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需内卷,这5座城市火遍古今

 芭窗夜雨 2024-04-09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诗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传诵千年的古诗词,构成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如同一场场精神旅行的向导,引领人们对未曾踏足过的地方,产生无限向往。

面对文旅内卷大战,有这么五处“诗歌胜地”,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青睐,带流量一路“躺赢”。

春风十里醉人间,正是出游好时节。跟着地理君一起打卡这五座火遍古今的城市吧~

图片

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1月

图为日暮时分的扬州瘦西湖,充满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之美,无数的文人墨客就曾用他们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写出了充满画意的扬州。摄影/吴赐欣

在李白为扬州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最为口口相传。

关于扬州的经典名篇层出不穷,不过,要说与扬州关系最密切的诗人,则要数中晚唐的杜牧,至今流传下来的杜牧所写的扬州的诗共有40多首,他也是写扬州最多的诗人。

杜牧在“十年一觉扬州梦”中,写下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等广为流传的诗篇。

图片

春色当属瘦西湖

图自《中华遗产》2022年7月

摄影/齐立广

扬州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并在蜀冈上筑邗城开始,到清朝末年,扬州持续繁华了2000多年。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雄富冠天下”的重要原因便是地理区位:不仅大运河和长江在这里交汇,而且1000多年前的扬州还邻近大海,是一座海港和河港兼具的城市,粮食、淮盐、金银铜器等物资大都在扬州集结、中转,作为水运枢纽的扬州可通江达海、南下北上。

图片

图为江都区邵伯镇中晒腊肉的人家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2月

摄影/任飞

图片

杭州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图片

栖鸟伴白堤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月

白堤是西湖著名的长堤,一株桃一株柳的间隔种植方式,是这条由大文豪白居易修建的古堤最富人文情怀的特色。西湖水每月引钱塘江之水更换以后,变得越来越清澈,众多水鸟安逸地栖居湖上。摄影/曾令洪

作为浙江省的省会,曾经做过南宋都城的杭州已经有两千多岁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之所以称杭州为人间天堂,很大原因,在于杭州有西湖。而西湖有人,尤其是杭州的文人。

因为有了江南的人文气息在这片湖水中荡漾,一座城市,就这样建立在了人的精神花朵之中。

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政治上的失意,让已届晚年的他把更多心思寄托于游山玩水。

白居易用一双诗人的眼睛,寻觅着西湖的美,用如椽巨笔为西湖传神写照。据目前文献所知,西湖得名即来源于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的诗题。

图片

白堤断桥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杭州特刊

古往今来,西湖最重要的知音人,无疑是白居易和苏轼两位文豪。他们不仅为西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更兴修水利、浚湖筑堤,令西湖得以保持良好的风貌,长久留存。摄影/步恩撒

如今逛西湖,当然要逐一探访“西湖十景”。而十景其实是画家和诗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十景大约得名于南宋理宗时期,最初称“湖山十景”。当时,南宋的宫廷画师多以西湖的水光山色为写生对象,将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倾注笔端,留下一幅幅佳作。人们则“按图索骥”,一一在西湖及周边寻找到原型。

图片

早春时节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风荷”的樱花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杭州特刊

摄影/吕海彬

此后,元明清画师又在南宋湖山十景的基础上,不断踵事增华,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并在诗人的推波助澜下,闻名全国。作为画师和文人对西湖景观的再创造,十景从诞生开始,就浸透了浓浓的文人审美意趣

图片

成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图片

杜甫茅庐

外表简陋,内里诗意

图自《中华遗产》2022年10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复建的杜甫茅庐。简洁的人字坡草堂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庐的屋顶不一定有茅草,可中国人一提起庐,想到的往往是草堂、茅屋。庐几乎等同于山林田野中,外表简陋却充满诗意的茅草屋。摄影/袁博

独居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杜甫在黄昏时分嗅到了雨水的味道。虽有风,但却不狂躁,柔和的微风伴随着丝丝细雨,悄然湿润了周遭的世界,宛如水墨画中的风光,被蒙上了一层雾气,带着些许寒意,浸透了春花,也浸湿了庐下观雨人的衣襟。

总之,一场温和的春雨,在杜甫看来,昭示着生机,因而自他笔下流出的诗句,也饱藏了赞许和希冀。

图片

灯火辉煌的夜景彰显着成都

欲执中西部“总部经济”之牛耳的雄心 

图自《博物》2008年5月 

摄影/王玉姗

汉代成都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因织锦业发达得名“锦官城”。武侯祠里讲述的,是中国历史王朝的“理想天团”,一代明君刘备,仁义昭烈;一位贤相诸葛亮,鞠躬尽瘁;一群兄弟关羽张飞,义薄云天。

