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小说《一马归国梦》(大结局)

 文学顾事 2024-04-08 发布于江西

一马归国梦


作者:王安中

内容简介

小说《一马归国梦》记叙辛弃疾出生、成长、南归,在江阴等地为官与居住期思渡期间游历山川,友好农家,酷爱喝酒、随心填词,恩爱妻子的生活境况,反映辛弃疾“收复失地”心愿不能实现后遗憾、痛苦、无奈情绪。表现辛弃疾一生追求“杀回家乡、赶走金人、收复失地”的可贵精神。

作者简历

王安中,江西铅山县人,铅山一中退休教师。铅山县作家协会会员、上饶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学习写作小说。1978年,短篇小说《豆》发表在《信江文艺》; 1980年,民间故事《螺狮山的故事》发表在《信江文艺》(后被江西省铅山县文联编入《铅山民间文学》)。1984——1988先后创作《风云》、《支付情感的女人》和《潜伏女郎》等网络长篇小说。

19992021年,创作长篇小说《船的女儿》(上、下集)。

文 学 顾 事

Chine

第二章 期 思 泉 恋

29、夫妻同穴

不久,期思街多了一家商店,招牌是“榔头鲜鱼店”。“榔头”的大名大家都熟悉。不过。有的人看了心想:“先生”的儿子开鱼店,卖鱼?怎么讲都不匀称似的。

“榔头”不顾这些。他想“抓鱼是自食其力,挺带劲的。”

开张头天,“榔头鲜鱼店”那招牌上的五个大字,是他亲手写的。他想,“开鱼店是自我为商”,有啥不好?

“榔头”,在期思渡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请去写对联的是“榔头”;端午节划龙船,站着敲大鼓的是榔头;元宵节滚龙灯,滚“引龙珠”的还是榔头……“榔头”在期思渡头里!

何况,“榔头”小时候一块玩的小朋友,差不多也成家立业、当家作主了,他们会亲自来给榔头捧个场。

开张那天,榔头的鸬鹚抓了四十多斤鱼。他把大大小小的鱼,分门别类装在几个鱼篮里,放在店堂门口卖。

新新鲜鲜的鱼,期思河里的鱼,鸬鹚抓上来的鱼,什么味道?尝过的人不多。四十多斤的鱼,不到一个时辰全卖光了。

“生意好”,最受累的是范如玉。

每天傍晚,榔头去抓鱼。一夜站在鸬鹚排上,要等清晨才回家。他一站五六个时辰。范如玉心痛儿子,她给榔头特意做个点心。今天烙几张饼,明天蒸几个馍。她小小心心煎个鸡蛋饼夹在点心里面,让榔头吃好点。

只要天不下雨,榔头就会去抓鱼,范如玉就得做点心,让儿子带去,让榔头肚子饿了好充充饥。

在家里,范如玉一个人忙着。

半夜起来做饭,一边做饭一边洗衣服;早饭做好了,榔头正好回来,她就挑着鱼去店里买;卖完鱼回家,她还得去剖鱼、洗鱼。

自榔头抓鱼后,家里每天吃鱼。俗话说“卖菜人吃黄叶”,有些鸬鹚咬得太伤的鱼卖不了,只得自己吃。剖鱼、洗鱼、煎鱼,天天如此。这都得范如玉亲自去做;做完了,正好到烧中午饭的时间,范如玉就得烧火,蒸饭,炒菜;一家人吃完中午饭,范如玉还得去菜地里浇菜,连中午歇息的时间也没有了。

她里里外外忙着!什么事情都得由她范如玉去忙着!

有时,她做得太多了,手掌会发麻,手臂会发酸。她自己揉揉,拍打拍打,就过去了;有时,人蹲下去站不起来,她只得两只手按住地面用力向上撑,替蹲下去的两腿出力,才缓缓地站起来;有时,晚上睡觉翻身时,一条腿会突然抽搐,痛得她“哇哇”直叫。

辛弃疾会坐起来,替范如玉拍拍腿,揉一揉……可是,抽筋不能揉……

范如玉想不通,自己刚过五十,做点事会这么吃力,会喘不过气来,人怎么就“老”成这样呢?

