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从贾珍捐官看侍卫制度(下)

 红楼心语 2024-04-09 发布于山西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从贾珍捐官看侍卫制度(下)

费用去向

御前侍卫这个职位的标准价格是一千五百两银子,非常昂贵。不过,戴权手里还有打折的权力。他给贾珍打了八折,只收了贾珍一千二百两银子。即便是折后价,也相当于二十多两银子过一年的刘姥姥家过上约六十年,数目是相当惊人的。有的人读到这里,看到戚三公子和贾珍都是把钱直接送到戴家,就以为这两千七百两银子都进了戴权私人的腰包,大呼戴权贪钱的胃口惊人!

这种看法是非常荒诞的。在当时,捐官是一项合法的制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条途径。这不是戴权制定的制度,价格也不是戴权制定的,而是皇帝制定的。只不过,皇帝把这件事交给了戴权来办,并赋予了他打折的权力。

为什么戴权要贾珍送钱到他家而不是送到吏部呢?原因就是,贾珍送钱到吏部的话,那就得按照这个职位明码标价的一千五百两银子出钱,贾珍就吃亏了,没有享受折扣价;如果送到他家,他有打折的权力,贾珍就只要付一千二百两银子了。他要小厮转告户部堂官老赵,由他送银子到户部,也就是把贾珍付给他的这一千二百两银子送到户部,这就表示这个价格是经他同意打的折。

因此,无论是戚三公子付的一千五百两银子,还是贾珍付的一千二百两银子,一两都不属于戴权,都是要上交国库的。

为了进一步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搞清楚几个概念。首先,御前侍卫是皇帝的警卫,不是军人。有的人军警不分,把警卫等同于军人,这是不对的。

其次,我们还要把古代的六部的一些职能搞清楚。兵部管理军队。吏部管理官员的升降、调动等事宜。户部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军人属于军队,人事档案关系在兵部。警卫其实就是警察,是国家公务员,人事档案关系在吏部。然而,戴权却要户部堂官老赵填录贾蓉的履历。这当然不是说御前侍卫这个官职的人事档案关系由户部来管,而是要户部把出售御前侍卫官职的收入入账。官职卖给了谁?买官者是否符合条件?卖了多少钱?这都要写清注明。具体地说,戚三公子交付的一千五百两银子;贾珍交付的一千二百两银子,由戴权授权打折;戚三公子和贾蓉的履历,以证明他们符合捐官的条件,都要详细记录。这跟户部收取的所有税收、费用名目入账是一样的。

小说中写道,捐官的第二天,贾蓉“领凭回来”。这个“凭”不是戴权要赵堂官开的“执照”。“执照”即执文,是指完成了某项流程的证明文件。赵堂官开的执照内容应该是说明贾蓉已完成了捐官手续、可以成为候补侍卫执照上可能还填有贾蓉的履历,或者把贾蓉的履历作为执照的附件。

贾蓉拿着执照就可以去吏部“领凭”了。吏部官员收到贾蓉递交的执照,就会把该执照及贾蓉的履历作为公务员档案建案,再开一份候补侍卫的官方凭证给贾蓉。这就是贾蓉领回的“凭”,也就是一份候补官凭。这才是合理的流程。

贾蓉取得了候补侍卫的官凭后,就能够以五品御前侍卫龙禁尉的身份提升妻子的丧事规格了。

既然捐官的费用一两银子都落不进戴权的腰包,那么戴权在这件事上是一点好处都不收吗?当然不是。贾珍和戚三公子肯定要在买官的费用之外再送钱感谢戴权。贾珍问戴权:“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所谓“一并”,一定是指两项及以上的事物。贾珍问句的主语是银子,说明有两项银子,一项是要交到户部的捐官银子,一项就是送给戴权的感谢银子。他问的是,我是到户部送捐官的银子,再到老内相您的府中去送感谢您帮忙的银子;还是把这两项银子一并送到老内相您的府中?这还不够清楚吗?只不过,戚三公子和贾珍额外送了多少钱感谢戴权?这就不知道了。

