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 昨日已去,昨天发生了什么都已无法改变,历史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就算有些已经被史学家盖棺定论,也依旧会出现质疑的声音。 中西方学者一直就夏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存在诸多质疑,中国人认为夏朝确实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遗址,可是西方学者却以中国没有完善的历史记载和考古挖掘为由,否认夏朝的存在。 美国中学教材通常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定在公元前三千年,即商朝建立之时,他们否认夏朝的存在,认为应该以商朝作为中华文明史的起点。 2008年,清华大学一教授在海外文物市场获得了一批战国竹简,在竹简中有一重大发现,就是这一发现解答了困扰中外历史学家的谜题。 那夏朝究竟是否存在?这位教授又发现了什么呢? 中国学者已经通过翻译甲骨文和考古工作证明了商朝的存在,我们有文字和实物以及明确的历史记载来证明商朝确实存在,可却无法证明夏朝的存在。 目前留存下来的有关夏朝的资料非常的匮乏,除了《史记》之外,并没有其他权威性的资料。 由于司马迁撰写《史记》之时,已经距夏朝非常远了,所以他在撰写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我们也不得而知,《史记》不能成为夏朝存在的证据。 虽然说迄今为止我们仍未出土过任何有关夏朝存在的遗迹或文字,但是历史学家却依照现有资料推断夏朝可能存在于安阳、郑州一带,考古学家期望能够借鉴商朝考古的成功经验,用甲骨卜辞来证明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2008年,清华大学一教授意外获得曾经流失在外的文物,凭借文物上的甲骨文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最早在河南省安阳市发现,当地的百姓将甲骨当做中药材研磨成粉,用作治病,无意间损害了许多文物。 后来,学者在治病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符号,并在研究过程中认定这是一种久远的文字。 由于甲骨的存世数量较少,且甲骨文属于新出土的文字,所以非常难辨认,目前只有1500多个字被识读了出来,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出土了印有甲骨文的物品,也难以辨认其中的内容。 或许,我们如今已经拥有了证明夏朝存在的历史物件和文字信息,但我们并未察觉。 2008年,海外的文物市场出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得知此事后分外欣喜。 他想方设法以校友捐赠的形式带回了这批竹简,经过多种专业测定,他认定竹简出自战国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竹简的历史居然比《史记》还要悠久。 竹简上也记载了大量有利于考古的信息,清华教授在研读的过程中在里面发现了“西邑夏”这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出现让李教授眼前一亮。 史书记载,商周时期的朝代通常会以“邑”来作为后缀,比如大商邑和大西邑,那西邑夏是什么朝代?李教授大胆猜测,或许西邑夏就是古人对夏朝的称呼。 李学勤教授将自己的推论同步给了业界其他学者,他的这个发现也为夏王朝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中国历史千年,文字并非一成不变,古人的称呼与今人的称呼多有不同,正是因为文字和信息存在偏差性,所以我们很难找到确定性的证据,来证明千百年前发生的事情。 除文字证明之外,专家们也需要继续努力,尽早找到夏朝的遗址或文物来,支撑夏王朝的历史建构。 其实除了战国简书记载的西邑之外,一个西周青铜器也能证明夏朝存在。 多年之前,专家在西周青铜器上发现了一些铭文,经解读发现铭文详细的记录了禹王治理洪水的过程,这段铭文不仅详细讲述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而且还弥补了传说未记载的缺陷。 地质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四千年前,河南、安徽一带曾爆发过一场特大洪水。 《史记》中对夏朝的发展过程有明确记载,三皇五帝时代黄河泛滥,洪灾影响着周边百姓的生活,颇有才能的大禹动员各个族群,展开了二十年的治水,他提高了自己的声望,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 大禹治水不仅保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凝聚了民心,使得一个统一的王权就此产生。 如果大禹治水的事情是真的,那尧、舜、禹和夏朝存在的合理性又多了一项证据。 考古学家在考古的过程中在河南发现了王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附近的小型遗址似乎也代表了夏朝的部落聚居区。 如今,史学家们找到了部分能够证明夏朝的证据,但是要想将这些证据串联起来,搭建出王朝的轮廓,却仍需努力。 ![]() 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夏朝在历史上存在了400多年,由于那个时候处于部落时期,没有文字且大部分遗址都被时间冲刷洗净,所以暂未发现决定性的证据,我们未来也还有很远的研究之路要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说过,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用客观的态度记录历史,用证据串联历史。 目前的证据能够支撑中国史学家认可夏朝的存在,但无法让夏朝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定,期望我们能够尽早找到证据,能够离千年前的历史更进一步。 |
|
来自: 新用户5406966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