范如玉没想到,为了辛弃疾,为了这个家,她已经超负荷了……但是,她总想自己还行,还撑得过去……

范如玉默默地吃苦,默默地受累。虽然心里是甜的,可是,她人却瘦了。一天比一天瘦了。

辛弃疾发现范如玉一天比一天瘦下来,虔心地说:“如玉,你别累坏了自己,让儿子去做吧,他们都大了。”

范如玉摇摇头,笑笑地说:“人瘦点更有精神。俗话说'人生不怕老来瘦’,老了,瘦点好。”

后来,范如玉觉得人常常会疲倦,做点事就气喘,力气也不如从前了。有时头会晕,好想走一步就会摔跤。有时头晕,范如玉立即扶住墙壁,让自己不摔倒。

她想,大概是累了吧,晚上早睡点,会好些的。

后来,她的头晕得更勤了,范如玉才警觉起来:难道自己有病了?

她想,不会吧,自己才过五十不久,可是,她又想,“头晕就头晕吧,又能怎样呢?头晕时就坐下,又能怎样?”

她想,一家人都忙。榔头要抓鱼,一夜到天亮不能睡,比自己辛苦多了,白天让他多睡会吧。

每天早晨卖完鱼回来,范如玉看榔头还在睡觉,她便替榔头喂鸬鹚。她想,如果鸬鹚喂得太晚,鸬鹚肚子饱饱的,晚上到河里会偷懒,会不努力抓鱼。

她想,铁柱天天去“花园垅”种花,天晴了花要浇水。他要到期思河去挑水。二里多路远,一担一担地挑,也确实不容易。

想到这些,范如玉在心里说:“子女有空帮吗?”

她想到辛弃疾。可是,辛弃疾自当“先生”后,白天忙于教学生读书。学生走了,他要给学生圈点大字本,还要给大点的学生批改“文章”。

一回,铁柱说:“娘,你廋了,太劳累了。你教我,我来烧饭吧。”

范如玉听了,心里好高兴。

可是,她想,“花园垅”里十几亩地的鲜花,要靠铁柱去打理。鲜花长出来了,每天要采摘最大朵最好看的鲜花,走街串巷,一路叫喊“买花啵——”

铁柱那么辛苦,还能让他来烧饭吗?何况是个男孩子。

范如玉想着头晕不是件好事,自己要注意休息。可是,她不觉苦笑一声,自已自语地说:“人都是'命’!”

……

范如玉想,爱花是当今人的风俗。家家户户的客厅呀,阁几上呀,房间里呀,都得摆上几盆花。家里摆了花,才显得雅气,才显得高尚、文雅,才如同文人墨客一般,像个上流社会的人家。爱花爱朵的家庭,才让人“啧啧”称赞。

铁柱聪明,管理鲜花很在行,花开得多,开得早。他买花的收入也不比他爹当先生少。

大兰出嫁了,去了老公家里。老公是个朝廷命官,在福建一个县衙里。

辛弃疾一家四口人,唯独范如玉没有收入。想起这个事,范如玉心里有些自卑。为了让他父子三个好好去做他们的事,范如玉天天起早摸黑,把家里的事一件件做好才心甘情愿。

什么大大小小、琐琐碎碎的事,她都得一个人去做,一个人悄悄地做完。

她累,常常头晕,可她心里觉得很幸福。人一心甘情愿,累着自己也不会喊苦喊累。做完了要做的事,她心里才舒服,才会松一口气。

一天,辛弃疾坐在厅堂批改学生的“文章”。范如玉突然走到他的身边,说:“我的手不能动……”一句话没有说完就晕倒过去了。

辛弃疾赶快站起来抱住范如玉。

辛弃疾大声呼喊:“如玉,你怎么了!”