总之,捐官的确花费不浅,除了购买官职本身要花大钱,还要给经办此事的高官送钱。这是一般读者忽视了的情况。

“美缺”实质

捐御前侍卫的费用不菲,条件不低,还得等上几年;御前侍卫四年的俸禄加起来还抵不上捐官费用的一半,工作性质又非常特殊,只为皇帝一人服务,根本没有机会额外捞钱,为什么这么多人还趋之如鹜、求着戴权捐官呢?因为御前侍卫的前程好,能获取的政治资源多。

御前侍卫的品级是五品,属于中级官职。四年的工作期结束后,侍卫们接下来不管做什么,品级一般也不会低于五品。

再者,御前侍卫直接为皇帝服务,很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如果被皇帝青眼有加,那就前程似锦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后来接连担任了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要职。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是曹寅主持接驾大典。曹家因此盛极一时。除了曹寅,还有一个知名度更广的侍卫的仕途那更是辉煌无比,他就是和珅。和珅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喜爱,从户部侍郎一路升至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议政王大臣,最终还和皇帝结成了儿女亲家,红极一时。他们的官运如此亨通,和他们曾经近距离地服务过皇帝是分不开的。

此外,御前侍卫的队伍里既有科举精英,也有不少像戚三公子、贾蓉这样的世家子弟。人们进入了这个圈子,有机会结交世家子弟,为自己、为家族获取政治上的人脉资源。

贾敬死后,作为儿子的贾珍按照礼制在家丁忧。丁忧就是辞官27个月,回到家里为父亲守孝。贾珍暂别了官场。精明的他可不想因为这两年多的丁忧生疏了现有的官场人脉,于是叫儿子贾蓉邀请“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他家射箭。“贾珍不肯出名,便命贾蓉作局家。这些来的皆系世袭子弟,人人家道丰富,且都在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荡纨裤”。这一看就知道,大部分是那些家里花得起一千多两银子捐官的人。他们又都会射箭,还以此赌博。没两下子,谁敢赌?说明这群人大概率就是出身于武将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武学教育、跟贾蓉差不多的人,这不就是御前侍卫们吗?

立足官场五代不倒的贾家真的是会找政治资源!上一代的还维持着良好的官场关系,新一代的又拓展了新的政治人脉,令人不得不叹服!

相比有些一眼望不到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空缺、甚至有人到死都没等来的空缺职位,最多只需要等四年就可以入职的御前侍卫的确算不错的。再加上这个岗位还有好的前程,有机会获取较多的政治资源,难怪戴权说它是“美缺”,也难怪众人都争着来捐这个官。

独特之处

从贾珍捐官故事里看到的侍卫制度是作者在小说写的侍卫制度,而不是现实中的侍卫制度。究竟小说里折射了多少现实中的侍卫制度,还是有多少现实中的侍卫制度投射到了小说里?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只是抛砖引玉。笔者仅仅是根据小说情节进行了自认为最合理的情况分析,纯属个人推测,也许还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小说设定,更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作者的设定也未必与现实相符。小说是现实的反映,但肯定不会把现实情况原封不动地搬到小说里来。研究《红楼梦》与封建社会实况的人也得有这个认识,不能死板地认为小说内容就等于现实,仅仅只能作为对比和参照。

贾珍捐官这个故事令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在选材上的独辟蹊径。捐官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近代大量的谴责小说、讽刺故事把捐官之弊揭露得淋漓尽致。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才不配位的糊涂蛋、无能者。但是,贾珍捐官的故事却告诉读者,捐官入仕者并非都是不学无术者。侍卫的工作性质更是决定了侍卫不可能不学无术,必须是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不是家里有钱就行,否则无法保护皇帝。

作者为什么在选材上和近代那些作者不一样呢?这倒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视野。捐官作为一项制度,运行到作者身处的时代已经是普遍现象,这一点也投射到了小说里。在小说里,捐官的人很多。贾琏、贾蓉、赖尚荣都是捐官入仕,张友士进京也来给儿子捐官的。最有意思的是,贾芸捧着明明自己借钱买的礼物来向凤姐讨差事时,也说成是有个开香料铺的朋友因为捐了官要去云南上任的临别赠物。虽然捐官很常见,但当时毕竟还只是清代的早、中期,一个制度至少在初期运行阶段多多少少还是会坚持以才选人的基本原则,没有那么堕落不堪。

