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戴礼记》【保傅】原文 译文

 我DeShuWu 2024-04-0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大戴礼记·保傅

殷为天子,三十馀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馀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译文】

殷朝做天下王的时候,传了三十多代,然后周朝承受了王位,周朝做天下王的时候,传了三十多代,然后秦朝承受了王位,秦朝做天下王的时候,只传了两代,就亡了国。人性却不相差很远呀,为什么殷、周两代治理天下有道就那样长久,而秦朝治理天下无道就很快灭亡?那原因是可以知道的啊!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有司参夙兴端冕,见之南郊,见之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时,教固以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译文】

古时最高的君主,当太子刚诞生的时候,就用礼来引导他,命士背着,执事的官员们都齐戒肃敬,穿着祭祀的礼服,带他谒见南郊,这是谒见上天啊!经过门观就下来,经过宗庙就快步而过,这是孝子所行的道理啊!所以,从做婴儿时,教导就开始了。从前在周成王还很小的时候,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保,是保护他的身体;傅,是以德义去辅助他;师,是以教诲去引导他;这便是三公的职责。同时也为他设置了“三少”,都是上大夫担任的,叫做少保、少傅、少师,这些人都是与太子居住在一起的。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於是比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於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当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译文】

所以在他儿童时期,三少就为他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来教导他,使他熟悉,赶走那恶的人,不让他见到那些邪恶的行为,因此,选天下端正孝悌学问渊博而有道德的人,来辅助他,使这些人与太子起居出入在一起。因此,太子看见的尽是正当的事,听到的尽是正当的话,做着的尽是正当的行为,左看右看,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和正人相处久了,就不能不正;就如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所以选择他的爱好以前,必须先使他读书,才能让他去尝试;选择他所喜爱的以前,必须先要学习,才可以去做。孔子说:少年时已成熟妤象是天生的,是经常的习惯使它成为正常的行为。’这就是殷、周两代所以长久而有道的原因啊!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於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匮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於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辑於下矣。学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译文】

到了太子长大一点,懂得女人的事,就让他进入小学小孩所学的校舍。学礼上说:皇帝入东学,尊崇亲长而重视仁爱,那么亲疏便有前后,而恩德相及了。皇帝入南学,尊崇老者而重视信义,那么长幼便有次序,而百姓也就没有不诚实的了。皇帝入西学,尊崇贤良而重视德行,那么明智的人便身居要职,而基业便不发愁了。皇帝入北学,尊崇显贵而敬重爵位,那么便使得贵贱有差等,而下级的人不敢有逾越的行为了。皇帝入太学,接受师长的教诲,询问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退出后能用于处事,并求正于太傅,太傅指出他不合理法的,而教诲他未能顾及的,这样就使他道德智慧增长从而得到治理天下的大道了。这五种道理,既然完成于上,那么天下的百姓众民也就变化和协于下了。所学既有成就,治理天下也有收获,这就是殷周二代所以长久而有道的原因哪!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过书,而宰彻去膳。夫膳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则死。於是有进膳之旍,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鼓史诵诗,工诵正谏,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攘;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长有道也。

【译文】

等到太子加冠成人以后,便不用保傅严紧的督促,而有专门记录错失的史官,有管理减免膳食的宰官。太子犯了过错,史官必须记录下来;设置史官的意义,就是记录过失的若不记录过失,就犯有死罪。过失记录以后,宰官就要彻减膳食;设宰官的意义,就是不得不彻减膳食的,若不彻减膳食,就犯有死罪。因此,还设有进献善言的旗帜,有记书诽谤的木柱,有进谏的皮鼓;乐师夜晩歌诵民歌,乐人诵述正谏,士人传递百姓的意见,使得太子的学习与个人的智慧同时增长,所以二者相互接近而不致退步,使得教化与思想同时有所成就,所以行为符合大道就如同本性天生的一样,这就是殷、周二代所以长久而有道的原因哪!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别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中鸾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於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礼,彻以乐,失度则史书之,工诵之,三公进而读之,宰夫减其膳,是天子不得为非也。

【译文】

三代的礼仪,天子在春分的早晨祭太阳,在秋分的傍晚祭月亮,这是表明事物的不同。春、秋两次入太学,使国老就位,天子执酱菜亲自进献食物,这是用以表明对尊长的孝敬。行车时配合好听的铃声,步行时配合采茨的节奏,趋行时配合肆夏的乐节,这是说明了处事皆符合于法则。对于动物,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使它们被宰食,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忍心再去吃它们的肉,因此就远离厨室,这样来增加恩德,并且彰眀仁爱的心啊!吃饭时依礼而动,去时按乐而行,如有失礼的地方,那么史官便记载下来,乐人诵读出来,三公上前加以说明,宰官彻减膳食,这是不让天子做错事啊.