可是,范如玉已经不能说话了;她眼睛朦朦胧胧,已经看不清楚了;那双脚,已经没力气支撑自己的身体了。

她瘫倒在辛弃疾的手臂上……

辛弃疾的喊叫,惊动了铁柱。

他赶到厅堂,看到娘瘫倒的样子,害怕地哭了起来:“娘!你怎么啦……”

范如玉的手臂突然从辛弃疾的怀抱里摔了下来,垂直地晃动了几下,僵直了。

“娘——”铁柱慌张起来,苦苦地喊,“娘——”

辛弃疾抱起范如玉,走进房间。他把范如玉轻轻地放在床上。

辛弃疾把油灯挑亮,坐在范如玉身边。

他的眼泪,静静地流下来。

他抹一把眼泪,悄悄地哭泣着……

早晨,榔头回来了。一进门,他高兴地喊:“娘,今天抓到的鱼真多——”

他看见铁柱坐在厅堂上,满脸泪水,呆呆地看着榔头走进门,没吭一声……榔头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愣住了!

“哥,”铁柱声音嘶哑地说,“娘,娘去世了——啊,娘——”他满脸泪水,泣不成声……

“娘——”榔头惨叫一声,奔向房间,伏在娘身上痛哭,“啊——娘啊——”

……

“稼轩公馆”在安排丧事……榔头和铁柱头戴白帽,身穿孝衣,腰间束着白麻,跪在门口,迎接着前来祭拜的人。

辛弃疾坐在范如玉的寿枋旁边,两眼流着泪水,呆若木鸡似的坐着。

葛老头提着香纸来了。祭拜后,提着一坛酒来到辛弃疾身旁,看辛弃疾呆呆地坐着,连自己走到他的身边也没有看见。

他咳嗽一声,说:“辛阁老,节哀。辛阁老,节哀为重。”他把一坛酒放在辛弃疾身边,说,“八抬杠的事,我替你操办吧。”

辛弃疾一听,才突然发现葛老头。他站起来,拉着葛老头的手,“哇”地一声哭起来了。

他说:“辛苦你啦。”

范如玉过世,期思渡一百多户人家的女人都来祭拜。她们烧香,磕头,每个人将自己带了祭拜的白布,一条条束在路旁的树枝上,宛如白色的花朵,散发着期思渡女人对范如玉的哀思。

……

辛弃疾爬上瓜山,来到阳原山虎头门,这是范如玉安葬的地方。

辛弃疾的眼前是一堆黄土,像馍一样的黄土。子孙棒插在坟墓前。

秋风萧索,呼呼刮着。子孙棒上那一条条白色的纸条在风中飘动,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人在他面前细细地说话。

辛弃疾心里清楚,他听到了,是范如玉在他面前诉说“她不心甘。”

“榔头才十六岁,还没有成年。是为娘的没用,让他早早立业。可怜,他还没有成家;

“水是多么地寒冷啊,他却天天晚上站在水面上。为娘的做不出来油布鞋,他只好赤着脚站在鸬鹚排上;天寒了,他穿着布鞋去,每次回来布鞋都是湿的,叫娘多心疼啊;

“铁柱才十四岁,就要扛着锄头去种花;花开了,又要一天天背到街上去卖。有时候回来,嗓子都叫哑了。为娘的听着了,只好让眼泪往肚子里流……为娘的还责怪他“你不知道少喊几声啊”;可是想想,他要卖掉那些花,能少喊几声吗?