这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社会的美好愿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成都,永远在“进则天下,退则天府”的情怀中徜徉。

从秦汉到唐宋到今天,成都,一贯延续着一种属于成都的精神,那是纵目的深邃辽远,是行走蜀道的坚韧执着,是面对困难的抗争和幽默,是生活的从容淡定,更是今天2100余万人汇聚而成的澎湃的城市生命力


图片

西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图片

不老的城墙

图自《博物》2008年5月

触摸着古老厚实的城墙,感受热烈奔放不含一点水分的阳光,西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厚重而豪放。这个古意盎然的城市,蕴积了太多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沉淀。摄影/唐志远

历史上的都城有很多,却没有哪个能像唐长安城一样包罗万象,被人们以不同的视角来诠释。“长安”所传达出的意蕴,也由此古朴而凝重、繁盛而落寞。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城郭组成,在它的南北中轴线上,是那条世上最宽阔的通衢大道。这条街在皇城之南,因风水星宿而定为朱雀大街。上百个里坊以朱雀大街为轴,分列两侧,呈棋盘式

“门巷修直,居室栉比。”白居易形容这一独特规整的布局为“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每个里坊间,则有街道相通。在郭城西城墙最北面的一座城门叫做开远门,这里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图片

春来城墙裹不住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城墙是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的,成为了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城墙的古老裹不住城市的朝气,我们透过城墙厚重可以感受到西安城的勃勃生机。摄影/秦岭

现在可见的西安城墙,是明朝建成的。600多年来,这一圈城墙经历了拆与建的轮回,如今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保存规模最大、成色最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墙。

一座小小城池的门里门外,历尽千年沧桑,竟也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故事,仿佛缩微。这其间斗转星移,世间物事多有留痕。虽不一定会有权威定论,但世道的盛衰总会在一些物件上留下刻痕,西安的古老城墙便成了这样的时光记录仪。

图片

酒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图片

驼铃连古今

图自《中华遗产》2019年12月

陆上丝绸之路以敦煌为节点,西行出玉门关、阳关,可达西域诸国,乃至更远的古罗马。商队使臣,在敦煌往来不绝。上图为敦煌鸣沙山,一支长长的驼队翻越沙丘。摄影/蔡俊堂

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把万千征守者、行旅者的无限辛酸,凝聚于方寸锦帛,浓稠如玉,无法化开。黄土、红柳、苇草夯筑的堡垒,以及形单影只的边墙,并不是玉门关全部的风景。

疏勒河从遥远的雪山排空而下,在这里有着它迷人的风姿:清波荡漾,绿色漫漫,群鸟翔集,甚至有不安分的野兽探头探脑,向人们翘首弄姿。春风,它应该是得意尽了。

图片

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遗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月

小方盘城遗址被认定为敦煌玉门关,2014年小方盘城作为西汉的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玉门关关址的变迁至今是一道学术上争论不休的难题。从学术争论的侧面,我们也可探知,此地的生态环境经历过巨变。摄影/王金

“玉门关”作为古代通西域必经之“口岸”,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遥远边土”的代名词,所以,有许多古诗文虽然明写“玉门关”三字,却并没有实写玉门关的事件,而是在借玉门关完成对边疆的臆想。

西方把古代敦煌视为“通向中国的大门”,古代中原人士则把穿越陇右看作离乡去国步入边塞的开始,一旦出了玉门关便完全置身“异域”了。

敦煌,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个地理分界线的概念。西出阳关,人们在这里准备好出生入死的心情;生还玉门,人们在这里庆祝人生的征途。

如今,登上玉门关10余米高的残台,向西南方向眺望,可以隐约看到汉长城的烽燧和城墙残迹断续延绵,好似一条棕色的虚线,据说当年沿着它可以直通阳关

图片

玉门关魔鬼城地处甘肃敦煌市西部

是一处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10月

摄影/孙志军

当我们吟诵起名篇时,

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与之对应的文学景观

而当我们欣赏文学景观时,

也能想起很多与之相关的佳作。

古诗词,如同无形的纽带

将人们与壮丽山川和悠久历史紧密相连。

我们在文采斐然的字字句句中,

感受脚下这片华夏土地的独特魅力


江苏专辑(上)

江苏专辑(下)

杭州特刊

江南专辑

/8期每满60减6/

中 国 国 家 地 理

杂  志  电  子  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4月8日 24:00  

陕西专辑(下)

最中国的地名 专辑(下)

甘肃专辑(上)

长白花海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别错过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