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眼中的“六街三市”指的是什么?为何该词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博士论西游 2024-04-09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九四八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135)第三章――生活篇之“高度繁荣的城市经济”)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寿星,也就是南极老人星,或称南极星君,他在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经典中是长寿的代表,而传说中的白鹿的寿命在一千五百岁以上,以及“鹿”音同“禄”,它就成为了长寿的瑞兽象征,因此,白鹿成为了主寿的南极老人星的坐骑。
至此,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神仙的坐骑已讨论完毕。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讨论。
经济,则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人们就根本无法实现生存,更不会产生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当然也不会有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伟大壮举,必然也不会出现《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西游记》作者对此自然十分了解,因此,他在创作各个生动故事的同时,更是不吝笔墨,对于经济状况进行了叙述,不仅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也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画卷。
城市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首先要有城市的存在;而城市的存在,就要有城市的规划和布局。《西游记》作者在描写城市之时,他用的第一个词和频率最高的词是“六街三市”,而该词正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反映和代表。
该词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是在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成归来,剿灭夺其水帘洞的混世魔王之后,为了保护花果山不再被人侵犯,他便带着众猴子“砍竹为标,削木为刀”,“逐日操演武艺”。
因竹竿木刀难敌锋利剑戟,悟空便驾云来到傲来国都城寻觅一些兵器,此时,他发现,“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这是通过悟空的观察,书中第一次出现“六街三市”一词。
后来,在描写车迟国、祭赛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金平府、地灵县时,都用到了该词,共使用了十一次,可见该词在描写城市时所具有的重要性。该词不仅在《西游记》中被作者多次使用,也经常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有“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元关汉卿《蝴蝶梦》有“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抹泪揉眵。”明施耐庵《水浒传》有“三人取路投沧州来,将及午牌时候,已到沧州城里,虽是个小去处,亦有六街三市”等。
那么,“六街三市”这一词语出自何处?它指的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中意义如何?
“六街三市”出自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书舍人韦元徼巡六街”。其中,“六街”是指唐代长安城的六条大街,“三市”是指早晨、中午、傍晚三时进行市场交易之所,泛指都市中热闹繁华的地区。
应该来说,“六街”所代表的“坊市”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六街”及其代表的“坊市”管理制度,我们在此有必要进行介绍和分析,从而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面积达87.27平方千米,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全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东西向与南北向大街成网格状交叉,将外郭城进行网格式分区,每个网格为一个坊里。
长安城的外郭城东西走向14条、南北走向11条共25条街道。 “六街”是其中最大的六条街,南北向三条大街分别是城市中轴线朱雀街、芳林门至安化门街、启夏门至玄福门街等,东西向三条大街则分别是春明门至金光门街、延兴门至延平门街、通化门至开元门街等。
长安外郭城由各条大街分成的被称为“坊里”各个网格单元,共有108个,即“108坊”,“坊”是城市行政管理单元,其四周有高大围墙与外部隔离,进行设立“坊正”对其进行管理,坊内居民夜晚不允许出入走动,且坊内不允许商业经营。
为满足人们对商业交易的需要,在朱雀街两侧左右对称设东西两市。东市周围多达官显贵住宅,故市中多奢侈品;西市更具平民化,商业更为繁荣,如《长安志》所记载,“商贾所凑,多归西市”,外来“胡商”也多居西市。东西两市被高墙圈起,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以时启闭,“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六街三市”虽为都市繁华之处,其代表的坊市制度却因限制商业活动,难以满足人们的交易需求。在唐朝建立不久,该制度就出现了逐渐被突破的趋势不仅坊内产生了很多商贩,市中的夜禁也被取消,安史之乱后,唐代的坊市制度基本已名存实亡。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下令撤除坊墙,实行“厢房制度”,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并取消宵禁制度;宋神宗时期,代表坊市制度的坊正官职被废除,坊市制度彻底消失,城市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都城汴梁出现了《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高度繁荣景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