“弃疾,我走了,你要好好照料自己。”辛弃疾好像听着范如玉在他面前说话,“你呀,一喝酒就醉。要少喝……”

他知道,范如玉总喜欢唠叨:“你天天有酒喝,餐餐都喝酒,为什么不可以少喝一杯呢。如果少喝一杯,就不会喝醉;不喝醉,就不吐,就不伤到肠胃。你也一把年纪了,身体是靠自己来照顾的啊;

“课还是要上的。有十几个孩子来读书,一家人吃的米就少不了多少。鸡也是要养的。你多辛苦些,种些青菜,一家人吃不完还可以喂鸡;你再辛苦些,挖些蚯蚓,母鸡吃了会生蛋。卖鸡的钱,卖鸡蛋的钱,积累下来买糯米做酒……你要自己划算好;

“榔头卖鱼的钱,你替他积攒好;铁柱卖花的钱,你也替他积攒好。两兄弟的钱要分开积攒。这是他们娶媳妇的钱呀,你不要动他们一分钱啊,不要让子女来责怪父母。弃疾,你要记得……”

“弃疾,我走了,你要好好照料自己。”辛弃疾好像听着范如玉在他面前说话,“你呀,有好些事要从头学起,自己去做。”

“洗衣服,做饭,你一件都不会,甚至扫个地也扫不清洁。儿子在外面忙着,他俩比你更辛苦。你日头晒不着,大雨淋不着,算个享福人了。今后呀,洗衣服,烧饭、炒菜的事情,你要亲自去做。如果你还爱如玉,你就替如玉去做,好吧。你要把这些事情做好。”

“弃疾,我走了……”

“啊——如玉,你别说了,”辛弃疾跪在地上,双手捶打着坟前的土,哭嚎起来,“如玉,你没有走,你还在我眼前呀!”

辛弃疾哭诉着说:“你虽然唠唠叨叨,不要喝酒了,喝醉了伤身体。可是,你说是说,却天天在灶台后锅里把酒炖热;

“每餐吃饭时,孩子们吃饱玩去了,你也吃饱了,可是,你还坐在桌子旁陪我说话,劝我慢慢喝,还替我斟酒;

“田田和钱钱走了,我写诗填词,你就陪我唱;有时我喝多了唱到天亮,你也一直陪着。没有你,我怎么活啊;

“榔头好乖,铁柱也好乖,他俩哭呀,喊娘呀,可是,你听不见啦……如玉!”辛弃疾眼前一朦胧,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焦急起来,声嘶力竭地喊,“如玉,你不能走啊——”辛弃疾晕倒了,倒在坟墓前……

天空中没有月亮,天空中也没有星光,瓜山的夜漆黑漆黑。秋风呼呼叫着,一阵又一阵;树枝抖动着,树叶晃动起来,“嘶啦嘶啦”地响;茅草摇晃着,相互催促,像风吹着满山落叶在转动,呼啦呼啦地响着;树上的夜哇鸟“呱呱”地叫,那声音有些恐怖,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阵寒怔起来……

远处的山脚传来一阵阵喊声,传来一阵阵哭声——“爹!”“爹——”“呜呜”,“爹,你在哪里?”

夜深人静,瓜山上寒冷起来。露珠落在树叶上,落在草上,也落在辛弃疾的身上。

躺在坟前的辛弃疾,紧缩一团。

他让寒冷冻醒了。

他睁开眼睛,眼前一团漆黑。他忽然记起,他在瓜山上,他在范如玉坟墓前;他立即想起榔头和铁柱还没有吃饭。

他爬起来,朝范如玉的坟墓拜了三拜,说:“如玉,我回家烧饭给孩子吃了。”

他转回身,离开了范如玉的坟墓,摸索着朝瓜山下走……

远处,东方已经露出一线亮光,黎明即将到来。

辛弃疾下了瓜山,来到期思河边,天已经亮了。

他过了河,来到家门口。他推开大门,看见榔头和铁柱面对面伏在饭桌两旁睡着了……

他轻轻走进屋,走进厨房,他开始烧水做饭……

书房里,辛弃疾拿着笔,他在思虑,写一首词来纪念自己的爱妻范如玉。可是,他总是下不了笔。

他想,如果词一写好,他对范如玉的想念就沉浸在“词”里了。“一首词”能写完自己对范如玉的爱吗?他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我对范如玉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是一首词写不完的。”

