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要慎用“看图说话”法解释文言字义

 钟楼语文 2024-04-07 发布于江苏

3月26日—3月29日,2024年“七彩语文杯”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暨依标教学名师课堂展示活动成功举办。感谢主办方开放回看,使我有幸在清明节期间学习了当时因课务原因未能听到的几节课。

孙振坤老师的展示课是讲解初中课文《虽有嘉肴》,主体内容是就学生有疑问的字义进行答疑。孙老师主要借助古文字形解释字义来源,并由此说明中国文字的形体和意致之美。孙老师和蔼可亲,娓娓道来,学生亲其人而能信其道,能对汉字演变发生兴趣,并建立由古文字形推敲汉字本义的意识。这在大方向上是好的。但是,用传统的《说文》学或基于考古新发现的古文字学考量,孙老师解析的一些字的形义关系存在着问题。课堂视频已有34万人次观看,为免以讹传讹,我们在此对其中较为严重者加以辩正,并提醒老师们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教学前多查阅专业书籍。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几年前孙老师就实施过,课堂实录发表在2017年1月的《语文知识》上。孙老师最近这堂课中的师生对话多数见于过去那份课堂实录。下面我们所引用的孙老师对字形的解说,见于该实录的则直接贴出,新见于最近课堂的,则据视频记录。

2017年的课堂上,孙老师有意说明“嘉”“佳”的区别。这次公开课,更有学生提问:“'嘉’与'佳’是否是通假字?”孙老师的解说当然能够加深学生对“嘉”的印象,但颇有瑕疵。

《说文解字》对“佳”的解释是“善也。从人,圭声”。“圭”义为祭祀所用玉器,但“佳”用作声旁,则不能解释为“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佳”不见于甲、金文,比“嘉”后起。如“佳”确实为形声字,难从字形上解释其本意,在与“嘉”的比较上天然处于劣势。

“嘉”在金文、篆文写法中都有“壴(zhù)”旁(表示鼓的本字),所以《说文解字》解释“美也。从壴,加声”。至于为什么鼓能有美好意,各家说法不同。有人说鼓可以用来娱乐,所以本义是使人欢乐,引申为赞美、美好。有人说鼓用于祭祀,有吉祥之意。孙老师解释为鼓用于喜庆场合,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甲骨文的“嘉”,“壴”是写成“豆”(食器)上有“禾”的形态。所以有学者认为“嘉”字表示食器中盛有麦、禾之类食物,本义是食物之美味,引申为美好。如果课堂上能介绍这种说法,一方面与“嘉肴”贴合,一方面可以联系“一豆羹”等。至于“佳肴”“嘉肴”,解释为古今用词习惯不同便可,不必深究。

师:上面叉,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有表示演算学习的工具,也有表示挂肉的工具,也有表示骨肉相连的骨头。你看,如果这是兽骨的话,下面就是肉,骨肉相连,表示太美味啦。就像我早晨经过无锡的小笼包,很想吃的。

首先,无锡小笼包里没有骨头!

其次,骨肉相连就是美味?这个逻辑很难理解。

再次,《说文解字》:“肴:啖也。从肉,爻聲” ,意思是肉已经烹饪可以食用。“爻”音yáo,只表声不表意。“爻”表示《周易》卦象中的横道,模拟的是算卦中使用的竹木算筹。并未见到“爻”为挂肉工具或骨头的说法。

师:两竖,就是我站歪了。(有人说)“孙老师,站直一点。”用绳子把它束缚住——不可以这样。就是“不”之意。

孙老师的讲法很生动,对于小学生记住字形字义是有效的,但违背文字学常识。

虚词不具有实义,很难用图像表达。“弗”用作否定词,显然是假借,不能从字形上解说。

至于“弗”的本义,不能说是捆绑而让直立物不歪。因为我们看不到“弗”这个意思的用例。甲骨文的“弗”,竖立的是二“木”,缠绕的丝线绑有箭头。学者认为“弗”本义是弋射时所用的箭矢,就是《周礼.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诸弋射”中的“茀矢”。弋射时在箭矢上绑系丝线是为了方便透过丝线收回猎物,而丝线的另一端绑在树木上是为了防止猎物背负箭矢和丝线逃脱。

师:“然”是“这样”。上面是“肉”,旁边是“犬”,就是狗。下面是“火”。哇,火烧狗肉。当然现在不可以这样啦。古人呢,这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巨大改变。原来吃的很多是生东西。自从有了吃熟肉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面对这样的美餐,哇,好吃——这样吃就是对的。所以“然”有“这样”“对的”之意。

用为代词的“然”也是虚词,不能用象形解说。“然”确实象烤炙狗肉之形,表示燃烧,如《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后来“然”字借用作代词、助词、副词等,燃烧义由重复增加义符“火”的“燃”字来表示。

火的使用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孙老师所说的造字情境应该不存在。

师:框表示一个地方,栽植物。“木”表示植物,在一个地方得不到伸展。就像我们看到的盆栽植物,或者大棚里的植物,它就困在原地。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不高都感觉,那就是“困”。那为什么我们瞌睡也是“困”呢?我们的思维在大脑里,得不到有效的生长。

植物有根,本来只能长在原地,无所谓“困”。

“困”中的“囗”是大门的四框,“木”是竖在两门中央的短木,用于限制门扉闭合过度,俗称“门橛”。“困”由此引申出阻碍之意,而其本义由“梱”表示。

在课后的阐课环节,孙老师向观摩的老师介绍了自己“释文字识文言”的教学思路,其中举例说:

“卒”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小兵后来终于死了,一件铠甲上面伤痕累累。

这个说法,在孙老师《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35期)中有具体讲解。

孙老师的分析是为将“卒”的“士兵”和“最终”串联起来。这种想从字形同时得到本义和引申义的思路,本身就有问题。

“卒”无意由“衣”发展而来。多出的一笔,《说文解字》认为是衣上的标识,穿这种有标记衣服的人就是办事的走卒。(“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

甲骨文“卒”字在“衣”上有叉线条,有学者认为是通过加交叉线来表示衣服已经缝制完毕可以折迭起来的意思,本义是衣服缝制完毕,引申为一切终结、完成。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形是“衣”字的变体,不是“卒”字。

图书推荐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