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2153】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新文艺 2024-04-10 发布于山东

“V”习惯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一以贯之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每天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e启读《五种遗规》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学习的根本

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古人概括为五类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人活在世,没有能脱离得了这五种关系的人,所以学,首先就要学会处理这五种关系。

陈宏谋是清代的理学名臣,他的思想,受宋代二程、朱熹之学影响很深,所以他在编辑《养正遗规》的时候,把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开卷第一篇,就是要天下的父亲、兄长(请注意:不是“老师”,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卸任的终身老师)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和怎样教。

“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汩乱其良知,庶耳所习闻,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千万不能以世俗的眼光,让孩子读书学习就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要知道,除了进公门、求功名之外,社会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孩子还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可以扮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

朱熹认为,应该让孩子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懂得人生在世,要扮演多种角色;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规则;要承认差距、接受现实、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很多现代人往往诟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在扮演“弱势群体”的时候常常会发问“凭什么?!”

凭什么小孩儿要听大人的话?

凭什么员工要听老板的安排?

凭什么他可以那样我不可以?

凭什么......

小孩儿会慢慢长大,员工也可以成为老板,世界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掌握的。我们只有发现规律、遵从规律,各安其分,各施其职,做好当下,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

有人认为,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一定可以改变思维。撒切尔认为,思维改变了,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行为会成为习惯,习惯会成自然、成性格,会影响到人的命运。

《中庸》篇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认为这是学习古圣先贤教诲的方法,要博学先人智慧之长;有不明白的,要向人请教,搞懂弄通,把前人的知识、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之中。

关于如何落实到行动中,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了三点:

一、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迁善,改过。”

说话要发于本心,说出的话要给话做主,言而有信;

做事要严肃认真,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和中正的态度待人接物,不埋怨、不报怨;

克制自己的欲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无妄念,不妄想,才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不逾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善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谊”,通“义”。处事应该像《大学》中所说的那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争名夺利。

三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追加两句:“己所欲,勿强施于人”“行有得,广施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施加给别人;即使是自己想要的、自己认为是好的,也应该遵循“道不求人,医不扣门”的古训,不能强加给别人。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取得的任何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功劳,还包含着许许多多其他人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等,要与人分享。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天。

图片谨供欣赏

请勿恶意传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拍摄于梅花山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