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 哥窯粉青雙耳貫孔四方瓶】鉴赏

 吟啸且徐行 2024-04-09 发布于湖南

口徑:5.7×4.7cm

底徑:6.5×4.8cm

高:13.9cm

       官窯是五大名窯之一,因其釉質肥潤,釉面紋面縱橫交錯,紋線變幻莫測,以自然天成的開片釉裝飾瓷器,有古樸凝重的美感而知名;南宋官窯,成於杭州,乃為供禦而製,享負盛名,可謂上品重器,寥若晨星;其簡潔端莊,唯覃奧淵涵可達,證故時匠人神技巧思,盡諳美瓷韻致,窯火斑斕處,看盡一代思潮,出窯成品時,溢散趙宋文士雅調。

       南宋官窯瓷的造型、品種包括很廣,以陳設用瓷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裝飾瓷。器型多仿自周、漢古製。造型嚴謹肅穆,古風樸樸,又配以「紫口鐵足」更顯得風韻別致、古色古香。南宋官窯青瓷,主要表現的不在於它的裝飾,而在它本身莊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著稱,這些製品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南宋官窯瓷既繼承了河南汝官窯的造型端莊簡樸之精華,又吸收了南方越窯、龍泉窯等名窯的薄胎厚釉、釉質渾厚的特點。北藝南技的結合,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南宋王朝覆滅之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技藝失傳,故傳世官窯器十分稀少。

       本品為貫耳瓶造型,長方略帶橢圓口,溜肩,扁鼓腹;瓶身通體施釉滋潤,色泛青灰,呈現出乳濁的失透質感,隱隱露出釉層下灰黑胎體之色,像翠色浸入胎骨,令人心曠神怡。瓶口與耳口沿處由於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正是宋代官窯器之「紫口」現象,其輕微的垂釉現象亦十分自然;器物采用墊燒法燒成,底部滿釉,圈足略微橢圓無釉,可見堅質之褐色胎骨。

       貫耳瓶形製為古投壺造型演化而來,興盛於宋代,主要表現在官、哥等窯瓷器上;《禮記·投壺》:「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可見投壺之戲,要義有四:須分主賓,更當飲酒,理論才藝,講究禮儀;北宋年間,宋徽宗敕編了《宣和博古圖》,這本書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 件,堪稱當時的金文著錄,其中貫耳瓶也在其中有所收錄;貫耳瓶在古代的功能是作為一種陳設用品,那對貫耳,在別的瓷器上很難見到,它們某種程度上也有勸誡君王廣開言路、善於納諫的含義。

       縱觀整器,形製端莊偉岸,造型恢弘古雅,釉水肥厚瑩潤,堆脂如玉,閃爍油光,釉面開大小不同的紋片,以黑色為主,間有金色,同時伴有冰裂紋生成,於細膩平滑中透漏著穩重典雅之氣;整體來看麗質非凡,品格高逸,傳世保存完美;值得一提的是,該物件經臺北中華文物鑒定室鑒定並出具證書,時代吻合,殊為珍罕。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官窯瓷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紫口鐵足。」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二《窯器條》:「官窯…其土紫,故足色若鐵。…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紋、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色為主,依照具體情況又有深淺不同之分,且其均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窯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紅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數,所謂「鐵足」即是指圈足部份露出的黑鐵色胎。南宋官窯的釉極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說法。南宋官窯瓷多有紋片,有大小開片,亦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以冰裂紋等大紋層為主,所謂「冰裂紋」者,如同冰糖、雲母一般,層層而下,多角形的開片,顯白色的紋路,由於機會不多,較為特殊。釉面出現的紋片原是一種缺陷,它由於製作過程中工藝處理不當,胎釉膨脹系數相差過大,使釉面發生裂紋,但我們的祖先巧妙地利用這種缺陷美,作為裝飾瓷釉的特殊手段,使這種釉面紋路通過工藝的調整,控製裂紋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紋片碎路,縱橫交錯,極不規則又在規則之中。經過人工染色,從而達到所謂「金絲鐵線」的藝術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