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莘村现当代能工巧匠谱

 作家董刚 2024-04-08 发布于陕西

莘村现当代能工巧匠谱

董忠现,莘村一组人。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莘村著名工匠,曾和名匠乌池村李仓儿搭班,在多地为人修建照壁、门楼、墓碑等。砖雕刻工技艺过硬,并在多地留有传统建筑杰作。原百良中学门楼是一代表作。少家寒,学艺早,十七八岁时就出名。 

董新瑞,莘村一组人。少年学艺,曾随师傅长期在澄县、白水之观音桥做活。其刀工稍逊于董忠现,但瓦工贴砖,瓦房水平为莘村之冠,五十年代曾和他匠共同瓦房,而小工常有踏破之瓦要抽岀置换。结果他人所瓦之处,轻松抽出。董新瑞所瓦之处很难用手取出,只得用瓦刀撬起,方够取岀,可见其瓦工之功力坚实。

董献坤,莘村二组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亦为莘村之名匠。其手艺比之董忠现没那么精细,但岀手快捷,与人作工速度倍于常人,为当时农家所喜。但此人岀名却是因为年轻时膂力过人,场间和人打堵,弯腰下蹲,双手抱场间之碌碡,大喝一声,然后抱起稍停片刻才放下,可见其力量之惊人。民间正月十五元宵节,常和董青龙之祖父耍狮子,二人耍狮子之技艺名动远近。每表演,观者如潮,喊声雷动。

马福奇,莘村三组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一时之名匠,其手下瓦工活之精细稍逊于几位名老匠人,但为人聪明善思,不拘泥于常规,常常构思巧妙,出人预料。房上之装饰水泥小石狮子为当时一绝,颇具影响,且水泥雕塑为附近村里一绝。曾在沟南某村,参与戏楼古建,其墙雕手艺震惊当地之人。为人恢谐风趣,善开玩笑,常常一开口,噱头迭出,妙趣横生,为当时之青年人所喜。曾与马育森为村文艺宣传队导演,颇具影响。上世纪修铁路运枕木之役,连夜等待卸枕木之余,天气寒冷,大家围火堆环坐,听他讲笑话,笑声不断,邻村民工亦赶来一旁听之。实属莘村一奇才也!

马锁乾,莘村三组人。其建房技艺堪称大师,长于建筑设计,样式时兴,尺寸适宜,又能物尽其用,在周边村庄颇具影响。当年集体建校、综合厂、尤以大队后边之会议室兼演出舞台,属大出檐硬挑大梁,突出尺寸较大,但设计合理,颇有创意。一生带徒弟多人,其弟子后多为名匠。

马福太,莘村三组人。为人聪明睿达,悟性极好,为莘村方圆数十里一名匠。建筑家具皆是能手,尤以寿木雕刻出名。技艺全靠自学,虽也曾受名匠指点,但实属一自学成才典范。当年任生产队长,修建水地为莘村第一人,为驻村老干部宋平兴县长所赞。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修建街道商品门面大房中,前带走廊构思巧妙,设计合理,外观大气轩敞,为莘村一时建筑之代表作,后李家庄等村建商店来人,画图模仿,可见当时之影响。

王着祥,莘村四组人。少时家寒失恃,徙居莘村受姑母照顾。少年发奋,苦学本领,经几年努力,学成出师,木工技艺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且聪明练达,为人作工,认真负责,遇主人难解建筑之疑难均能迎刃而解,为时人所重。这在工匠之行,并不多见。其棺板卯榫木工活为当时之样板,邻近村庄多个后辈托人跟他学手艺。一组曾有一播麦耧为淸末建筑大师杨迈迈所造,作工精巧,构架合理,无异于木器中的精品。后因播种中耕牛受惊狂奔而摔损,无人敢承修,找王着祥修补,王应允。几日修成,其修补之巧妙,修旧如初,浑然一体。

马乾升,莘村四组人。聪敏善学,心灵手巧。青年时作活,敏捷利索。在五八库修建队伍中颇有影响。其建筑、泥瓦工手艺承续老一代工匠之绝活,砖雕瓦房均具较高水平。一九六二年,其年方二十,与画家马乾科等人完成当时政治教育连环画之联幅画展,为当时参观者称颂和公社领导之高度好评。

马占仓,莘村六组人。老一代泥瓦匠。为人淳朴忠厚,为人作工,毫不惜力,瓦工活较全面,瓦房水平高而为时人所看重,声誉极好。

马福学,莘村六组人。为人聪明好学,属当时著名工匠中的多面手,寿木活之雕刻手艺在当时尤为突出。为人多才多艺,上世纪在大队综合厂、面粉厂机器安装设计中,与八组马绪升均为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功不可没。后在建大队面粉厂之大房新式人字梁架构中,牵拉支撑设计之合理为当时之代表作,为后来建筑所仿效。

薛锁定,原籍河南,莘村八组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银匠活手艺精湛,银器手饰,小孩项圈、银锁等物均有较高水平,且为人和气,买卖亦公平。平时常挑担摇铃走街串巷,售卖颜料、赭黑和针线纽扣等家用之物,方便了群众,受时人欢迎。

马均祖,莘村9组人。为人聪明善学,处事干练,且重人情,多年红白喜事中负统事之职,富组织能力,在群众中颇具影响。青年时和马福太等人为农村新一代匠工之代表人物,木工手艺高超,所做器具外观精巧,结实耐用。多年在集体、学校等建设中均为骨干。尤其在农村棺板雕刻工艺上继承老一代匠工之精华而又有所创新,其雕工艺术已远超前人。

吕得广,莘村十组人。其特长为建房和寿木雕刻,为莘村木工一行中生代的代表。其作活不甚惜力,工效颇高,为时人所赞。其寿木雕刻活为莘村硕果仅存的名匠之一。其雕刻艺术,已远超前人,因此在远近村庄中颇具影响。

杨迈迈,莘村十组人,莘村杨姓之余脉。为清末民初建筑大师,曾参与莘村西关帝庙戏楼的设计建筑。其技艺精湛,驰名秦东,声播对河晋地。同州府某地曾建戏楼,请他承建,立木之日,观看热闹之人甚多,众人见戏楼前檐大梁长两丈有余,径近三尺,这么个庞然大物如何放上去。不觉纳闷。只见杨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叫人将两根立柱竖牢固定好,并在两根立柱前各绑一根斜柱固定牢靠,将粗绳缠绕于大担两头,让众人顺斜坡慢慢将大梁拉上,拉到顶部,大梁与立柱分毫不差合卯完成。众人喊声雷动,对其精巧的构思,及精确的计算无不佩服。试想绳索缠绕差之毫厘,大担立柱就难以合卯。其计算之精准,确非常人所能及,堪称大师杰作。后多次赴外地承接大型建筑,影响甚巨,但青年丧偶,再未续娶,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晚景凄凉,后不知所终,时人惋惜之。

本文由董民兴所述,吕增民修改。


作者简介: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