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絜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BWQ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於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之前以长久者,其辅翼天子有此具也。

【译文】

明堂之礼的内容说:重仁爱而好学习,多听说而慎出言,天子不知道就问,解释是极多的,这叫做道;所谓道,就是引导天子到达道的境界啊!有个人常站在天子的前面,那就是周公。忠诚坚强而勇敢果断,会辅助而以义扶持的,这叫做充,所谓充,就是坚定天子的意志啊!这个人常站在天子的左边,那就是太公。清正廉洁而正直,匡正过失而抵制邪恶的,这叫做弼;所谓弼,就是帮天子不犯过失的人啊!这个人常站在天子的右方,那就是召公。见闻渊博而记忆过人说谈敏锐而善于对答的,这称作承;所谓承,就是承接天子遗忘的人啊!这个人常站在天子身后,那就是史佚。所以成王站在他们中间而处理政事,又有四圣扶佐,在思想上没有失误,而施政上也没有过失,殷周之所以长久的缘故,就是因为有辅佐天子的这些官职的存在啊!

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尚者告得也;固非贵礼义也,所尚者刑罚也;故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计者谓之訞诬;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习导非其治故也。

【译文】

到了秦朝就不一样了,秦人的习俗就不重视辞让,所推崇的是告密抓到贼,根本就不重视礼义,所崇尚的是严法酷刑;所以赵高辅佐胡亥时,便教以刑狱的事,而胡亥所学习的也不是斩劓人,就是灭人家的三族,所以现在就位,次日便有杀害百姓的事情。对忠心举谏的人认为是诽谤,对为他长远计划的人说是妖惑,他看杀人,如同刈芟轻贱的草菅。这难道是胡亥本性恶劣吗?只是因他所学习和被引导的皆是不治理国家的道理!

鄙语曰:'不习为吏,如视已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殷周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如不能从,是不法圣知也。秦世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辞者,是前车覆,而后车必覆也。夫存亡之败,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译文】

俗话说:’未曾学习为官的事,就该多观察以前处事的法则。’又说:’前进的车辆翻了,后面的车辆就应当引以为戒殷周二代所以长久存在,他们过去的事知道了,然而不能追随,那就是不效仿前贤了。秦代所以很快的灭亡,它的轨迹也可以看到的,如果不远离它,那就是前车翻覆而后车也必然翻覆的啊!所以存亡的变化,治乱的关键,它的重要就在这里了。

天下之命悬於天子,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心未疑而先教谕,则化易成也。夫开於道术,知义理之指则教之功也。若夫服习积贯,则左右已;胡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参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虽有死不能相为者,教习然也。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则天子正矣,天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时务也。

【译文】

天下的命运,系在天子的身上,而天子的贤德,在于早期的教诲与选择左右辅佐的大臣,在他思想刚萌芽时,就先施以礼教教诲,那么教化便容易成功了。启发以道术,使他知道义理的根本,这就是教化的功效。至于行事学习,积累成为习惯,那就是左右大臣的职责了。胡越两地的人,出生时的啼声相同,睡态也没有区别,然而等到他们长大而养成习俗,语言经过数次翻译还没法使人感情沟通,行为即使受到死亡的胁换还是难使他们相类似,这就是教化习惯使他们这样啊!所以说选择左右,早日教诲太子,这是很紧急的事情。教化若想得当,而天子左右的大臣就得做的正,左右大臣做得正,那么天子也就做得正了,天子做得正,那么天下就安定了。书经上说:’一人有福庆,千万的百姓都仰赖着他啊!’就是这样做哪!