他放下笔,整理好纸张。他深深地叹口气说:“如玉,我要天天想着你,想着你的好,想着你的爱……想着你,我才有那个温暖;想着你,,如玉,你就会活在我身旁……”

“爹,”铁柱在喊,“锅里的饭烧掉了——”

辛弃疾赶快走到厨房……

……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爹今年六十四了,年纪虽然大了,但骑马射箭,挥舞宝剑,仍不减当年啊。”他对榔头说,“爹要上前线啦,你兄弟两个好好相互照顾啊。”

他骑着马来到部队,他和战士们一同操练。辛弃疾那斗志昂扬,精神抖擞的气派,每个将士都称赞他。

1204年,辛弃疾六十五岁了。他被任为镇江知府。出发的前夕,宋宁宗说:“我这条'金带’赐给你;见'金带’如同见我。辛弃疾,这就是你的上封宝剑。你要好好为朕谋划伐金大计。有谁违抗,先斩后奏!”

辛弃疾非常珍惜这次机遇。为了抗金北伐,他在镇江努力做好准备工作。他计划在淮河以东的山阳,在淮河以西的安丰,用来屯兵。他在山阳和安丰分别配备20000人守备,以便进退自如。

为实施这个屯兵计划,他在江淮招募10000名士兵,制作10000件军服。对新兵,辛弃疾亲自挂帅,天天进行军事操演。

为了掌握敌情,辛弃疾派出50名壮士,让他们深入敌后侦察敌人情况。把掌握的军事情况如期向朝廷报告,深受皇帝的赞赏。

一日,辛弃疾登上北固山,爱国激情洋溢在胸中。他写下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然而,在1205年秋,辛弃疾又遭到谏官攻击,他被迫离职,被迫罢官,他怀着满腔忧愤,独自回到瓢泉。

1207年秋,正当辛弃疾68岁的那年,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时。

官职已经很大了,可是,辛弃疾却生病了,他卧床不起。他只得上奏请辞。辛弃疾一病不起。他写下了临终绝笔《洞仙歌》,总结了他的一生。

《洞仙歌》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这年农历九月初十,辛弃疾黯然离世临终前仍喊着“杀贼”,“杀贼”,“杀贼”!

死后,辛弃疾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他和自己心爱的妻子范如玉同睡眠在一穴。

辛弃疾最后一首《洞仙歌》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说出了他“体谓人生的真谛”。

词的上片,辛弃疾采用一个对比,告诉人们“贤”与“愚”的差距是什么。

辛弃疾说,社会上贤与愚,看起来差别不大。但是,一旦去处理事情,贤愚之分便“差之厘毫,谬之千里”。

他举例说,舜和跖都是努力做事的人,鸡叫就起床,起得不谓不早。然而,两个人做事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为“义”,后者为“利”。

辛弃疾告诉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蒙骗。要了解一个人,分析一个事,应该从本质上去判断“其人其事的初衷是什么”。

“义”者出于“公”,为“利”者出于“私”。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辛弃疾告诉人们的第一个道理。

再看词的下片。辛弃疾在起句用“甘水”和“淡水”做对比来说事。

辛弃疾说,味道甘甜的水虽然吸引人,可放不了几天就坏了,但淡水却不会。“淡水”能维持不变。

这是辛弃疾告诉人们的第二个道理:“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是纯洁的,是永远可交的朋友。

再看词下片第二句话。辛弃疾还是打个比喻,他说人吃饭时,一群蚊子在自己耳边响声如雷,使他陷入深刻的反省。

辛弃疾说,人最擅长找到别人的毛病,却不能辨清自己的错误,或者说,有时知道错了却不愿意承认。

这是辛弃疾告诉人们的第三个道理:他劝导人们“有错就改”。

风风雨雨,宦海沉浮。

辛弃疾在人生最后一首词中,用充满哲理的语言,把自己人生体悟说了出来。多么可贵,多么可爱!(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