在《红楼梦》诞生之前,也不是没有别的作家写过捐官的故事,蒲松龄就写过。有着“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美誉的《聊斋志异》对官场弊病的揭露,不管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比《红楼梦》要深刻,这个没有什么可争辩的。《红楼梦》是很伟大,但也不是什么事都排第一。捐官这件事,蒲松龄一样是写到了的,可他和曹雪芹一样,没有把故事的重点放在入仕者本人的才干问题上。这再次说明,在清代早期,捐官入仕的大多数人水平并不差。

我们把视线拉回到《红楼梦》里,来看看那些捐官入仕的人。贾蓉是年方二十的武监生,毫无疑问有能力当侍卫。张友士的儿子和赖尚荣的水平不知道,贾琏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书里写到他两次独自去平安州见平安节度使办理公事。他因为事情办得不错,还被一贯严厉的父亲奖励了。这就说明他具备与他的官职相称的能力。

曹雪芹生活在这个时代,当然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捐官制度运行到晚清,各种弊病累积,丝毫不懂政务的人只要有钱也当了官,以致于笑话百出,谴责小说和谴责故事犹如井喷,这写的也都是现实,但都是后来的事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一般的捐官故事告诉读者的捐官动因。贾珍捐官的动因倒不是为了贪腐,而是为了提升丧事的规格。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动因,没有代表性。可一般的来捐侍卫的人,如戚三公子、冯胖子等人也不是为了捞钱,因为侍卫这个官就没法捞钱,而是为了个人前程及更多的政治资源。这一点也非常特别。

虽然捐侍卫的制度对人才的要求没有因为收钱而降低,但制度本身还是存在不少弊病的。价格虽然有规定,可皇帝又赋予了戴权打折的权力,这就给权力提供了寻租的空间。三百两银子的打折空间并不小,这是能让刘姥姥一家五口过上约十五年的费用。受到皇帝高度信任的戴权在选人方面也不是择优选取,而是完全以对方和自己关系的亲疏来选。权力有了寻租的空间,毫无疑问就会滋生腐败。

此外,这项制度还被皇帝用来笼络武将世家。关于这一点,可能沉迷于宫斗剧和职场剧的观众很喜欢,但是笔者既不赞同、更不欣赏。国家领导人的保卫工作并不是他个人的私事,而是为了保障国家行政事务运行的举措。在当今,各国的总统、首相也都要安排专人保护,这和保护古代的皇帝没区别。只不过,要不要安排几百人这么庞大的队伍来保护一个人?这倒是另当别论,但是保卫工作的性质是相同的。

保护国家领导人的警卫不是私人保镖,工资也不是领导人私人掏腰包付的。御前侍卫要吏部发给官凭才能确职,官职还有品级,说明他们也不是皇帝的家奴。既然如此,皇帝怎么能滥用私权、设定条件来笼络武将世家呢?不都应该公开选聘、择优录取吗?既然已经有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武试科举制度,那就根据所需人数扩大科举的录取名额好了!好在连这项制度本身已经也必然地走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制度以外的这些令人鄙夷的心思伎俩也就跟着灰飞烟灭了!

贾珍捐官这个故事反映的侍卫制度带给读者独特的视野和深遂的思考。如果没有这个故事,我们可能对捐官制度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近代谴责小说里反映的捐官者贪腐无能的形象的层面上,忽略了这项制度早期以及某些特殊岗位的捐官者的才能并不差、捐官也未必是为了捞钱等情况。贾珍捐官的故事有助于捐官制度的研究者建立起全面的、多视角的研究思维,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宝贵的、独特的历史反射镜作用。这绝对是曹雪芹写下这个故事时所没想到的。


作者 |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编辑 | 落笔升蝶:资深痴红品红人。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 迎 来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