天子不论先圣王之德,不知国君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礼,不博古之典传,不闲於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学业不法,凡是其属,太师之任也。天子无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无礼於大臣,不中於制狱,无经於百官,不哀於丧;不敬於祭,不信於诸侯,不诫於戎事,不诚於赏罚,不厚於德,不强於行,赐与侈於近臣,邻爱於疏远卑贱,不能惩忿窒欲,不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进退节度无礼,升降揖让无容,周旋俯仰视瞻无仪,安顾咳唾,趋行不得,色不比顺,隐琴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

【译文】

天子不理会古代圣王的品行,不知道国君爱护百姓的道理,不了解礼义的正确,不绌想处置事物的条理,不博览古代的典籍传记,不熟习曲礼的礼节,不遵守诗书礼乐先王的规则,学业也没有常规,凡是这类的事,都是太师的责任。天子对父母没有恩情,对于百姓不施予仁爱,对于大臣没有礼貌,对于刑狱没有公正,对于大小官员没有尊重的态度,对于丧事没有悲伤的情绪,对于祭祀没有尚敬的心意,对于诸候不遵守信用,对于战事不能慎重从事,对于赏罚不能真实公平,对于恩德不能加以厚施,对于行为不能一直向善,对于亲近欢喜的人却有过分的赏赐,对于疏远卑贱的人给予吝啬的慈爱,对于忿怒心境不能克制压抑,对于太师的言语不能听从,凡是这类的事,都是太傅的责任。天子居位不正,受理事务不谨慎,言语没有先后,声音不合韵律,进退礼节不按礼法,接见宾客没有上下之间的礼仪,交谈交流之间没有威严,随意咳唾,行为不和时宜,态度不恭顺,隐藏琴瑟,凡属这类的事,都是太保的责任。

天子宴瞻其学,左右之习反其师,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应群臣左右,不知已诺之正,简闻小诵,不传不习,凡此其属,少师之任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冠带在服不以制,御器在侧不以度,纵上下杂采不以章,忿怒说喜不以义,赋与集让不以节,凡此其属,少傅之任也。天子宴私安如易,乐而湛,饮酒而醉,食肉而馂,饱而强,饥而惏,暑而暍,寒而嗽,寝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后。天子自为开门户,取玩好,自执器皿,亟顾环面,御器之不举不藏,凡此其属,少保之任也。号呼歌谣,声音不中律。宴乐雅诵,送乐序;不知日月之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大国之忌,不知风雨雷电之眚,凡此其属,太史之任也。

【译文】

天子不知道尊重自己所学的,狎习左右的人,违反师德,和远方诸侯交流时,不知使用典雅的辞句,对待群臣及左右,不知黜止或允诺的准则,对从简策这些书读到的、年小时诵习的、不知传授,不知学习,凡属这类的情形,就是少师的责任。天子的起居出入不依礼节,衣服冠带的穿着不依规矩,使用的器具在身边不依法度,纵容上下服色的杂乱不依规章,喜怒无常不依义理,赏赐、责备不依礼节,凡属这类的情况,就是少傅的责任。天子宴会近亲安佚而简慢,嘻乐而没有节制,饮酒喝醉,吃肉过量,饱时非要吃,饥饿时贪食,暑天中暑,寒天咳嗽,睡觉时没有人照料,入坐时没有人侍从,走路时没有前后护卫;天子自己开门;拿好玩的器物,亲自执器皿,频频的张望,左右的环顾,使用器具又不知道怎样拿,也不知道怎样摆,凡属这种情形,都是少保的责任。高声大叫信口歌唱,发出的声音不切合音律,对燕乐、雅、颂、音乐的演奏,随意改动乐章的次序,不知日月的节气,不知先王的名讳和大国的禁忌,不知风雨雷电的灾害,凡属害类的情形,就是太史的责任。

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素诚繁成,谨为子孙,娶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曰: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名以其母,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

【译文】

易经上说:’修正他的本源,万物都会得治理,开始毫厘微细的一点错失,而后可错致千里。’所以君子对事物的开始应非常谨慎;春秋经的开始自隐公元年,诗经始自关睢篇,礼经始自冠昏之礼,易经始自乾坤二卦,这些都是很谨慎的开始而小心的结束啊!有始必有终。谨慎的做子孙,娶妻或嫁女,必须选择孝悌和有礼义的人家啊!这样他的子孙才孝顺,不敢有淫荡混乱的行为,亲朋中没有不善良的人,家人辅助他向善。所以说凤凰生来就有仁义的心性,而虎狼生来就有贪戾的心性,两者所以不同,是母亲的不同而导致。啊!小不要养育乳虎,那将会伤害夭下哪!所以说:有始必有其终。

