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处除三害后发达了吗?他为何被夏侯渊和司马懿后人联手害死?

 脑洞趣味历史 2024-04-08 发布于四川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近期大热的电影《周处除三害》正是基于西晋时期周处的典故改编而成。

影片中的主角,通缉犯陈桂林,在得知自己仅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后,决心效仿古代的周处,立志要铲除排在通缉犯榜单上名次高于自己的两位罪犯:香港仔和牛头。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在江湖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名号。

然而,跳出影片,而现实中周处除三害之后的事迹,我觉得也蛮有意思的。

比如周处除三害后,他的人生是如何发展的?

再比如,他后来为何会被夏侯渊的孙子和司马懿的儿子联手害死?

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为何会走到这样一步呢?

1、

小时候看周处的故事,各类少年读物里经常提到他父亲死得早,我便以为是因为命运的捉弄他才形成了年少时的跋扈性格。

但实际上,周处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官三代”。他的爷爷周宾曾任广平太守,父亲周鲂则是鄱阳太守,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在古代社会中拥有着不低的地位。

我们看《晋书·周处传》对周处的描述:

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

翻译过来就是,周公子这个人啊,从小力气大得惊人,他喜欢在骑马打猎,没事就到处遛马玩耍。他行事不拘小节,随性而为,常常做出一些放纵任性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了诸多困扰。

简而言之,他就像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行事风格颇为出格。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州曲”二字的特殊含义。“州”指的是州郡,而“曲”则代表部曲,类似于他家的私人军队。当时的豪门大族多拥有私人武装,但周处的行为却同时引起了州郡百姓和家族长辈的不满,被视为“祸患”。由此可见,他的行为确实相当出格。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受到他人的指责和非议,只要他不是愚钝无知,就必定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周处身处在三国争霸的动乱时代,作为世家子弟,他自然也怀揣着对家族和国家的忧患意识。在那个时代,普通人放纵自己最多导致家破人亡,但他这样的行为却可能为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前途的考量,还是对家族命运的担忧,亦或是迫于外部的压力,周处都迫切地需要做出改变。

2、

周处用来证明自己的方式,想必大家也已经想到了,没错,正是:“除三害”。

有一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

在一个和煦的午后,周处看到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聊天,他便走向前去向围坐的老人们问出了一个深藏心里很久的问题:“如今岁月静好,五谷丰登,为何你们仍然愁眉紧锁,难展笑颜呢?”

老人们互相交换了沉重的眼神,长长地叹了口气,“唉,州郡有三大祸害未除,我们又怎能开心得起来?”

“三大祸害?”周处疑惑地挑眉。

“一是南山那头凶猛的白额虎,经常下山袭扰州郡,让百姓们人心惶惶;二是潜伏在长桥之下的恶蛟,兴风作浪,使得河水泛滥,庄稼受损;这第三嘛…”老人们顿了顿,声音低沉,“便是你,周处,你在州郡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周处听后并未动怒,他沉思片刻,然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既是祸害,那便由我来除之。”

老人们相视一笑,仿佛看到了希望,“你若真能除了这三害,不仅是我们州郡,怕是整个天下都会为你欢呼。”

言出必行,周处当即深入南山,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终于射杀了那头凶猛的白额虎。紧接着,他又毅然跳入波涛汹涌的河中,与那条恶蛟展开了生死搏斗。恶蛟在水中翻腾,时隐时现,而周处紧追不舍,从河中追到湖中,从湖中又追到江中,竟然持续了三天三夜。

州郡的百姓们以为周处已死,便开始为他的离去而庆祝。然而,就在庆祝的锣鼓声中,周处浑身湿漉漉地从江中走出,手中还提着那条已被击杀的恶蛟。他听闻百姓的庆祝声,心中五味杂陈,终于意识到自己在百姓心中竟也是一大祸害。

痛定思痛,周处决定寻求改变。他前往吴郡,希望从陆机、陆云两位贤士那里得到指点。不巧的是陆机外出,只得向陆云倾诉了自己的困惑,“我想要重新做人,但恐怕岁月不等人,难以有所作为。”

陆云听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引用古语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既然有心改过,何愁前路无光?人最怕的是没有志向,只要你立志向前,何愁名声不树立?”

周处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图强。他不仅成为了一位名扬天下的忠臣,更是文采斐然,志向远大。他恪守信用,严于律己,终于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在他的努力下,州郡也变得越来越安宁和繁荣。

3、

从史书对周处的记载“远近称叹”来看,他后来为官做得确实不错。

但晋朝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身处污浊的环境中,还想学青莲出淤泥而不染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当御史中丞的时候,遇到梁王司马肜违法犯忌,周处便依律严惩。

然而,这样的刚正不阿也让他树敌众多。在朝廷中,许多人对周处心生怨恨,寻找机会陷害他。终于,在氐人齐万年反叛之际,他们看到了机会。朝廷大臣们借口周处忠烈果敢,推荐他领兵平叛。实际上,却是希望他在这场战争中消失。

周处心知肚明,但他没有退缩。他明白,这是他为国家和人民尽忠的时刻。即使知道前路凶险,他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当时,反贼屯驻在梁山,聚众达七万人之众,然而夏侯骏却逼迫周处仅带领五千兵马去攻击这庞大的敌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周处深感无奈与悲愤,他深知这是一场几乎无法取胜的战斗。

“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周处沉痛地对夏侯骏说,他明白没有后援的五千兵马,面对七万敌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军令如山,他不得不从。

梁王司马肜再次命令周处进攻,于是他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一同在六陌向齐万年发起攻击。大战在即,周处的士兵们还未进食,然而司马肜却催促他们迅速进军,同时切断了他们的后援。

周处深知此战必败,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在临战之际,他赋诗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无奈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流露出他视死如归的决心。

言毕,周处率领士兵们冲向敌军。从早晨战至傍晚,他们奋力杀敌,斩首万余级。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弓箭用尽,卢播和解系却迟迟未发兵救援。周处的士兵们渐渐陷入了绝境。

左右侍从纷纷劝说周处撤退,然而周处却按剑坚定地说:“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他拒绝撤退,决定以身殉国。

最终,在周处的带领下,士兵们进行了最后的殊死搏斗。他们虽然英勇无比,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周处也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身躯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载史册。

4、

周处在出征前,或许已有预感,此去难回,但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的身影在历史的洪流中愈发显得高大而坚定。

从昔日的州郡“一害”到如今的百姓称颂的忠臣,他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与付出的道路,其中的转变之大,让人感慨不已。

然而,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周处的直率和忠诚成为了他的致命伤。面对权贵的打压和排挤,他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但正是这样的逆境,更凸显出他的坚韧与不屈。他如同那只扑火的飞蛾,明知前路是火,却依旧奋不顾身地向前扑去。这火焰,是他心中对忠诚、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也是他用生命去捍卫的信仰。

在时代的浪潮里,周处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

周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位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生,是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最深刻诠释。他的故事,虽然充满悲壮,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周处的英勇与牺牲,不仅是对个人荣耀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大义的坚守。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标杆。

文/脑洞趣味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