。这便是江西风景的独特性:自然得仿佛不著一字,却尽显文化风流。
有人说江西山水的文化感是最强的,山水之间自带的那种清晰明了之意,便让3500多位古代文人,为庐山留下16000余首诗词。而如今,它还是了解中国文化缘由的最佳读本。这片土地,有诗意,有清晰明了之意,有天人合一之意,有出神入化之意。

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找寻风景,其实是为了寻找一种状态,一种身体和心灵同时被安放的感觉,一种人的意识与风景的合一的感受。
在江西婺源,你会找到那种感觉。
“婺源归来不看村”村落,是农业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在中国文化里,村落还有另一个名字田园。
如果说村落是实在的居住形态,那田园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状态:
房舍在自然中,审美在生活里,诗意在劳作中。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么一个田园,而到了婺源,你会发现这个理想世界在现实中有了落点。

图片婺源油菜花|江西文旅

婺源的村落是长在山水间的。枕山傍水,是婺源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亭台廊桥像树木一样顺应着地形的起伏和河流的走向,毫不刻意地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人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这里,你可以把导航和攻略都暂且放下,把自己交给遇见,交给直觉。

图片婺源三雕之木雕|江西文旅

翻过一片山便能看见林,林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走进去,是精致的徽州雕刻,是婺绿茶香,是盈盈笑语。墙外探出一枝花,春天在这里悄悄言语,往远处一望,还是那片山,金灿灿的油菜花,已经开野了。
鸟儿也爱在这里安家。观鸟爱好者都知道,婺源的风水林,是白腿小隼、靛冠噪鹛这些珍奇鸟类稳定的栖息地。靠近人烟的古老树林既为这些美丽的生物挡住了一部分天敌,也为它们提供了一片丰茂静谧的繁衍之所。

图片婺源白腿小隼

风水林的形成,源于婺源人朴素的自然观。茂密的树林旁往往是一个村落的“水口”,是水流进入或流出村落的地方。婺源人相信水口关系着一村人的好运,因此会种下大片的樟树、苦槠、银杏等树木涵养水源,企盼丰泽的水土庇佑这一片生灵。
婺源的乡村里,古树是被奉若神明的所在。也许不经意间,你就能遇到一株上千年的樟树,苦槠,玉兰……当地人津津乐道关于它们的传说和故事,一些村落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每年在树下感恩树神的仪式。
图片春日婺源
在这儿,你会突然明白,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它意味着什么。那不是深不可测的理论,那就是生活。
是日月星辰的流转,是秋冬春夏的更迭,是山水与人的互动,是鸟雀与林木的对话。
每个生命单元在自然的空间中,平等独立又和谐共存,那种欢欣又宁静的状态,就是“天人合一”。
图片婺源月亮湾
陶渊明说“归去来兮”,所谓田园,大概就是一种“回来的感觉”。那是精神上的故乡,让心灵不再犹疑的归属地。
而此时,站在婺源山间的古道上,春风已经绿了山野,你看着这一片片山水间的村落,年年月月,不被时间改变,就会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图片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得再远一些,你就会发现,山水,实实在在融入了江西这片土地的每一处肌理。
除了庐山,江西还有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龙虎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清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集日出、云海、高山草甸、怪石古松于一身的武功山……
这里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长江有152公里岸线在江西,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江西的百里长江“最美岸线”,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图片武功山云海
优越的自然条件也让江西成为野生动植物偏爱之地。江西全境有珍稀、濒危树种 100 多种,森林覆盖率 84.1 %的江西靖安县,保存着全球同纬度最大的天然古樟树群。
被誉为“候鸟天堂”的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 300 多种鸟类的栖息中转之所,其中珍禽有50多种。“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形容的便是鄱阳湖年年如期而至的壮美鸟群。
图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西文旅
这是一首风景谱就的交响乐章,从泠泠泉流到急湍猛浪,从溶洞丹霞到高山草甸,直听得人澎湃忘情。

这是一幅中国笔墨绘就的巨幅山水,它阐释着中国式的自然观、世界观、审美观,也蕴藏着千年文化中生生不息的鲜活情感。

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静阔。
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澄明。
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相知。
也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悠然。
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骨。
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回来”的浪漫。

图片三清山巨蟒峰 | 王樟涛 摄( 江西文旅厅 ) 

它们不只是文化的记忆,也是当下的,此时此刻的,每一个具体的日子。
江西的每条河流、每片森林都有专门的保护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了保护这片山水,江西省设立了 2.5 万名河长、湖长,4 万多名林长,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网格化管护体系。
从对一棵树的敬重到矿山变青山的努力,生态保护是江西古老的信仰,也是当下的自觉。这份自觉,让江西的风景保留着亘古不变的诗意,也孕育着未来已来的惊喜。
图片武功山云海|江西文旅
苏轼有句诗: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其实苏轼是四川眉州人,写诗的时候,他还正在被贬去往岭南的路上。可路过江西,却产生了一种久违的“回家”的感觉。
这就是江西山水的魅力,它能给人一种真正的归属。那是终于明白自己是谁的豁达,再也不需要模仿别人的安心。当一个人跟自己的文化、审美不再有隔阂,他就有了真正的自信和恬然。
图片庐山如琴湖
江西风景独好。
这是精神故乡的呼唤,也是真诚朴素的邀请。
看见江西,大概也就是看见中国,看见自己。
那曾经熟悉却渐渐遗失了的,那一直在寻找却叫不出名字的,那精神深处一直在呼唤的东西。
原来就在这里。原来就在江西。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把人的意识和自然万物合二为一的独特文化体系,那么江西就像是一本书,向你叙述着这个国家文化体系中哲学、美学、艺术的思想。青山为纸,绿水为墨,精神为笔,让这片土地,成为了解中国人文的最佳精神读本。
这里风景告诉我们,我是江西,更是中国。
编辑 |  依蕾
主编 |  海豐
部分图片由江西文旅厅提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