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上无取於天,下无取於墬,中无取於名山通谷,无拂於乡俗,是故君子名难知而易讳也;此所以养恩之道。

【译文】

胎教的道理,是刻在玉板上,藏置于金柜中,放在宗庙里,用来给后代的警戒。青史氏的书上说:“以前的胎教,王后怀孕七月便居在宴室,这时太师手持乐器待在房子的左边,太宰手持量斗待在房子的右边。等到过了三个月,王后所要听的音乐如果不是雅乐,那么太师便收起瑟来说未曾学过,王后想要吃的食物如果不是正味,那么太宰便倚斗而说:不敢用这来侍奉王太子。太子诞生哭泣时,太师却吹奏乐器,而后说:’声音合适某律。’太宰便说:’食物应上上某味。’”然后再卜求名字,上不能取名于天,下不能取名于地,中间不能取名于名山大川,而且不能违背了乡俗,所以君子的名字是难求而容意避讳的啊!这也就是养恩的道理。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在衡为鸾,在轼为和,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声曰和,和则敬,此御之节也。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行以采茨,趋以肆夏,步环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译文】

古时太子八岁时就进小学,学习初等的知识,实行小的礼节;束发后使入于大学,学习较深的知识,实行大的节仪。安静居住时就学习礼文,行动时佩玉鸣响,坐到车上时就听到悦耳的铃声,因此错误邪恶的思想便无法进入他的内心,在车衡的铃叫做鸾,在车轼的铃叫做和,马走时鸾铃响了起来鸾铃响动和铃也隐和起来,这种声音叫做“和”,声音能和就会谨慎,这就是驾御的法则啊!坐上车时以和鸾的铃声作为快慢的节拍,下车行走时便以佩玉的响动作为走路的速度。佩玉的上边有双衡,下边有双璜、冲牙、玭珠等容纳在他的中间,又夹杂了琚瑀等玉石。平步以采茨乐章的节拍为准,快步以肆夏乐章的节拍为准,反向走时身体转动成圆形,转向走时身体转成方形,前进时身体微微向前低俯,后退时身体微微向后上仰,然后佩玉便会规律的锵鸣着。

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辐以象月。故仰则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则睹鸾和之声,侧听则观四时之运,此巾车之道也。

【译文】

古代做的路车,车盖的圆形象征天,二十八支撩骨象征列星,轸成方形来象征地,三十支车辐象征月亮,所以仰视就观天文,俯视就察地理,向前看则可闻到鸾和铃鸣的声音侧听则可见到四时的运转,这是中车官的教导方法啊!

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译文】

周武王皇后怀成王的时候,站立时不歪斜,坐着时不偏倚,独处时不疏慢,虽不高兴也不骂人,这就是所谓的胎教啊!

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贤傍之。成王有知,而选太公为师,周公为傅,此前有与计,而后有与虑也。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朝诸侯而一天下。犹此观之,王左右不可不练也。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夫差以见禽於越。文公以晋国霸,而厉公以见杀於匠黎之宫。威王以齐强於天下,而简公以弑於檀台。穆公以显名尊号,二世以刺於望夷之宫。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译文】

成王降生,用仁爱的人养育他。孝顺的人背负他。四贤围在他的身旁。成王懂事以后,便让太公做他的太师,周公做他的太傅,这就是以前为他计划的,后又为他考虑的。所以在泰山祭天在梁甫祭地,会见诸侯,一统天下,由这看来,国君的左右不可不加选择啊!从前大禹以夏朝在天下称帝,桀同是夏朝的皇帝却亡国汤以殷在天下称帝,纣同是殷朝的皇帝却灭亡。阖卢以吴国的军队而战无不胜,天下无敌,夫差却以吴国的军队被越国击败而被俘。文公以晋国于诸侯称霸,而厉公是晋君而被弑于匠黎家中。威王以齐国于天下称强,而简公是齐君而被弑于檀。穆公以秦国而显扬声名,天子加封尊号,二世同是秦国而被弑于望夷宫,他们所以同为君王而功绩不相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啊!

