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状元张謇(六):袁世凯的贵人

 秦声何来 2024-04-10 发布于重庆

要谈张謇,就避不开要谈袁世凯。而他们俩又有一个共同的贵人:吴长庆。

吴长庆,是官二代。其父亲吴延香因镇压太平军而亡。吴长庆承袭父亲的爵位,由文转武。受曾国藩与李鸿章赏识,吴长庆创立淮军庆字营。战太平军,平捻军,军功赫赫。后任提督,负责海防。

吴长庆与张謇的贵人孙云锦是好友。因赏识张謇的才华,吴长庆邀张謇入幕。之后,张謇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吴长庆与袁家是世交。袁世凯在父亲去世之后一直游手好闲。之后考科举入仕不成,就来投靠吴长庆谋个差事。

为了帮助袁世凯提升学业,吴长庆安排张謇给他做老师。奈何袁世凯根本不是学文的料。他写的文章,张謇连删改都无从下手。

直到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真正才崭露头角。

朝鲜的“壬午兵变”,表面上看是因为拖欠军饷而引起的政变。实际上,是大清与日本在朝鲜控制权上的暗中较量。

那时候的朝鲜还是大清的附属国,但当时的当权者已经开始亲日。亲日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经济的崛起与向外扩展;另一方面是大清自顾不暇,对朝鲜日益忽视。

此次“壬午兵变”,清军出手平定,既是彰显宗主国的威望,巩固自己在朝鲜的利益,也是借此机会敲打日本。

在朝鲜期间,张謇发现袁世凯虽然读书不行,但办事干脆利索,战斗有勇有谋。于是,他向吴长庆举荐。在一次次立功之后,袁世凯迅速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实际上,去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最大的受益者是袁世凯。

他不仅从默默无闻的小兵,迅速成长为一位带兵的将领。他更是充分发挥他在政治上辗转腾挪的天赋,巧妙地把握住了吴长庆与李鸿章的矛盾。投靠到李鸿章门下,顶替吴长庆留在朝鲜“监国”,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而在平定“壬午兵变”中,张謇的才华也因一篇《朝鲜善后六策》被朝中人士所知悉。但由于其政见与李鸿章不同,张謇未被朝廷所重用。同时,张謇也不愿屈腰。所以,之后十年,张謇未能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

之后,吴长庆去世。张謇与袁世凯绝交。

可以说,朝鲜的“壬午兵变”改变了袁世凯与张謇的命运。

在整理这段史料的时候,我有如下三点领悟:

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但这个天赋和才能,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被激发出来。亦如袁世凯,亦如张謇。

第二、一个人只有“才华”没有用。别人需要你的才华,你的才华才有用。

平定“壬午兵变”之后,张謇注重名誉,没有选边站队。一方面是书生意气太重;另一方面还是太年轻,缺乏政治灵活性。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没有经验。

第三、在提升认知上,或许有些弯路是必须走的。

平定“壬午兵变”之后,袁世凯尽管远离朝廷在朝鲜“监国”,但却让袁世凯在治国理政的经验上得到提升。因为在朝鲜的地位,他相当于“太上皇”。

在这件事上,袁世凯几乎没有走弯路。

对于张謇而言,“壬午兵变”之后沉寂十年,他一方面在备考科举,另一方面也在为地方做实事。这看似在走弯路,特别是他在科举上屡屡受挫。但反过来想,这或许对他打破“书生意气”的认知局限会有帮助。

这事儿我明天借分析张謇的《朝鲜善后六策》为什么不被采纳来说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