故成王处繦抱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为义王;失管仲,任竖刁、狄牙,身死不葬,而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得。赵得蔺相如,而秦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国人独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复。齐有田单,襄王得其国。由是观之,无贤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

【译文】

成王幼小时便接见诸侯,这是因为周公当政的缘故啊!赵武灵王五十多岁被弑死于沙丘宫,是因为任用李允啊!齐桓公得到管仲,九次召集诸侯,一统天下人心,两次以大义匡正王室。失去了管仲,任用竖刁、狄牙;却死后不得安葬,而为天下人讥笑,同在一人身上,荣耀羞辱同时具有的原因,也是在于所任用的人啊!所以魏国因有公子无忌失去的疆土能再收复,赵国有蔺相如而秦国不敢出关相侵,安陵君任用唐睢而国人得到独立,楚国有申包胥而昭王得以复国,齐国有田单而襄王得保全国家。由这些事上看出,没有贤明的辅佐,杰的人才,而能够成立功业,建立声名,安定危难,继续绝世的人,是不会有的啊!

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颓旧冢而吴人服,以其前为慎於人也。

【译文】

所以国家不必求很大,而应求得民心,辅助的人不必很多,而应求得贤良。能护得民心的国君,百姓必会追随他,有贤良辅佐的国君,士人一定归向他。周文王请求商纣废除炮烙之刑,所以殷朝的百姓便追随他,商汤要张网捕鸟的人撤去三面,所以边远的人都归向他,越王勾践不毁敌人的祖坟,所以吴人敬重他,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作为能顺应人心的缘故啊!

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於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於己,而进之桓公,七十言说乃听,遂使桓公除仇雠之心,而委之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北走桓公,而无自危之心者,同声於鲍也。

【译文】

所以义气相同,即使彼此立场不同也能相互感应,想法相合,即使彼此从未见面也能相互亲爱。贤良的人站在朝廷上,天下的豪俊之士便会相率来归。怎么知道呢?管仲,是桓公的仇人哪!鲍叔认为他比自己能干,因而推荐给桓公,七十次劝说才被接纳,后来桓公消除仇恨的心理,而委以重任,桓公轻易而能召见诸侯,这是鲍叔的力量啊!管仲他所以向北走入桓公的国境,而没有畏惧的情绪,就是因为与鲍叔义气相投啊!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於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於北堂,於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迷子瑕而退,徙丧於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译文】

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不肖却担当国家重职,史猶为此忧虑,数次向灵公说明蘧伯玉贤能而没有被接纳。到病得快死的时候,就给他儿子说:’我将死去,就在北堂办理丧事,在我生前不能推荐蘧伯玉而赶走弥子瑕,这是没有匡正国君,死后就不应依礼治丧。将我尸首设置在北堂,对我来说已经满足啦。’灵公前往吊祭时,询问是什么缘故,他儿子便将父亲的话回答。灵公听后吃惊难过的变了脸色。说:’我错了!’立即召唤蘧伯玉使他官居重职,召喚弥子瑕斥退了他。将灵堂搬到正屋里,完成后才离开。卫国因此大治,这是史鮪的力量啊!像这活着时推举贤良而遭排斥,死了都没停止,用尸体谏劝,可说是忠贞长在了。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并於周,陈亡於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至,於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於莒。燕支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如所以能申意至於此者,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译文】

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箕子就假装疯癫;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就带着全族离开了陈国。从此以后,殷商为周朝所灭,陈国为楚国吞并,这就是因为杀了比干泄冶,而失去箕子和邓元所造成的!燕昭王任用郭隗,邹衍乐毅就离开从齐、魏来到了燕国。于是昭王率军队攻齐国,使得齐闵王逃亡到莒。燕国国土人数,都不能与齐国相比,然而能使昭王意志达到这种地步,就是由于得到贤能的人才啊!所以天下没有长久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和平的人民;得到贤良的便能安定存在,失去贤良的便会危难灭亡,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啊!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於卻走而求及於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兴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於当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

【译文】

明亮的镜子是用来观察形貌的,历史的变化是用来帮助啊!了解现在的。如今知道古代的危亡的原因,而不全力学习前人安定存在的事迹,那就好象向后退而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太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兴旺微子的后人,封赐比干的坟墓,圣人对于当代活着的贤良,不愿意失掉他们,就可以明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